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子囊菌门(1)

子囊菌门(1)


• 产囊丝及分枝顶端细胞延长并弯曲 成钩状体,称产囊丝钩。 • 产囊钩中的双核并裂,同时产生两 个隔膜,使整个产囊丝钩成为3个细 胞。顶细胞和基部细胞为单核的, 中间的细胞,即亚顶细胞为双核的, 这就是子囊母细胞。
• 子囊母细胞中两个核进行核配,成为一个 二倍体(2N)的细胞核,子囊母细胞伸长, 其中二倍体的细胞核进行减数分裂,形成4 个核,继而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形成8个 单倍体(N)的细胞核。 • 子囊母细胞中的8个单倍体的细胞核和它们 周围的原生质一起(通过游离细胞形成方 式),形成8个子囊孢子。

• • • •
子囊菌的分类主要是根据有性阶段 的形态特征,即: 子囊果的有无 子囊果的类型 子囊的构造 将该亚门分六个纲,与植物病害有关 的是以下五个纲。
• 半子囊菌纲:不产生子囊果(子囊裸生) • 不整囊菌纲:子囊果是闭囊壳(子囊无 规律地散生在闭囊壳内,子囊孢子成熟 后,子囊壁消解。 • 核菌纲:子囊果是子囊壳或闭囊壳,但 子囊有规律地排列成子实层。 • 腔菌纲:子囊座上产生子囊腔,子囊壁 双层。 • 盘菌纲:子囊果是子囊盘。
子囊菌
Ascomycota
一、子囊菌的一般特性(概述)

子囊菌亚门的真菌统称为子囊 菌,是一个数量较大的类群,约有 28000种,这仅包括已发现了有性 阶段的种。 • 子囊菌的营养方式,有腐生的、 寄生的、共生的。
有的子囊菌可造福人类,如生产有机 酸,酿酒等,还有的子囊菌可以食用,如 羊肚菌。 子囊菌由于种类较多,所以在形态特 征、生活史、发育过程,生态习性等各方 面等存在很大差异。但子囊菌有一共同特 点:即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孢子。
• • • • • • •
本纲包括三个目: 原囊菌目(Protomycetales) 内孢菌目(Endomycetales) 外囊菌目(Taphrinales) 与植物病害有关的目:外囊菌目。 外囊菌目:只有一科、一属:即: 外囊菌科(Taphrinaceae),外囊菌属 (Taphrina)
外囊菌属(Taphrina)
二、子囊菌的形态特征
(一)营养体
子囊菌的营养体为单倍体,少数菌 (如酵母菌)是单细胞的个体外,一般都 是分枝发达的、繁茂的有隔菌丝。 • 隔膜上有一微小的孔道,菌丝细胞的 原生质,细胞器、细胞核可通过这个孔道 相互勾通,从而使菌丝构成一整体。菌丝 细胞常为单核的,也有双核、多核的。

(一)营养体
• 子囊菌其它的交配方式: • (1)精子器内产生的精子与产囊体交 配。 • (2)以大型或小型分生孢子作为精子 与产囊体进行交配。 • (3)无明显的性器官,两根普通的菌 丝或两个孢子的芽管间进行交配(酵 母)。
2.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成
• 雄器与产囊体上的受精丝接触。在接触 点产生一个孔口。 • 雄器中的许多细胞核通过受精丝进入产 囊体,并且与产囊体中的细胞核成对配 合排列在产囊体基部及边缘。 • 由于性刺激的作用,在产囊体上形成若 干产囊丝(产囊丝还可以分枝),成对 的核分别进入产囊丝。子囊菌的双核阶 段主要体现在产囊丝中。
• • • • • 子囊菌的菌丝体可交织在一起构成: 疏丝组织 拟薄壁组织 从而进一步形成: 子实体的包被、菌核、子座等。
(二)无性繁殖
子囊菌的无性繁殖非常发达: • 裂殖、芽殖、断裂的方式产生粉孢 子、芽孢子和厚垣孢子, • 最主要的是在分生孢子梗上产生分 生孢子。


由于无性繁殖阶段在子囊菌的 生活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 将该阶段称为分生孢子阶段。
子囊孢子形成过程

子囊形成后,原产囊丝钩顶端 和基部的细胞可融合成一双核细胞形 成新的产囊丝钩,即而发育成子囊和 子囊孢子,这样,就形成了成丛的子 囊。
3.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态
• (1)子囊的形态 • 子囊的形态:圆形、椭圆形、棍棒形到 圆筒形 • 子囊壁:单层的,也有双层的。 • 子囊的开口方式有:孔形、唇形、开盖 直接破裂等。(也有的子囊壁早期消解) • 子囊整齐地排列成一层–––子实层。
• • • • •
本纲分为四型: 球针壳型:白粉菌目 炭角菌型:炭角菌目和麦角菌目 间座壳型:间座壳目 丛赤壳型:肉座菌目
• 本纲分为四目(Muller & Von Arx,1973): • 小煤炱目(Meliolales) • 白粉菌目(Erysiphales) • 冠囊菌目(Coronophorales) • 球壳目(Sphaeriales) • 其中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是: 白粉菌目、球壳目。
• (2)子囊孢子的形态 • 子囊孢子的数目:通常是8个,也有多于或少 于8个的,一般为2n个。 • 子囊孢子的排列:单行或双行排列,也有的 平行排列(如丝状孢子) • 子囊孢子的形状:一般为椭圆形,也有圆形、 蜡肠形、丝状、砖格形等,有单胞、双胞、 多胞。 • 子囊孢子壁表面:光滑、有刻纹、瘤状突起 等。 • 子囊孢子的颜色:有色或无色。
闭囊壳
子囊壳
子囊腔
子囊盘 子囊盘
子囊壳
子囊果
• 子囊果单生或丛生于基物表面或里 面,或先埋生于基物中,后期突破 基物表层外露。 • 有的子囊果生于子座上或埋生于子 座内。 • 在病部表现出小黑点状病征。

在子囊果内除了子囊外, 许多子囊菌子囊果内还包含有 1––几种不孕丝状体,这些丝 状体有的在子囊形成后消解, 有的仍然保存,主要有几下几 种类型:
不整囊菌纲
Monosporascus cannonballus 释放子囊和子囊孢子
Photograph courtesy of R. D. Martyn and M. Miller.
代表科、属和重要种
• 1. 红曲科(Monascaceae) 红曲属(Monascus Van Tiegham)
不孕丝状体
• (1)侧丝:一种从子囊果基部向上生长, 顶端游离的丝状体。侧丝生长于子囊之间, 通常无隔,有时有分枝。侧丝吸水膨涨, 有助于子囊孢子释放。 • (2)顶侧丝:一种从子囊壳中心顶部向 下生长,顶端游离的丝状丝,穿插在子囊 之间。
• (3)拟侧丝:形成在子囊座性质的子
囊果中,自子囊座中心顶部向下生长, 与基部细胞融合,顶端不是游离的。 • (4)类似拟侧丝的残留物:指子囊在子 座组织中发育形成子囊腔时,子座组织 在子囊之间残留的幕状结构。
• 有性生殖:产生球形,褐色,无孔口的闭囊 壳。 • 闭囊壳外壁上产生一种厚壁的菌丝,称为– ––附属丝,附属丝分枝或不分枝,有不同 形状,是白粉菌分属的重要依据。 • 闭囊壳内含1–数个子囊,子囊成束或平行 排列,子囊壁不消解。 • 子囊卵圆形、椭圆形、圆筒形至棍棒形,内 含2––8个子囊孢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子囊果的类型
• 子囊果ascocarp:由菌丝 组成的包被,形成一定形状 的、内部产生子囊的有性子 实体。
子囊果有以下几类:
• (1)闭囊壳cleistothecium:有明显的完全封闭 的壳壁,无孔口。 • (2)子囊壳perithecium:有固定孔口,常呈瓶 状。 • (3)子囊盘apothecium:子囊果上方开口较大, 呈盘状或杯状。 • (4)子囊座ascostroma:子座组织消解形成一着 生子囊的空腔。无真正的子囊果壁,这种着生子 囊的子座为子囊座。着生子囊的腔称为子囊腔 locule。(假孔口,假囊壳) • (5)裸果型:有的子囊菌无子囊果,子囊裸生于 基物表面。
白粉菌目(Erysiphales)

白粉菌目的真菌通称为白粉 菌,是高等植物上的专性寄生菌, 所引起的病害称为白粉病。
• 营养体:是无色透明的菌丝体, 大都在寄主表面,产生吸器进入 寄主表皮细胞。 • 少数伸入到叶肉细胞间,产生吸 器进入细胞内。
• 无性生殖: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 子。 • 分生孢子:单细胞,椭圆形或桶状 • 由于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寄主表面形成白粉 状病症,因此这类病称为“白粉病”。
(三)有性生殖
• 子囊菌的有性生殖产生 子囊和子囊孢子。
(三)有性生殖
• 1.子囊菌的交配习性 • 2.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成 • 3.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态 • 4.子囊果的类型
1.子囊菌的交配习性
• 子囊菌典型的交配方式:是异型的性器 官进行交配。 • 雌性性器官:称产囊体(ascogonium) 是一个多核的大型细胞,顶部伸出一分 枝或不分枝的受精丝。 • 雄性性器官:称为雄器(antheridium), 形状圆柱形,较小。

外囊菌属真菌为高等植物上的专 性寄生菌。 • 在国内分布很广。 • 主要引起叶片、果实、枝梢的畸形。
• 营养体:为有隔膜的双核菌丝,寄生于 寄主细胞间,但不产生吸器。 • 无性繁殖:子囊孢子芽殖。 • 有性生殖:无性器官,双核菌丝体直接 形成子囊,无子囊果,子囊裸露。 • 子囊长圆筒形,平等排列在寄主表面。
• 代表种:畸形外囊菌(T. deformans) • 畸形外囊菌主要危害桃树,引起桃缩叶 病。
外囊菌属
外囊菌属
桃缩叶病
畸形外囊菌除危害桃树 以外,还可以危害杏树、李 树及梅树。
(二)不整囊菌纲(Plectomycetes)
• 营养体:发达的菌丝体。 • 无性繁殖: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 • 有性生殖:子囊由产囊丝形成,不规则地 散生于子囊果中,子囊间无侧丝,子囊壁 早期消解,子囊孢子分散于子囊果中。 • 子囊果为无孔口的闭囊壳。 • 子囊多椭圆形,子囊孢子多半为8个,圆形。
• 分类:根据有性阶段的特征白粉菌 目只包括一科:白粉菌科 (Erysiphaceae) • 属的划分主要根据是闭壳壳外附属 丝的形状及壳内子囊数目。
白粉菌科分属检索表
1.闭囊壳内含有一个子囊………………………………2 1.闭囊壳内含有多个子囊………………………………3 2.附属丝菌丝状常不分枝………………单丝壳属(Sphaerotheca) 2.附属丝刚直,顶端叉状分枝……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 3.菌丝体大部分内生……………………………………4 3.菌丝体外生(表生)…………………………………5 4.附属丝菌丝状,分生孢子单生……内丝白粉菌属(Leveillula) 4.附属丝基部膨大呈球形,上部针状……球针壳属(Phyllactinia) 5.附属丝菌丝状………………………………白粉菌属(Erysiphe) 5.附属丝刚直,顶端叉状分枝…………叉丝壳属(Microsphaera) 5.附属丝顶端卷曲呈钩状……………………钩丝壳属(Uncinula) 5.附属丝不发达…………………………布氏白粉菌属(Blumeri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