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第四章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第一节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第二节知觉他人、群体和自我第三节社会认知:认识他人的高级过程第四节印象管理:控制他人的社会知觉和认知第一节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一、什么是社会知觉二、印象的形成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映象的过程。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3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种种现象的信息;(非社会性信息)另一类是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这里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

(社会性信息)一、什么是社会知觉4对非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通常被称作物知觉(object perception)或一般知觉(general perception)。

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叫作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5社会知觉的概念最初是由布鲁纳(J.Bruner,1947)在“价值与需要是知觉中有组织的事实”一文中采用的,用以指出知觉不仅决定于客体本身,也决定于知觉者的目的、需要、态度与价值观,即指明知觉者的社会决定性。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布鲁纳6实验材料:一套硬币,有1分、5分、10分、25分、50分等种种大小不同的圆形硬币;另一套是与硬币大小形状相同的硬纸片。

实验对象:30个家庭贫富不同的10岁孩子。

实验程序:先把两套材料先后投射在银幕上,让被试依次观看,然后移去刺激物,让被试画出刚才看到的硬币与圆形纸片。

实验结果:被试画出来的圆形大小和实际上看到的刺激物不完全相同,他们画的圆纸图形与实际的硬纸圆形的大小较一致,但所画的硬币圆形大小却远比他们看到的真正硬币大,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所画的硬币圆形更大。

社会知觉实验一、什么是社会知觉7社会知觉的内容一、什么是社会知觉8人知觉一、什么是社会知觉9角色知觉一、什么是社会知觉10人际关系的知觉一、什么是社会知觉11群体知觉一、什么是社会知觉12社会因果关系知觉第 1 页共1 页一、什么是社会知觉13社会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对“知觉”含义的理解在传统普通心理学中,知觉仅仅是对事物形成感性映象,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它不包括判断、推理等高级认识过程。

在社会心理学中,知觉不仅包括对人、对群体的外部特征的知觉,即形成印象,而且要涉及对有关信息的思维加工,包括记忆、推理、判断、理解和解释等复杂环节。

这种知觉实际上属于认知,所以,不少人主张用“社会认知”一词来代替“社会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14两个概念是相互联系的,两者都是研究个体如何感知、认识自己、他人与群体及如何解释与推断社会行为与事件的。

在早期的传统的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社会知觉这一术浯。

但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其概念、研究方法等向其他领域的渗透,到了20世纪80年代,社会认知已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并被当作独立的章节而出现在一些现代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中。

至于社会知觉与社会认知之间的关系,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这从各教科书在有关章节的安排上可窥见一斑。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与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一、什么是社会知觉沙莲香,女,1936年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研究员。

15二、印象形成(一)好恶评价是第一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维度(二)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的法则(三)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一些规律16好恶评价是第一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维度当人们相遇时彼此最先作的判断就是相互喜欢不喜欢。

对他人所作的好恶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这个人形成的总体印象。

二、印象的形成17奥斯古德等人的语义分化研究评价维度可以将许多信息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在研究中,他们让被试选择一些描述特征的配对词(如愉快一悲伤、好一坏、强一弱、冷一暖)去形容一些人或物。

发现人们根据三个基本的维度来描述对一个人的印象,即评价(如好一坏)、力度(如强一弱)和活动向度(如主动一被动)。

评价维度在印象形成中最为重要。

二、印象的形成C.E.Osgood18二、印象的形成评价他人的两个分向度:社会特性与智能特性(罗森伯格等)第 2 页共2 页第 3 页 共 3 页19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的法则 1、平均法则 2.叠加法则 3.加权平均法则 二、印象的形成 20 平均法则在印象形成中,人们接收到信息后对 对其单独地加工,然后将它们平均 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总体的印象。

二、印象的形成 21 例 子有两个人,如果让你在一个从-5到+5的量尺上对她们的品质进行评价。

甲机智、学识渊博、沉着、自信,你给 她的打分分别是+4、+4、+2、+3。

乙除了具有上述品质外还有坦率、 不讲究衣着两个特点,你对她的打分分别是+4、+4、+2、+3、+3、-2。

根据平均法则:甲的得分是(4+4+2+3)÷4=3.25,乙的得分是[4+4+2+3+3+(-2)]÷6=2.33,甲的得分比乙的信息叠加在一起形成总的印象。

二、印象的形成 23安德森(N .H .Anderson)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平均法则更正确。

发现当一则中等合意的信息与先前很合意的印象结合后,总的评价不仅没有增加反而降低了。

而两个很强的消极品质比两个很强的消极品质加上两个中等的消极品质所产生的印象更坏。

王登峰、陈仲庚的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形成印象时也是按照平均法则而来的。

王登峰 陈仲庚二、印象的形成 24加权平均法则人们将所有品质平均起来形成 印象,但他们给予那些他们认 为最重要的品质以更多的权数。

二、印象的形成 25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 加工整合的一些规律1.不同特征在印象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2.信息出现的先后对印象形成的作用是不同的 3.人们倾向于把有关的特质联系起来形成对他人较统一的认识4.人们比较重视负性信息,但却倾向于对他人做正性评价二、印象的形成26不同特征在印象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阿希(S.E.Asch)的经典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他把大学生分为两组,每人拿到一张描写一个人特征的表格,上面有七个形容词。

A组是:聪明、灵巧、勤奋、热情、果断、实际、谨慎B组是:聪明、灵巧、勤奋、冷淡、果断、实际、谨慎阿希让两组大学生对具有表格中所述特征的人做一简单的描述,并在另一张特征表上挑选出能够最好地描述这个人的形容词。

二、印象的形成27结果发现:当表中有“热情”这个词时,塑造出来的人物是“慷慨大方”、“快活”、“幽默”的形象;当表中有“冷淡”这个词时,塑造出来的人物则是“斤斤计较”、“毫无同情心”、“势利十足”的形象。

但当“热情”与“冷淡”分别被“文雅”与“粗鲁”所替换时,两组被试所描述出来的人物差别就不那么明显了。

因此,阿希就把“热情”、“冷淡”这类对印象形成起重要作用的特征称为“中心特征”,把“文雅”与“粗鲁”这类对印象形成不起核心作用的特征称为“边缘特征”。

二、印象的形成28信息出现的先后对印象形成的作用是不同的首因效应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判断。

近因效应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

二、印象的形成29鲁钦斯(A.S.Luchins)的实验---吉姆的一天一段(简称E)描写吉姆与朋友们一起去上学、在阳光下取暖、在商店与熟人聊天、与前几天刚认识的女孩打招呼。

这一段将吉姆描写成一个活泼外向(extroversion)的人。

另一段(简称I)则将其描写成一个沉默内向(introversion)的男孩,吉姆放学独自一人回家、走在街道荫凉的一边、在商店里静静地等候买东西、见到前几天刚认识的女孩不打招呼。

将两段文字分别作E-I、I-E、只有E和只有I四种排列,让被试看完文字描述后在人格特质表上评价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印象的形成30条件E-II-E只有E只有I78%的人认为吉姆友好热情18%的人认为吉姆友好外向95%的人认为吉姆友好外向3%的人认为吉姆友好外向鲁钦斯的实验条件及结果二、印象的形成31近因效应的验证鲁钦斯的实验方法是不让被试连续阅读两份材料,而是在中间插入其他活动,如做数学题。

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被试根据间隔活动后看到的材料来评价吉姆,即产生了近因效应。

第 4 页共4 页二、印象的形成32人们倾向于把有关的特质联系起来形成对他人较统一的认识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

二、印象的形成33戴恩等的研究让大学生被试观察三个与他们年龄相近的人的照片。

其中一人外表很有魅力,一个中等,另一个缺乏魅力。

要求被试在其他27种人格特质上逐个评价三个人,接着让他们估计三个人婚姻美满的可能性,三人中谁最有可能在事业上成功。

结果表明被试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人赋予了更多的正性人格特质,如和蔼、沉着;而且认为有吸引力的人更容易有美满的婚姻,更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二、印象的形成34浓眉掀鼻,黑而短,形容古怪。

凤雏庞统千里马!35人们比较重视负性信息,但却倾向于对他人做正性评价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人们比较关注与重视负性信息,即对负性信息比对正性信息给予更高的权重。

但是人们却倾向于对他人做正性的评价,这似乎是一个矛盾。

二、印象的形成36第二节知觉他人、群体和自我一、知觉他人二、自我知觉三、对群体的知觉四、社会知觉的偏差第二节知觉他人、群体和自我第二节知觉他人、群体和自我3738一、知觉他人(一)知觉他人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二)知觉他人的过程(三)知觉他人的内涵391.外表2.非言语线索3.行为知觉他人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一、知觉他人40外表一、知觉他人41一、知觉他人非言语线索42一、知觉他人面部表情43一、知觉他人44一、知觉他人45目光接触一、知觉他人46身体姿势一、知觉他人47言语节奏一、知觉他人48行为一、知觉他人第 5 页共5 页49505152知觉他人的过程1、寻找意义2、注重显著性信息3、对信息进行类别化4、运用图式一、知觉他人53寻找意义聪明的自豪好说话……一、知觉他人54注重显著性信息人们在形成印象时遵循图象--背景原则,即直接关注那些从背景中突出出来的刺激--图象,而对于图象所处的背景或环境注意较少。

人们总是利用那些最显著的刺激线索形成印象。

一、知觉他人55负向效果(negativity effect)人们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消极信息的作用往往大于积极信息的作用,人们根据他人的消极品质形成的印象很难改变。

一、知觉他人56对信息进行类别化一、知觉他人57运用图式图式是是我们组织自己所处世界的心理模板,包括我们对许多事情——别人、我们自己、社会角色和特定事件的知识或者架构。

泰勒和克洛克(S.E.T aylor;J.Crocker)认为,社会图式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即个人图式、角色或群体图式、事件图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