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人类的审美活动1

第一章 人类的审美活动1


审美活动不是认识活动
我们排除了认识活动。
审美活动不是宗教信仰活动
我们也排除宗教信仰活动等精神活动。 宗教活动是人在超现实的虚幻世界中寻找 安慰和寄托希望的活动,宗教总是引导人 脱离现实与世俗的生活,为此,宗教活动 制订了各种严苛的戒律和禁令,束缚着人 的身心。 而审美活动却是面向人的现实生存状态的, 更没有什么戒律或禁令的束缚。
人的活动主要有物质生产活动、社会交往 活动、文化活动、思维活动以及精神享受 活动等等。(这里没有提到本能活动,因 为这是一个生物体的人必须具备的。)
2、审美活动与非审美活动
从现象上看,我们把欣赏活动称为审美 活动,把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的在闲暇中对 色、形、声等所造成的美感的享受称为审 美活动。这样就排除了日常生活中为了满 足单纯的生存需要所进行的活动、工作、 认识活动、宗教信仰活动等精神活动和其 他各种社会活动,认为这些活动是非审美 活动。
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 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占有 欲和加以利用。”([德]黑格尔:《美学》 第1卷,第147页,中译本,北京,商务 印书馆,1991。)
2.主体性特征
审美活动又是一种最具主体性特征的人类 活动。所谓主体性,指的是人所具有的自 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 特征。在审美活动中,这些主体性特征比 其他人类活动更加强烈。
思考题:
1、审美活动有哪些主要特征? 2、为什么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 质”? 3、怎样理解审美活动的主体性特征? 4、怎样理解审美活动的感性特征? 5、试分析“这朵花是红色的”、“这朵 花是美的”这两个判断的区别。
这里使用的价值概念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 而是哲学意义上的。它是用以说明某个对 象在它对人的关系中所具有的意义的,是 指客体或客体属性能满足主体需要的肯定 性,体现着主客体某种特殊的统一。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概念是广义的,是就客 体能满足人的需要来说的“有用性”。而 人的需要是多样的,既有物质需要,也有 精神需要,还可以细分为多种多样的具体 的需要。审美活动虽然是一种价值活动, 但它追求的价值不是物质价值,它的出发 点也不是人的实用需要,审美活动的超功 利性就是从这一点上定义的。
所谓价值关系,就是人们对待满足自己需 要的外界物的关系。马克思说过:“‘价 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 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 审美活动不像认识活动那样要去认识客观 世界、客观真理,要以概念的形式去定义 对象,而是对对象价值的寻求,对自身需 要的满足的追求。所以,审美活动本质上 是一种价值活动。
在人的物质实践中,当人通过“积极地活 动”使自己与自然界构成主客体关系并使 自己成为主体时,人是主动的、能动的、 有目的的。人们按照自己的目的来发现、 掌握自然规律,征服或改造自然界。
但是,人的主动、能动和自由的活动所带 来的却往往是人的被动、受动和不自由。 自然规律要求人遵循、服从而不是相反, 人的自由被局限在客观规律划定的框架内。 在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世界之中,这种局限 性甚至加大了。
审美活动不是一种本能活动
我们首先排除的是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单 纯的生存需要所进行的活动,如吃饭、喝 水、睡觉、养神、锻炼等等,这一类活动 是作为自然生物体的动物的人所必需的活 动,是出自人的本能需要,因此,这一类 活动不是审美活动。本能活动是动物也具 有的,审美活动却是人所特有的。
审美活动不是谋生的活动
客观规律是不能选择、不能改变、不能创 造的,从这个角度说,人类不可能发挥完 全的、绝对意义上的主体性。
在人的社会活动中,各种规范与限制更明 显地存在。
把审美活动与其他有着严格的规范性的活 动如物质生产活动、科学认识活动、宗教 信仰活动等社会活动相区别,区分的原则 之一即在于看到了审美活动所具有的这种 主体性特点,其表现就是一种精神的自由。
第一章 人类的审美活动
美学要研究人类的审美活动,因为一切审美现象 都包蕴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之中。为此,我们首先要 把审美活动从众多的人类活动形式中区分出来,从 审美活动的现象、特点与本质上来把握人类的审美 活动。
第一节 审美活动的现象描述
1、人的活动的多样性
人类的活动,是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方式。 人的存在方式是随着人的活动的变化而 变化的,活动方式的变化又意味着人的 变化和发展,因此活动不仅是人存在的 方式,也是人发展的方式。 人是有着多重规定性的社会存在物,因 此人的活动也具有多样性。
人的审美活动,是人类的多样性活动中的 一项特殊活动,一般理解为日常生活中的 欣赏活动及艺术欣赏活动,是不同于人类 的物质生产活动、生存活动、认识活动、 宗教信仰活动与社会交往活动的一种精神 享受活动。
第二节.审美活动的特征
1.超功利性特征
审美活动首先是一种超功利性的人类活动。 这里的功利性是狭义的,指的是物质功利 性。 审美活动的超功利性,使它与一切有着直 接或间接功利目的的活动相区别,那些功 利性的活动包括生物本能活动、物质实践 活动以及某些精神活动与社会活动。
在审美活动中,我们对于对象的选择是自 主、能动和自由的,可以不受外部力量的 强迫,所以在选择中主体自身的兴趣、爱 好、理想等等起着主要的作用。 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主体能够随意地想 象,这种想象更具有自主、能动、自由的 特点。 真正的艺术创作往往被视为人类最为自由 的活动方式。
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人的精神的自由,这也 是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之一。
我们排除了工作。现代人的工作性质是不 同的,有的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有的 从事社会管理工作,有的从事科研工作, 还有的从事精神生产。这一类活动是作为 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的人所进行的活动, 是人“积极地活动”的延伸。因此,从它 与人的关系上看就不可避免地是人的一种 谋生手段,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功利目的, 为着这种目的客观世界, 掌握客观真理的活动。在认识活动中,作 为主体的人关心的是对象的存在状态、本 质内容、内在关系及其与外界的联系;而 认识的对象则对人显示出它的存在实质与 状态,即它“是什么”与它是“怎样的”。 在这种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 一种理论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的。
“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第7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人是一个制造工具,使用工具的动物;一 个在团体中能够传达交通的社员;一个传 统绵续的保证者;一个充为合作团体中的 劳作单位;一个留恋着过去和希望着将来 的怪物;最后,靠着分工合作和预先准备 所获得的闲暇和机会,他又享受着色、形、 声等所造成的美感。”([英]马林诺夫斯 基:《文化论》,第91页,中译本,北京,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审美活动却与谋生无关,它明显地表现出 一种享受的性质。正像马林诺夫斯基所说 的,需要“靠着分工合作和预先准备所获 得的闲暇与机会”,因此工作也不是审美 活动。
审美活动不是社会活动
我们排除了一般的社会活动。 社会整体要统一、公正,就必须有足以达到这种 统一、公正的力量来规范、制约人的行为,调节 人的关系。 在这个社会整体内的个人都要遵从这种规范,对 个体行为进行调整,哪怕有时要牺牲个人的利益。 审美活动却是一种个人的活动,出自于人的一种 兴趣、一种强烈的内在愿望甚至欲望,它不是对 个人行为进行调整的活动,也没有什么外在规范 的制约。所以审美活动也不同于各种社会活动。
马克思曾指出,“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 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 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而作为现实的人,又“受自己的生产力和 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 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
恩格斯也曾论述过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的实践活动中的人的自由,他说:“自由 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 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 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因此,意 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 定的能力。” 这些论述指出了在人的各种 活动中,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即人的自由是 受限制的。这是人类不可避免的事实。
没有兴趣和感情的人几乎是没有生命的人, 对生活和他人没有爱的人更是畸型的人。
第三节.审美活动的本质
1.审美活动不等于认识活动
从美学史上看,审美活动一直被认为是一 种认识活动。但是审美活动中虽然有着对 对象的认识或反映,但并不能等于认识活 动。因为认识活动是一种艰苦的工作,一 种理性的、逻辑的活动,而审美活动是一 种轻松的享受,一种感性的、情感的活动。
3.感性特征
审美活动还是一种具有感性特征的人类活 动。这里的感性,是指一种与人的感性生 命--生理欲求、情感、个性等人性的自 然状态、人性的根基相联系的状态。审美 活动往往体现着、又满足着感性生命的要 求,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也是 审美活动与感性生命要求相联系的一种佐 证。
我们不能否认,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 具有理性。理性使人类具有更高的掌握、 控制、协调自然和社会的能力,使人类和 社会不断地向高级阶段发展。因此人类崇 尚理性,人类的各种活动也以理性为主宰。
2.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
审美活动从本质上看是出自于人的内在需 要,与欲望、兴趣等感性生命的要求相联 系,是为达到自己需要的满足而进行的活 动。在审美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关心的 是对象能否满足自身需要的特性,而审美 对象则对人显示出它对人的“有用性”。 因此,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 关系是一种价值关系。
所谓美感的态度,就是不含利害关系的态 度,因此,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 最没有用处的”(朱光潜:《谈美 谈文 学》,第1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
审美活动的超功利性在于它不需要从实体 上占有与拥有对象,只是观赏对象的外形。
物质功利的满足,不是通过外在事物的外 形获得,正如黑格尔所说,“欲望所需要 的不仅是外在事物的外形,而是它们本身 的感性的具体存在。欲望所要利用的木材 或是所要吃的动物如果仅是画出来的,对 欲望就不会有用。”([德]黑格尔:《美 学》第1卷,第46页,中译本,北京,商 务印书馆,199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