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篇学习理论“学习理论”(learning theories)是教育心理学中最核心、最具特色且份量最重的内容。

顾名思义,学习理论是关于学习的理论。

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经典实验;另一是在经典实验基础上概括出来的核心思想。

核心思想又至少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①对于学习实质的看法;②对于学习过程的解释;③提炼出一些基本的学习规律。

有些甚为关注教育实践的心理学家(如斯金纳)还会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学习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从而提出一些具操作性的教学模式或方法;也有些心理学家甚为关注学习的迁移问题,从而提出自己关于学习迁移的看法。

同时,虽然现在的心理学家对学习是指“有机体经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心理(包括认知、态度、情绪、意志等)、行为(含品行)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的看法基本上已达成共识,不过,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教育心理学界,不同心理学家对学习者在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学习历程或学习过程(learning process)中知识怎样获得和行为怎样发生改变、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学到了什么以及怎样研究学习等问题,历来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解释,从而在西方心理学界出现了著名的三大学习理论,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别可列表如下:①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70183184在本书看来,人类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上述三大学习理论中的每一种学习理论都只是揭示了学习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规律,这样,理性的态度或许是博采众家之长,依据教育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家的学习理论。

①鉴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长处是具有科学精神,进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具人文关怀精神,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或许妥当的做法应该是: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理念,主要按行为主义学习论和认知派学习论进行教学设计,以实施教学,从而将学生培养成既有科技知识又有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同时,教育者如果能融会贯通三大学习理论的精神实质,定能兼顾科学技术的教育取向与人文社会观点的教育取向、知识学习的教育内涵与健全人格养成的教育内涵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不至于顾此失彼。

再者,三大学习理论对学习方式与方法从不同角度做了许多有益的探讨,揭示了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如,桑代克提出了尝试错误学习,与此相对应,苛勒则提出了顿悟学习;斯金纳重视直接学习,与此相对应,班杜拉则重视间接学习;布鲁纳强调发现学习的重要性,与此相对应,奥苏贝尔则主张接受学习;此外,斯皮罗将学习分为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罗杰斯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与意义学习,等等。

针对这诸多不同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对于学生而言或许最佳的学习策略就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与学习内容的具体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第四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内容摘要】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典型、核心观点是:将学习看作是个体外显行为改变的历程,对学习时个体内在心理历程是否改变一般不予解释;而个体外显行为的改变主要显示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是一个总称,在这个名称之下包含有很多观点不尽相同的理论。

本章先主要论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种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然后简要探讨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

在探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时,既注重挖掘其内在的逻辑发展线索,又强调准确而深刻地阐述其思想观点,还特别注意揭示其观点的现代教育价值。

【核心概念】试误学习、操作性行为、强化、直接强化、正强化、负强化、强化程序、普雷马克原理、试误学习、直接学习、间接学习、观察学习、替代性经验、替代性试误、替代反应、替代强化、自我强化、一级强化、二级强化、自我效能、掌握学习、皮格玛利翁效应【思考题】1.简要述评试误学习理论。

2.结合具体事例谈谈直接强化、间接强化和自我强化在教育上的应用价值。

3.简要述评社会学习理论。

4.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比较。

5.谈谈你对掌握学习的见解。

6.试比较斯金纳学习观与班杜拉学习观的异与同。

①衡量一学说的好坏的标准有二:一是理论内部的一致性如何?一是解释力的大小。

一般而言,一种学说,假若其理论的内部一致性越高,且解释力越大,说明这种学说的质量越高,反之亦反。

1857.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谈谈你对惩罚教育的认识。

8.概要谈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及其现代价值。

9.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有哪些人看重直接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其核心观点有哪些?有哪些人看重间接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其核心观点有哪些?你是如何看待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10.请简要谈谈榜样示范法发生作用的心理学原理。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的典型、核心观点是:将学习看作是个体外显行为改变的历程,对学习时个体内在心理历程是否改变一般不予解释;而个体外显行为的改变主要显示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个体对原本不反应的刺激产生反应,就表示其产生了学习。

换言之,把个体学到的行为解释为刺激与反应之间关系的联结,认为某一刺激原本不能引起个体某种固定的反应,但经过条件作用之后,他就会在该刺激出现时做出该固定反应(如某人走到路口见红灯停见绿灯行便是)。

①这一观点最早出自桑代克,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所继承,并成为行为主义学习论的一个基本特点:其学习论也多围绕S-R之间联结的形成规律而展开。

这样,在很大意义上讲,以刺激-反应学习论来指称行为主义学习论似乎更合适。

下面将桑代克等人有关学习的观点也归于行为主义学习论的一种,正是在此种意义上讲的,否则,就不好对这样一个事实做出解释: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J.B.Watson)拒绝承认桑代克为行为主义者,理由是桑代克的学习理论中含有意识的成份(用行为主义者的眼光看,像桑代克的效果律就有此嫌);换言之,桑代克虽不是华生所认为的行为主义者,但桑代克的学习理论也将学习解释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并且,其学习理论的精神实质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精神实质是息息相通的,就这些事实而言,可将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归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是一个总称,在这个名称之下包含有很多观点不尽相同的理论。

因为仅就行为主义心理学本身发展而言,就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以创始人华生为代表的早期行为主义是第一阶段,其特征为:客观主义;以刺激和反应的术语解释行为,将学习解释为刺激代替;强调联结学习;环境决定论。

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或叫极端行为主义)是第二阶段的行为主义,主要特征为: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变量;允许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对行为的内部动因进行推测;以操作主义观点解释中介变量;将学习解释为反应强化。

第三阶段的行为主义则是以班杜拉为代表的新的新行为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新行为主义,其社会学习论的观点介于行为论与认知论之间,将学习看作是个体向别人行为模仿的过程,它的特征为:给予认知、思维等心理因素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以足够的重视;把认知、思维看成是积极、主动的过程;强调研究方法的客观性;主张学习可由观察模仿而产生。

②在教育上,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用以解释习惯的形成与情绪学习;操作条件作用理论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连续渐进法,用强化原则解释多种复杂行为,从而塑造个体的行为。

从总体上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这样,在教育上他们多主张奖励与惩罚。

下面阐述几种最重要且对教育影响较大的行为主义学习论。

第一节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桑代克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动物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教育过程、教学原理和英语学习的性质等,因其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巨大而深刻,享有“教育心理学之父”的美誉。

一、对哲学研究取向下的教育心理学思想的创新桑代克之所以能对教育心理学开辟出一个崭新的、不同于前人的研究路径,从很大意义①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72②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80186上说,是因为他善于通过自己的独特思考,进而对哲学取向下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作一番深刻反省,并在反省的基础上作了许多新的探索,从而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空。

(一)能用实验法研究学习吗虽然教育心理学的思想源远流长,但在桑代克之前,人们一般都是用经验总结法和思辨法去研究学习。

毫无疑问,经验总结法和思辨法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将是研究学习的两种有效的方法,但学习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毋庸讳言,如果仅仅是使用这两种方法去研究学习,也会带来一定的弊端。

如,难以真正研究学习背后隐藏的心理机制等。

同时,桑代克在《动物的智慧》里对一些人用轶事法和自然观察法研究动物心理的做法也持激烈批判态度,轶事法倾向于以某一特例来推断动物的心理,他嘲讽这种研究“告诉我们的不是动物的心理学,而是对动物的赞语,它们谈的都是动物的智慧,而从没谈过动物的愚蠢。

”①自然观察法对各种条件不加以控制,桑代克认为它有三种缺点:“(1)只研究一个事例,所以结果不一定是真实的典型;(2)没有重复的观察,各种条件也不是完全控制的;(3)对所研究的动物以前的历史也不知道。

”②在对旧式研究方法进行批判的同时,桑代克又在思考新的研究方法。

受早期心理学家如冯特等人用实验法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这一做法的启发,桑代克的内心一定会想到:既然感觉之类的心理现象能用实验法来研究,那么“学习”能否用实验法来研究呢?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怀疑,桑代克开始尝试着用实验法这一“新方法”来研究学习。

(二)能用动物作被试来研究人类学习的规律吗长期以来有一个假设一直在中西思想界盛行,并且事实上也一直在阻碍心理学的研究,这就是:人与动物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二者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根据这一假设,人是有自由意志的,是可以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是可以通过合乎情理的思维来控制自己的行动的;而动物只有生物学意义上的机械与简单的自动化动作,动物的行为是受条件反射与本能控制的。

这个观念深深根植于人的思想中。

直到达尔文(C.R.Darwin)才对此提出质疑。

他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一书中,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说,在人与动物之间的鸿沟上架起了一座沟通二者的“桥梁”。

当物种进化的问题被作为广泛研究对象后,心理进化的可能性成为科研主题便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了。

事实上达尔文在1872年出版的《人与动物的情绪表达》(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一书中就已考察了心理进化的问题。

例如,人的愤怒表现方式与低等动物愤怒的表现方式有明显的关联。

不过,达尔文当时在人与动物之间鸿沟上架起的沟通二者的“桥梁”还不是很通畅,原因是位于人这端的“桥墩”太高,而位于动物这端的“桥墩”太低,导致“桥面”太陡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