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中国人”系列论文之
论
中
国
人
之
包
容
性
姓名:眀寰宇
学号:2010190427
班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二班 2011 年 11 月 11 日
【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对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尽管有不同的见解,但有一条却是众所公认的,那就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精神。
其中厚德载物里就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包容精神。
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被认为是惟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没有中断,原因当然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
正是这种包容性,维系了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绵延不绝,它所哺育出来的民族精神维系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
一、中国文化经久不息
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古埃及文化和古巴比伦文化是如何中断的以及中断的原因,学术界至今也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
现今的西方文化,已经可以确认不是古希腊文化的延续。
因此,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惟有中国传统文化一枝独秀地维持到现在,而且还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流传五千年而不衰,而其他三大古文明却早已没落?其中原因何在?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中华民族骨子里的那种包容精神,就是因为我们对外来的文明有极大的包容性。
博采众家,取其所长,正是我们华夏文明的优良传统。
当代中国人的灵活性和包容性超过任何国家。
中华文化的兼容并蓄再加上西方的自由与民主思想使中国人具备了任何可能性。
可一个最大的缺点在于太爱面子,太在意他人的看法,如果丢掉了这点中国人将无比强大。
一种文化什么都包容,难免会冲淡自己、丧失自性,成为“四不像”,恰如一杯水,油盐酱醋都灌将进去就不再是水了。
文化包容性的限度,一则体现在坚持本土文化的主体性,即坚持本民族文化的主导性、主流性、主干性,尤其是在本民族基本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仰上不能退缩;二则体现在坚持对西方文化的选择性,即保持甄别良莠、合理选择的理性态度,在器物和制度上而不是精神魂魄上采取“拿来主义”和“洋为中用”的基本原则。
或许有人会说,这还是“中体西用”的老调重弹嘛!是的,这确实没有什么新意。
但文化的基本理念不可朝三暮四、朝秦暮楚,人的精神魂魄不可游荡无归、漂泊不定,这就是中国文化“人唯求旧,器唯求新”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原因之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首先体现在厚德载物思想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理解是,天地最大,它能包容万物,天地合而万物生、四时行。
从这种对自然的理解中引申出做人的道理:人生要像天那样刚毅而自强,像地那样厚重而包容万物。
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是以其强大的同化力为前提的。
它用这种强大的同化力去影响和改造外来文化,使之具有中国的特色。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是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心理文化基础,没有这样一个基础,不仅不能消化、吸收外来文化,还有可能被外来文化所同化,从而丧失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
但是由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并且富于包容精神,其结果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同化外来文化。
外来文化的进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却并没有使中国文化丧失其特有的本色。
一切外来文化一旦进入中国,便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
中国社会强烈的宽容气氛,甚至使得一些独立性很强的外来文化,也在不知不觉中融合于中国文化的整体之中。
第一点,中国文化向来主张有容乃大,大乃久。
文化上的包容性,使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则向世界开放,不断接受异质文化的激发和营养,从而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充分发掘和弘扬中国文化中的包容精神要求我们要自觉地、不断吸纳外来文化,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像季羡林先生所说那样既拿来又送去,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把自己的好东西送去,这叫做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结合。
第二点,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来自于儒家求同存异的宽广胸怀,儒家求同存异的宽广胸怀来自于儒家的天下一家思想。
亲睦众生,和合万邦,是儒家一以贯之的主张。
孔子向来主张泛爱众。
维系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文化就是儒学。
儒学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里对中华民族在思想方式、行为规范、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长期起着支配作用。
儒学主张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这种精神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对外来文化向来不排斥。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川流不息,正是由于其吸纳百川的结果。
儒家的这种思想正好与今天全球化的趋势相一致。
目前,全球化趋势不断明显。
人们提出,全球化所要求的人类素质包括:“天下一家”的胸襟与眼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与实践,胸怀开阔,兼容并蓄,反对一切不正义、不公平的行为,树立“为人类服务”的人道主义理想,关心和争取世界的和平、和谐。
这些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精神正好不谋而合。
21世纪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纪。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在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中,充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精神,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若诚如此,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一定能够实现,则世界和平统一的历史幻想也将看到希望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