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及其评价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及其评价


条件化积极关注引起,因此放弃权威,转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去除 内化了的价值观念,让人“找回自己”,自我修复,所以 并不是对变态的治疗,而是一种引导。
主要理论及观点
教育观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经验学习,它以学生经验的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 自发性与主动性为学习动机
引导激发学生去自己学习,而不是灌输指导
主要理论及观点
条件化积极关注 自我机构
偏离产生 焦虑
体验与内化的评价标准发生冲突
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
主要理论及观点
心理治疗理论
治疗者应放弃其权威性,相信来访者具备自我矫正的能力
治疗者应该对来访者有“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治疗观视为一种人生哲学,而不是对“变态的治疗”
主要理论及观点
心理治疗理论
人格的自我理论阐述了心理疾病的根源,也就指明了治疗方向 人格理论和治疗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3.观点并没有附带具体的操作和方法,更多的是一种指导思想,更 多的在哲学层面讨论
思考题
1.罗杰斯的理论与马斯洛理论的联系和区别
2.如何看待精神分析和罗杰斯的心理治疗理 论两者的优劣
3.罗杰斯教育观实践的可行性
报告结束
谢谢
环境作用
自我
自我与非我 非我
主要理论及观点
人格的自我理论
儿童在各种活动中得到经验,并渴望一种被关注尊重 的的体验。而这种体验由他人根据儿童行为是否符合其行 为价值观决定是否给予,即条件化积极关注。因此,他人 的价值观就会被儿童内化到自我结构中,但这并不能掩盖 儿童自己对自己行为的评价,当对行为的评价不一,自我 和经验发生异化产生冲突,吸收他人价值观产生的理想自 我和现实自我的偏离,差距,进而发展成心理异常。
主要理论及观点
人格的自我理论
个体是完整的有机体的存在,是一切体验的发源地, 且在自我实现倾向的驱使下成长与发展,其结果就是“自 我”、“自我概念”的发展、扩充及实现。
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符合程度影响心理健康的质量
主要理论及观点
人格的自我理论 自我不是与生俱来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概 念的,而是通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把自 己和非自己区分开来,形成自我,心理驱 力开始激活并发挥作用
教育观
教育观建立在人格的自我理论上,人性本善,人有一种天生的潜力, 在良好的环境中,这种驱力可以让人环境和学生身上。 良好环境 人
自我实现倾向驱使
自我的不断完善
主要理论及观点
教育观
培养人,而不是灌输知识。
体现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是良好环境的创造者 更要激发学生自身的主动性
评价
1. 人格的自我理论中的自我概念和健康人格的勾勒对心理学产生 了巨大影响 2.罗杰斯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是继弗洛伊德之后在 心理治疗领域影响最大的理论。 3.教育观中注重学生,让我们看到了教学中的新可能和巨大潜力 4.理论一脉相承,脉络清晰,是比较系统的理论
评价
不足
1.整个理论体系的提出并没有充分的实验和数据作为支撑,有一点 自说自话,我认为怎么样就是怎么样的味道 2.对人的潜力的期望或许太乐观了,太天真了
罗杰斯生平介绍
卡尔· 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 年1月8日-1987年2月4日),美国心理学家,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提出 了人格的自我理论,是其心理治疗理论和人 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他从事心理咨询和 治疗的实践与研究,主张“以当事人为中心” 的心理治疗方法,首创非指导性治疗(案主 中心治疗),强调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 理健康的能力,并且将理论扩展到教育领域, 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个人工作经历 1945-1957年,他任芝加哥大学的心 理学教授,并建立了心理咨商中心。在他 任职时期,确立了咨询中心的工作理念, 并进行相关的研究去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主要理论及观点
1.人格的自我理论
“自我概念” “经验” “无条件积极关注”
2.心理治疗理论
“以人为中心的治疗”
3.教育观
“以学生为中心”
卡尔· 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
思想背景
主要论文著作发表于50.60年代
美国50.60年代社会风貌
思想背景
1.物质生活富足 2.战后心理治疗需要 4.只有物质科学是不足以幸福的 3.教育需要重新定义
思想背景
50.60年代美国心理学界
人本主义兴起,讥讽精神分析学派
思想背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