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通货膨胀现状及成因分析

中国通货膨胀现状及成因分析

中国通货膨胀现状及成因分析
摘要:中国经济连续多年实现了高速经济增长和持久低通胀的理想组合让世界侧目,但事实上,我国的部分通货膨胀被种种因素压抑着。

在2006-2008年的第五轮通货膨胀年结束之后,最近3个月以来,CPI、环比、食品价格等涨幅不断增大。

据统计局公布数据,综合考虑基期的因素,预计CPI同比增长4.1%。

伴随着物价的快速上涨,普通百姓的生活切实地受到了影响。

总理温家宝11月17日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四项政策措施,其中包括:确保供应,把握好储备粮油糖投放力度;完善补贴,对低收入人群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增强调控,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加强监管,整顿主要农产品收购秩序,抑制过度投机,打击恶意囤积、串通涨价。

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如何应对通货膨胀也是各国经济学者都在研究的问题。

因为导致物价上涨的因素仍然存在,而且国际因素如巨额外汇储备、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波动、国际金融危机等对我国本轮的通货膨胀有着重大影响。

笔者认为,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对我国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研究,并给出政策建议具有积极意义。

我国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复杂,在物价上涨的表象下面,隐藏着经济制度的缺陷和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失衡,受制度本身和内在因素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面临困境。

不但如此,美国次贷危机后引起的股市低迷使游资的流动及粮油价格上涨引起的全球性通货膨胀也对我国经济造成冲击。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本轮通货膨胀现状及特点,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我国应该在借鉴国外成功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正确把握宏观调控力度和方向,加强物价管理和调控,并制定合适的货币政策,防范金融风险。

关键词:通货膨胀供给成本推动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种类
通货膨胀是指所有社会商品和劳务的一般价格水平或平均价格水平的持
续上升。

在通货膨胀时期, 单位货币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呈持续下降局面。

因此, 通货膨胀也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

根据通货膨胀的成因不同, 人们把通货膨胀划分为以下四种:
(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渡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根据凯恩斯
理论,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此时,由于劳动和设备已经充分利用,因而要使产量再增加已经不可能,过渡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

所以,任何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
(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为供给型通货膨胀,是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渡上涨;利润过渡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3)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
在实际中,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因各种原因同时推进的价格水平上涨,就是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

(4)结构性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由于经济社会结构性而产生的各部门发展不平衡,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尽管有很多诱发因素, 如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部门结构失调带动, 但产生通货膨胀最终原因只有一个, 就是货币供应量过多, 货币与商品的供给比例发生了变化。

二、中国本轮通货膨胀的特点
当前的这次通货膨胀是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热点问题。

我们首先需要对这次通货膨胀的特点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本文认为有三个区别于过去的特点:第一,这次通货膨胀是成本推动型的,不是需求拉动型的。

跟1988年、1993年不同。

所以我们应对这次通货膨胀不能简单地比照1988年和1993年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否则会犯错误。

虽然人民币由于双顺差发行过多,但在央行采取了对冲措施之后,市场中实际流通的货币量并不足以形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

第二,本轮通货膨胀不仅仅是农产品、食品的结构性的通货膨胀,而是全面的通货膨胀。

从统计指标上看,前几个月确确实实主要是因为食品价格上涨造成整个物价指数涨得很厉害。

然而事实上,还有很多非食品的通货膨胀压力并没有完全表现在统计指标上。

这些因素不是局部的,也不是某一方面的,像电、油、矿石等这类价格上涨都是全面通胀的因素,它不像食品就影响食品、对别的商品价格直接影响不大(影响劳动力成本因此也间接影响其他商品)。

所以,虽然今年前一两个月或两三
个月指标上表现出来的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确实主要是食品价格,确实主要是农产品价格。

但是我们面对的压力,我们准备应对的通胀包括了潜在的全面通胀的压力。

我们不能因为今年前几个月的通胀是因为食品和农产品造成结构性的通涨,就仅仅针对食品、农产品采取对策。

这样的对策可能会在应对政策的设计上出现偏差。

第三,这次通货膨胀是输入性通胀和内生性通胀共同叠加推动的。

这次通货膨胀和1993年、1988年不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输入性通胀的影响很大。

在1993年和1988年的那两次通胀中,输入性的通货膨胀占的比重很小,主要是内生性因素引起的。

输入性通胀是我们控制不了的。

美元在贬值,以美元计价的进口成本的提高是中国不能控制的。

所以这次通货膨胀中有我们不可控制的输入性通胀因素是第三个特点。

三、本轮通货膨胀成因分析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来,加之近年中央银行有发行过多的货币导致货币增长过快,从而引发了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理论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其观点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我国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形成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从而形成了通货膨胀。

温和性通货膨胀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两种原因。

近年来我国粮价不断上涨,是由于粮食产量下降造成的,是供给出了问题,属于成本推动;投资需求幅度为20%为正常,而我国现在已经达到了25%,特别是化工,冶金等行业的价格不断上涨引起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此属于需求拉动。

温和性通货膨胀还有一个因素国际传导,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需求膨胀
带动国内价格上升,属于需求拉动;而原油及其他国际初级产品通过进口带动国内价格上涨,则属于供给因素,是成本推动。

1、自然灾害多发,部分国家2010年遭遇干旱和洪灾造成粮食减产,因而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中国国内价格产生了很大影响。

这些自然灾害引发食品供应紧张,导致物价上涨进而引起通货膨胀、2010年中国进行了价格调整,电、水、天然气价格都上涨,从而更加剧了通货膨胀。

2、内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结合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上涨,成本因素导致物价上涨推动通货膨胀。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成本、农资成本不断上涨,同时城镇对农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这使得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成为长期趋势。

3、货币供应量增加。

2010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9.6万亿元,同比增长19.0%,增速比6月末高0.5个百分点。

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4.4万亿元,同比增长20.9%,增速比6月末低3.7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存款增长较快,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同比增长19.8%,增速比6月末高1.2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速稳中趋升。

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5%,增速比6月末高0.3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6.3万亿元,同比少增2.4万亿元。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小幅上升,9月份非金融性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59%,比6月份上升0.02个百分点。

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7011元,比2010年6月19日升值1.89%,比2009年年末升值1.90%。

然而制造业不振,10万亿的信贷投下去,但是没啥产业值得投资。

再加上我们的市场监管体系有漏洞,游资所到之处,绿豆、青菜等等农产品全都一路看涨。

其中40%资金为政府投融资平台,项目数量达到3800多个,而2010年前十个月又新增信贷7万亿元,又新上一批项目,仅钢材生产规模预计就达7亿吨,比去年新增1800多万吨。

” 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后中国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货币量发行太多,理论上超过GDP两倍,市场流动的货币偏大,当货币供应偏多的时候物价自然要上涨。

再加上中国的市场经济不太规范,中央政府调控房地产后,社会上的很多游资从楼市退出后对农产品进行严重炒作。

在当前流动性过大的情况下,资本的保值增值投资性需求造成了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试论通货膨胀的成因》,李为民;
《近期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陶守梅;
《本轮通货膨胀的特点和应对之策》,许善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