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ziyu
C
3.中国戏曲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明代达到繁荣。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 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这些各 具特色的戏曲( ) ①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是在各自地域内独立形 成的 ②具有强大生命力,包含着永不过时的教 育价值 ③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长期相互交流、 借鉴和融合 ④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各族人民长 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易错辨析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汉字和史书典籍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源远 流长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 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中 华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1)内涵: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 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 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意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一方面,有利 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 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对外域文化 的理解。
D
3.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 不竭动力。必须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 有的精神家园。关于中华文化,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 A.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B.文字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 成果 C.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D.中华文化是唯一没有受到外域文化影响的国 粹
【易错警示】
在中华文化的民族性问题上,基本存在着两个 思维误区:一是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 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 二是认为既然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 分,那么各民族文化就是相同的。中华民族是多 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 丰富色彩,但不等于民族之间文化无共性。中华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 文化的共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 进。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 民族的骄傲。
3.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长期相互交 流、相互借鉴,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这是中华 文化包容性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文化的优点。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们要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坚持 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 设,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竞争力。 4.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并不是说应该借 鉴和吸收一切外来文化。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指 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 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 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 极成分。
【易错警示】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指我们的优秀文化能被其 他民族文化吸收、借鉴吗?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前者指 它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后者指它能吸收、借 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故包容性不只指向兼收并 蓄,而且兼收并蓄指向的是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 族的文化,不是中华文化被其他文化所吸收。 2.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文化面临西方文化的 侵蚀、冲击,面对侵蚀、冲击,中华文化要发扬其“包 容性”的特点,既要“求同存异”,又要“兼收并蓄”。 在文化交往中既要与其他各国的文化和睦相处,又要吸 收、借鉴其他各国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同时必须坚持文 化发展的独立性,这样中华文化就不会走向衰落,而会 走向辉煌。
B
4.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 儒家思想学说,东临滨海的齐国吸收了当地土著 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 差异,齐文化尚功利、讲求革新,鲁文化重伦理、 尊重传统。这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 在一起,形成齐鲁文化。齐鲁文化的形成从侧面 反映了 A.中华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特征 C.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D.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特色
D
2.(2015·潮州模拟)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下列对 “包容性”理解正确的是( ) ①包容性能使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 处 ②包容性能使中华文化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 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 ③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 流,实现中外文化的趋同 ④包容性是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D
4.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能歌善舞,侗族大 歌、壮族山歌、蒙古族舞蹈、维吾尔族 舞蹈等都极具特色。由此可以看出( ) ①各民族文化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 彩 ③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具有不融合性 ④各民族文化独立于中华文化之外 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C
5.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以开放性姿态融合 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而丰富起来的。中华文化 “能不它化而自存”,故文明绵而未断;“能化 它而相存”,故能教化四边;“能和而不同而共 存”。这主要体现出中华文化具有( )的 特征 A.源远流长 B.博大精深 C.包容性 D.民族性
6.第九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一改过去藏在“象牙塔”的 状况,对百姓开放的公益专场演出汇聚了汉、藏、蒙、 维、佤、傣等多个民族的舞蹈艺术作品,让群众在欣赏 艺术魅力的同时,领略到各具特色的民族艺术风采。从 专场演出的剧目门类我们可以看出( ) A.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 B.丰富厚重、多姿多彩,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C.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D.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
B
7.国画,又称为“中国画”。国画强调“外 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 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 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上述材料说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内涵丰富 ④中华文化博采众长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3.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民族 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 的丰富多彩,但这不等于民族文化之间没有共性。中华各民族的 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兄弟民族 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 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地域文化、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地域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共 同构成的,但不能认为中华文化是各地域文化和各民族 文化的简单相加。各地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 5.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包容一切文化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 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 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5.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 (1)感知中华文化力量
(2)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方向保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 文化传承 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 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 文化交流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 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创新的基础,人民群众 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 文化发展 化发展应该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 的主体 众的需求,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 性和创造性
B
2.《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一 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艺 人口耳相传。随着许多民间说唱艺人步入高龄, 这部英雄史诗濒临失传。为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 得以传承,党和政府专门组织人力,拨出专款, 抢救整理并出版了《格萨尔王传》。上述材料说 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 ④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 (2)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中西医彼此配 合的意义。
(1)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 长、博大精深,并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⑵①中西医彼此配合,有利于求同 存异和兼收并蓄,使中华文化与其他民 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并在文化交往中吸 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有利于在文化交流中增强对自身文 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B
5.为了让学生感知中华文化的特点,肩负中华文化 的使命,张老师组织了一次课堂讨论活动,下面是张老 师搜集的材料以及问题,请你一同参与。 中医药乃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瑰宝,被誉为“中国古 代第五大发明”,一直是广大华人保健养生、防病治病 的强大工具。它涵盖的内容很广,包括中草药、针灸、 推拿和气功等。中医有它本身的疗效,亦有不少西药是 从中草药中提炼出来的。中西医殊途同归,都是为救人, 彼此配合乃是病人之福。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点: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考点二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归纳总结】 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 益于它的包容性。 2.文化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 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 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 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3.文化包容性的作用: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 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 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4.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 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 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 借鉴与融合。 (2)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被其 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中华文化吸收、借 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 非是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3)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 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 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融入、借 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