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一、选择题1.清朝有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这位大臣实际上主张A.反对郡县制B.反对分封制C.改革中央官制D.建立中央集权制2.公元前219年,琅邪石刻记载“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材料中的“皇帝”指()A.黄帝B.周武王C.秦始皇D.明太祖3.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时人评价“用力少而见功多,百姓便之”,在当时它是A.用畜力作动力的耕作工具B.用水力作动力的交通工具C.用人力作动力的运输工具D.用水力作动力的冶炼工具4.嘉靖年间(1522—1566年)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
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材料说明“海禁”政策A.是自然经济性决定的 B.影响了沿海百姓生计C.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 D.解决了民间商业纠纷5.《左传》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周)王卒大败。
祝聃(郑庄公臣下)射(周)王中肩……”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C.嫡长子继承制D.郡县制6.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先进而自称为华夏。
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
这一变化A.加速了社会转型B.冲击了贵族政治C.促进了民族认同D.推动了战国变法7.某同学在评析古代某一制度时用到了以下词组:“士大夫阶层的壮大”“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读书重学风气的发展”“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8.“该制度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其统治者在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材料中的制度是()A.分封制B.郡国并行制C.中书省制度D.行省制度9.《始皇帝力行郡县制诏书》载:“自今废除封建,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律法一体,官制一体;治权集于国府,决于皇帝。
上下统一政令,举国如臂使指。
如此,治权不出多门,私欲不致成灾,天下至大之德也!”材料反映了郡县制有利于A.统一律法官制B.加强中央集权C.抑制地方私欲D.扩大统治疆域10.元史记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中的“内”是指A.大都及其周边的河北、山西、山东三省B.地方各行省C.边疆少数民族地区D.西藏地区11.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
”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
此官职应是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郡守12.“该制度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其统治者在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材料中的制度是()A.分封制B.郡国并行制C.中书省制度D.行省制度13.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器生产工具和铁农具”数据表此表反映了这一时期A.铁器工具在北方被广泛使用B.古代冶铁技术长期领先世界C.铁农具已出现并运用于生产D.铁制品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14.孔子形象在历史典籍中有诸多介绍。
《庄子·外物》记载孔子“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汉代《春秋纬》颂:“孔子长十尺,大九围,坐如蹲龙,立如牵牛,就之如昴”。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史料记载没有纯粹客观公正可言B.孔子形象与儒学地位演变相关C.人物形象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模糊D.历史人物的形象难以达成共识15.由亚洲协会和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海洋的秘密:唐代沉船与亚洲早期贸易”在纽约展出。
以下文物可能出现在展览中的是A.斜纹提花织物B.粉彩瓷C.珐琅彩瓷瓶D.纸币“交子”16.古代中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谚语盛行,农村家族组织历经几千年而牢不可破,异姓间的互相排斥,宗族、村寨间的仇杀、械斗频仍,这些均根源于A.散漫自私意识B.血缘亲族团结C.官僚制度确立D.社会宗法观念17.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决策权。
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
这种现象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18.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巡按御史”。
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
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中。
”这表明A.监察机构庞大臃肿B.监察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C.监察官员位卑权重D.监察制度利于提高行政效率19.孔子曰:“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
”现存于世的商代甲骨文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
这表明早期中国社会A.带有浓郁神权色彩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层层分封等级森严D.最高权力尚未集中20.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较快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 )A.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封建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C.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21.宋元的商业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如广州、泉州、温州、宁波等;明代的商业城市主要分布在沿长江和大运河地区,并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商业市镇。
这反映出明代A.抑商政策松动B.国内市场扩大C.海外贸易萎缩D.民间草市出现22.明宣宗时期,为内阁设立制敕房、浩敕房等官署,并令内阁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而以进”,提出处理意见。
同时于宫内设立内书堂专授小内使读,还赋予司礼监“代帝批朱”的大权,所有章奏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
这表明当时A.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B.内阁日益成为国家的行政中枢C.吏治腐败权臣弄权严重D.国家行政决策效奉进一步提高23.下面是根据《春明梦余录》中记载的公元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八天之内,明太祖的总工作量和平均工作量所绘制统计图。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明太祖勤于政事,举政果断B.明太祖对臣下的工作能力感到不满C.明太祖废除丞相,政务繁杂D.明太祖时内阁办事不力,被迫为之24.“有明一代封建专制已至巅峰,其政制与政风概而言之,则是权力的高度集中,其所创设的以…私臣‟治国的…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它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虚君政治‟的实现。
”材料意在说明“有明一代”A.内阁与皇帝共同决策,效能低下B.专制皇权强化C.皇帝与内阁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D.权力运作混乱25.清朝政府在明朝三司制度的基础上推行督抚制度,使三司沦为督抚的属员,督抚成为有效连接中央与地方的中介,对地方的统辖逐渐加强,清政府这一调整的目的是A.提高地方行政效率B.增加行政官员数量C.加强社会政治控制D.便于推进赋税改革26.明朝的江南市镇上,有收购周边农副产品的各种商行,有为客商与农家之间交易中介的牙行,有供应农家消费品的各种店铺以及制造农具和各种器物的手工作坊。
这表明A.私营手工业居于主导地位B.市镇具有商品集散的功能C.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明显D.雇佣关系得到迅速的发展27.清朝督抚制度规定,总督的职掌为“总治军民,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修饬封疆”,巡抚则是“宜布德意,抚安齐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群吏之治”。
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助于A.削弱地方行政权力B.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官制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28.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
”该材料表明A.清朝政府已经放弃海禁政策B.海关税收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C.宁波成为新的对外贸易中心D.清朝曾经推行过有条件的对外开放29.魏晋时期修谱之风盛行,除了帝王将相的世系,一般宗族的家谱也受到广泛重视。
这一时期形成这种风气的制度性因素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30.明清以前,长距离运销的商品粮,系采购于富庶地方的余粮,贩运到贫穷的地方;而明清时期,粮食运销的方向调转过来,由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东北,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
这种变化反映了A.经济重心已经完成了南移B.农产品商品俗进一步发展C.小农经济专业化水平提高D.小农经济的发展严重受阻31.王夫之认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尸,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下面对王夫之的这一思想主张认识正确的是A.王夫之要求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B.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C.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D.反映了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的时代要求32.据不完全统计,康雍乾时期的官修图书不下百种,大约平均三年编成两种书,乾隆时期不下120种,平均一年编成两种书。
官修图书的类别全面,包括经学、史学、天文历法、数学、农艺、文学等各个方面。
清朝的官修图书A.反映了清政府对科技的重视B.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转型C.顺应了传统文化总结的需要D.呈现了民主启蒙的色彩33.明清时期江南丝织品的输出,“北趋京师;东北并高句丽、辽沈;西北走晋、绛,逾大河,上秦、雍、甘、凉,西抵巴蜀西南之滇、黔;南越五岭、湖湘、豫章、两浙、七闽,溯淮泗,道汝洛”。
这说明A.全国性的市场网络已经形成B.长途贩运推动工商业市镇兴起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D.水运成为贸易运输的主要形式34.自南宋至明,孙悟空形象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孙悟空的形象塑造A.因阶级立场不同而不同B.因作者知识层次不同而不同C.因时代环境不同而变化D.因史料掌握程度不同而不同35.明清时期,城市化取得巨大发展,但是,传统中心城市的规模并未明显扩大,城市化主要表现为毗邻农村的一批中小市镇的崛起。
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A.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B.当时生活理念的束缚C.传统经济模式的制约D.儒家轻利思想的作用36.“一只船桨能翻出万顷波涛,一支鞭高扬走进金戈沙场,空荡荡的舞台能穷尽十八相送,一个圆场,一场趟马,就是‘人行千里路,马过万重山’”。
这种表现形式属于A.小说的浪漫风格B.戏曲艺术的虚拟化 C.说书人的随性夸张D.绘画的意象化37.明太祖朱元璋南京称帝后,旋即发令出兵北伐推翻蒙元统治,出兵前发表《奉天北伐讨元檄文》:“自古帝王临御天下……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罔不臣服。
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
”朱元璋发布檄文的主要目的是A.承认元朝统治的合法性,笼络前朝遗民B.彰显明朝的正统性,为北伐造势C.阐明元朝衰亡的理由和本朝兴起的原因D.强化胡虏无百年之运的社会认识38.清代,山东省清平县,“农忙之际,农村工市所在,多有其人于每日极早麋集村外道旁,携带应用锄镰以待雇用,其工资有低昂,由劳资双方于趁市时协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