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一、选择题1.《荀子·君道》:“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
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可见,荀子旨在A.强调以法治国的必要性B.否认法治与权势的重要C.论证法治是人治的补充D.说明人治比法治更重要2.李梦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一首歌谣:“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漆黑黑。
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
”它可以用来研究()A.国民大革命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爆发3.颁布“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此诏令的皇帝是A.秦始皇B.汉武帝C.光武帝D.孝文帝4.中国古代的一个王朝推行“崇文抑武”“强干弱枝”的国策,通过“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派文臣任知州”“设置通判”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个王朝是A.汉朝B.明朝C.唐朝D.北宋5.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于( )A.春秋B.秦朝C.魏晋D.宋朝6.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吉凶。
这一现象说明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具有道家色彩B.以血缘为纽带C.权力高度集中D.神权王权结合7.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
下列对各国变法目的表述正确的是A.巩固卿大夫掌握的实权B.希望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C.促进工商业的繁荣发展D.试图恢复西周初年的分封制8.著名学者王亚南在分析了秦王朝的各项政治制度后指出,其中最基本的措施,则是“天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
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规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士子民”的权能。
材料表明秦朝实施郡县制度的主要作用是A.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B.打击贵族势力C.使人民获得了自由D.加强中央集权9.下列有关生产工具的图片,按照其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1)(2)(3)B.(1)(3)(2)C.(2)(1)(3)D.(3)(2)(1)10.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
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
材料表明科举制A.打破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B.有利于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C.促进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D.影响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11.嘉靖年间(1522—1566年)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
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材料说明“海禁”政策A.是自然经济性决定的 B.影响了沿海百姓生计C.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 D.解决了民间商业纠纷12.孔子形象在历史典籍中有诸多介绍。
《庄子·外物》记载孔子“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汉代《春秋纬》颂:“孔子长十尺,大九围,坐如蹲龙,立如牵牛,就之如昴”。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史料记载没有纯粹客观公正可言B.孔子形象与儒学地位演变相关C.人物形象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模糊D.历史人物的形象难以达成共识13.漫画能够形象诙谐地反映历史事件。
对如图所示汉初历史事件的解释,正确的是A.最终导致了封国叛乱B.弥补了分封制的弊端C.保证了国家长治久安D.解决了君与相的矛盾14.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城“出朱雀门,直至龙津桥,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爊肉、干脯、王楼前貛儿……至朱雀门,旋煎羊、白肠……野鸭肉、滴酥水晶鲙、直至龙津桥须脑子肉止。
谓之杂嚼,直至三更。
”这反映出宋代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B.社会奢靡之风盛行C.城市商品种类单一D.打破经营时间限制15.一个时代的歌谣总能反映这个时期的特点。
明代江南地区流传这样一首关于女性的歌谣“竹公竹婆竹爹娘,今年让你长,明年让我长。
你长没有用,我长嫁儿郎。
”该歌谣流传的根本原因是A.理学地位的动摇B.社会风气的变化C.商品经济的发展D.女性地位的提高16.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7.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
其成就,并没有由反秦农民起义造成政权转移而消失,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
”这场革命A.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B.有助于解决君主专制的弊端C.延续了血缘宗法制度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18.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周王以“天子”自居,但“汤武革命”使周天子感到“天命无常”,于是提出“顺天应民”的观点,以后历代都遵循。
这反映了周以后A.天命思想强化了宗法制度B.人民的主体地位被确立C.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D.天命观被赋予实际内容19.元朝时“山东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
元代管理“腹里”的机构是()A.行省B.中书省C.宣政院D.枢密院20.清朝有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这位大臣实际上主张A.反对郡县制B.反对分封制C.改革中央官制D.建立中央集权制21.康熙帝以“除恶务尽”的气魄,调兵十万,分左中右三路,亲率中路夹击噶尔丹,终于将其击溃的战役发生于下图哪一处?A.①B.②C.③D.④22.有人认为,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所谓的“掘墓人”。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黄宗羲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②他的政治哲学依然是服务于传统王权的正统政治哲学③其思想依然根源于中国的自然经济④其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作用不大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23.如图是朱元璋颁旨绘制的《大明混如图》,该图将中国描绘的异常庞大,而将印度半岛、印度洋、阿拉伯半岛、波斯湾及非洲大陆描绘的比实际更小。
此图着重描绘了明朝各级治所、山脉,河流、湖泊泽池、边地岛屿以及古遗址、古河道等,共计一千余处。
这A.推动了明初朝贡贸易的发展B.阻断了中外文化的交流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完全控制D.制约了明朝的长远发展24.雍正时有人说过:“商人积丝不解织,放与农家预定值;盘盘龙凤腾向梭,九日辛勤织一匹。
”苏州道光二年一个碑文上写道:“查民间各户,将经丝交织机匠工织”。
各户把经丝等原料及一些工具交给机匠织造,回收成品,机匠“计工受值”。
这表明,当时中国A.手工业技术水平高超分工细致B.已出现大量集中生产的手工工场C.商业资本的规模比较庞大D.存在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化25.清朝督抚制度规定,总督的职掌为“总治军民,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修饬封疆”,巡抚则是“宜布德意,抚安齐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群吏之治”。
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助于A.削弱地方行政权力B.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官制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26.为解决边镇军事消费与供给的矛盾,明朝政府利用食盐专卖特权,吸引商人纳粟于边,官给引目,支盐于坐派之场,货卖于限定地方。
山西商帮靠多种经营垄断了北方的军需贸易,其势力范围亦向两淮、河东等全国所有的盐产地扩张,达到了所谓“贸迁四方”的影响。
这表明A.明朝政府财政问题比较严重B.此举解决了朝廷的军粮运输问题C.山西商帮垄断明朝军需贸易D.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官商的共赢27.《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张居正经常以个人之书牍和各地巡抚总督谈论国事中之各种问题,当各臣僚建议于御前,而张居正以大学士的资格代皇帝批答时,不过将经过协定的谋略具体化。
材料说明明代内阁A.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B.使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C.推动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延化28.有学者说(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的访华是中英间第一次通使。
英国借为乾隆祝寿之名,出使中国,最终目的是借以打动乾隆皇帝,同意两国互派使节,开放天津等港口贸易,把中国纳入西方文明体系。
但双方没有经过谈判,清政府便拒绝了英国一切的‘敕书’。
这一年,实际上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拐点。
”作者的主旨是A.中国早在1793年已进入近代史B.马嘎尔尼访华酝酿了后来的侵华C.中国丧失了主动融入世界的机会D.英国对华战略意图并没有实现29.以下被称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中国民族之抟成、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的时期是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30.王守仁说:学者不是不可以治生(通过经商等方式来解决基本生活需要),但要平衡好治学与治生的关系,能做好这一点,即使终日做买卖,也不会妨碍其成为圣贤。
据此判断,王守仁的态度是A.治生应为治学服务且不妨碍治学B.格物致知有其合理的成分C.学者可以经商但不应谋求过多利润D.经商是学者治学的重要手段31.明宣宗时期,为内阁设立制敕房、浩敕房等官署,并令内阁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而以进”,提出处理意见。
同时于宫内设立内书堂专授小内使读,还赋予司礼监“代帝批朱”的大权,所有章奏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
这表明当时A.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B.内阁日益成为国家的行政中枢C.吏治腐败权臣弄权严重D.国家行政决策效奉进一步提高32.“一只船桨能翻出万顷波涛,一支鞭高扬走进金戈沙场,空荡荡的舞台能穷尽十八相送,一个圆场,一场趟马,就是‘人行千里路,马过万重山’”。
这种表现形式属于A.小说的浪漫风格B.戏曲艺术的虚拟化 C.说书人的随性夸张D.绘画的意象化33.清代,山东省清平县,“农忙之际,农村工市所在,多有其人于每日极早麋集村外道旁,携带应用锄镰以待雇用,其工资有低昂,由劳资双方于趁市时协商之。
”以上材料表明当时A.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市场体系B.雇佣劳动力市场的迅速发展C.原有土地生产关系基本瓦解D.手工作坊劳动对象有所扩展34.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市镇的分布十分密集,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五里,东至王江泾镇六里,北至平望镇十五里,西南至新城镇三十里,至濮院镇五十里,西至震泽镇三十里,至南浔镇五十里。
这些密集的市镇网络A.体现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B.表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C.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合作D.阻碍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35.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米”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已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
综合分析上述现象说明A.地区性分工扩大B.手工业生产力提高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36.魏晋时期修谱之风盛行,除了帝王将相的世系,一般宗族的家谱也受到广泛重视。
这一时期形成这种风气的制度性因素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37.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