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八则》教案

《论语八则》教案

(1)文中的"其",指"统治者"。
(2)文中的"正","端正"的意思,包括思想的纯正、行为的中正。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体现了孔子对统治者如何施行政治,管理国家和人民的思想,要靠道德教化。
第八则
1、学生齐读
2、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字词疏通:害仁
4、翻译: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或提问:你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是《论语》。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
二、解题
1、《论语》其书
《论语》是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者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四书》之一。
6、背诵
三、总结全文完成课后练习
四、检测
我们对《论语》对孔子的思想了解理解了多少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看看是不是孔夫子合格的学生。多媒体展示flash游戏,学生一起做。
五、布置作业
一、导入:
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帮助宋太祖治理天下,可谓功不可没,在他死后,人们在他宅子里,发现了半本书,原来他就是靠这半本书治理天下的,大家知道是哪本书吗?
明确:论语,所以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事实上论语里很多说法我们都很熟悉,比如“人无远虑……”比如“小不忍……”比如……论语对中国文化影响相当大,有人的名字就出自论语,比如台湾的任贤齐,出自“见贤思齐”,苏有朋,出自“有朋自远方来”等。
5、分析:“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4)翻译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5)分析: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在后面的《子张》、《阳货》、《子路》等篇中,都提到信的道德。
试背:
2、第二则
学生齐读试译
重难点字词疏通:就:靠近接近有道: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纠正
翻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分析: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论语八则》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翻译全文。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3.了解本文体现出的孔子的思想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理解大意,熟读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深刻含义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朗读正音学习《论语》前两则2、孔子其人学生说了 Nhomakorabea的情况。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孔子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其核心思想是"仁",所谓"仁"就是"爱人"。
三、朗读正音
第六则
学生读试译
翻译:孔子说:“经受了寒冷,才知道松柏不会因为寒冷而凋谢。”
分析:孔子通过松柏在寒冬中不凋谢的自然景观,形象地阐述了一个人只有经得住逆境的考验才能够有所成就的深刻含义。许多伟人之所有能有所成就,正是因为能经受得住各种刀霜剑雨的洗礼和磨练,才练就了一身普通人难以具备的特殊才华。这句话可以成为激励那些在逆境中奋斗的人们的座右铭和兴奋剂。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往往需要具备较强的承受逆境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二则《论语》2、预习第三、四、五则《论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三四五六则
一、回顾导入:
检查背诵和翻译
二、疏通分析三至六则
第三则
(1)学生齐读
(2)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重难点疏通提示:授之以政(授:教给,交给)
使于四方(使:出使)
不能专对(对:对别人的问话作出回答)
虽多(虽:虽然)
虽多,亦奚以为?
读诗虽多,又有何用
(4)翻译:孔子说:就算熟读了诗经三百篇,可是对于所交付的政治工作无法顺利完成;让他出使外国又无法独当一面;像这样的人,书虽读的多,但又有何用处呢
(5)分析:
第四则
(1)学生读
(2)结合注释试译
(3)疏通提示
人而无信而:如果何以行之哉?何以:以何
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
(6)背诵
第五则
朗读试译
翻译:孔子说:“富和贵是人人都想要的东西,但如果不是以正当的方法得到宁愿不要;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不想要的东西,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消除宁愿不消除。君子一旦丢掉了仁还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仁,哪怕是在吃顿饭的时候、匆忙的时候、甚至在颠沛流离的时候。”
分析:在这段话中,孔子强调了两点,一点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另一点是,一个人必须随时随地把“仁”的理念贯穿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要一辈子做好事而不做坏事”。
背诵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熟读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疏通七八则,总结全文,完成练习
一、导入
检查字词背诵
二、学习最后两则
第七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统治者自身行为端正,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统治者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是三令五声,百姓也不会听从。"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亦奚以为(xī)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 yuè)是人之所恶也(wù)恶乎成名(wū)
四、疏通分析背诵一二则
1、第一则
学生齐读试译
重难点字词疏通:尝:曾经终日:整天
翻译: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分析含义: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