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孤独之旅说课稿3

孤独之旅说课稿3

《孤独之旅》说课稿江西省宜丰中学:李昌明一:说教材《孤独之旅》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

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选文有充满无限遗憾的《故乡》、有揭露金钱罪恶的《我的叔叔于勒》、有反应教育现象的《心声》,以及感受成长的《孤独之旅》。

《孤独之旅》,所写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虽然是自读课文,但仍然利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二:说学生就学生的情感结构来讲,九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非常有限,思想上还不太成熟,所以在理解“孤独是成长中的一道美丽而残酷的题目”存在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去引导他们理解主旨,明白“孤独”是每一个人的心灵感受和成长的必修课。

此外,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小说这种文体也有了一些接触,但是他们理解的现状是感性的多一些,理性相对不足,所以教师可以将小说这种文体三要素及描写方法的抽象知识放入具体的文本分析里去理解和体味,以加深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的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3.教学重点: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4.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来体验、品味孤独,指导学生勇敢面对孤独,健康成长。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法、说学法(一)教学方法:根据对学情的分析和本课属于自读课文的实际情况,我将采用学案导读法、情境导入法、点拨指导法、延伸拓展法。

当然学案导读法是放在上课前的预习阶段,使学生通过学案扫清文章的生字词障碍并阅读助学资料,为课堂上走进这篇课文做好准备。

配乐播放幻灯片的情境导入,使学生在低沉而略带激昂的氛围中,萌发探索这段孤独之旅的好奇心,为走进课文奠定基调。

点拨引导学生速读和精读课文,总结出本文的行文脉络,分析全文重点语段。

(二)学习方法1、朗读法:学生通过朗读,在诵读中进入作品意境,理解主人公情感。

2、圈地批注法:圈点批注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对于知识来讲也有助于知识的巩固。

3、自主学习法: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同时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学生应该是自主学习在前,因此我预先设计了讲学案,学生自己完成,解决简单问题如:生字词、作家、情节等。

将课堂时间更有效化。

4.小组讨论法: 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五:说教学过程:一、谈“孤独”导入。

,课件出示一些体现孤独的图片,让学生欣赏之后说说感受。

让学生从自身经历谈起.师:咱们今天这节课,要去品尝一份孤独,这份孤独来自我们的同龄人杜小康,让我们一路跟着他,沿着他的足迹,去走一趟孤独之旅。

(板书:孤独之旅)(配乐播放幻灯片的情境导入,使学生在低沉而略带激昂的氛围中,萌发探索这段孤独之旅的好奇心,为走进课文奠定基调)。

(二).走近孤独.1.PPT出示:人离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

二是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

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

——曹文轩散文:《前方》2.师:杜小康要离家了,请同学们关注第一段,看看他离家的原因是曹文轩说的哪一点?3.生自主展示交流小说<草房子>有关课文中杜小康的故事情节及背景介绍.这个环节设置主要是迅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下文理解人物作铺垫.(三)品味孤独小说注重的是对文本信息的提取,所以本环节要求学生速读课文,在读的同时,拿起手中的笔,划出以下问题的提示词语思考, 并讨论交流.我主要设计了以下问题1.PPT展示:“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路连接着家与前方。

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曹文轩散文:《前方》师:杜小康就这样跟着父亲赶着鸭群向前流浪.但他们一开始没意识到,在一路流浪中,有一个最大的敌人一直跟着他们,并离他们越来越近,知道是什么吗?(生:孤独)是的.下面请大家快速阅读,从文中画出体现孤独的词句,并说说你从这些语句段中,读出了杜小康怎样的孤独.请用这样的句式表达:我从(词/句子/段)读出了杜小康的孤独,因为2..师:茫然和恐惧夹杂着的孤独,与世隔绝的孤独,近乎绝望的孤独,被抛弃的孤独,生活单调,精神空虚的孤独,,,这么多的孤独压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身上,他的内心会产生怎样的心理? (生:害怕) 害怕能解决问题吗? 不能.那么我能不能替杜小康设计一些在此时此地消解孤独的方法呢?3.师:草房子>原著中,有一段关于两父子消解孤独的文字,现在我把它打在了屏幕上,请大家思考,你觉得这段文字原来应该放在文中的哪个段落后面,为什么?谈谈理由. PPT出示:4.PPT展示:“前方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它又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

”——曹文轩散文《前方》师:让我们继续跟住杜小康,来感受他的孤独.孤独压得杜小康喘不过气来,但是,他面对孤独表现出来的不会总是害怕,也不仅仅是接受,或者消解,后来,他战胜了孤独,并学会了享受孤独,你从文中哪些描写哪些语句中能看出来?请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我从(词/句子/段)看出了杜小康已经战胜孤独,因为问题设计思路:这四个问题的设置是由浅入深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旨在让同学从多种角度感受杜小康的孤独,,第二三个问题是在此基础之上,发掘关于杜小康心理变化过程。

由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受孤独;时间一久──不再忽然地恐慌;以及那天暴风雨后──坚强。

思路很清楚,讲到这里第四个问题就水到渠成了,以上那个几个问题正是孤独之旅的两层含义。

这样设计问题,跳跃性不会太强,使学生感觉不会太突兀。

学生把握了文章的行文脉络,到此我们也完成了知识目标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这个环节是教学主体,我在“学探议练”教学模式思想指导下,提出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和文本深入对话,,让学生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思考.并且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能有自己个性化的表达..(四)孤独启示:1.师:孤独,是杜小康在被命运抛弃后所直面的第一道难题,后来,也正是孤独,使他重新诞生了。

而我们的人生之路,同样漫长而艰辛,走在成长路上的你是否想过,如果有一天,命运也把你抛出了原来的生活轨道,你做好了在绝境中重新诞生的准备了吗?2.再次采访课前说孤独的同学,你现在还害怕当初面临的孤独吗?并让他们谈谈对孤独新的感悟.五:.作业布置,回顾一次自己战胜孤独的经历,作为练笔.环节设计:在以上环节的基础之上,学生对文章的行文脉络和重点语段做了分析,此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你第一次独自在家的时候,你第一次和朋友分离的时候,你第一次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或许会感到不安,甚至是恐惧,但是不久之后,对孤独的超越得到的是成长,是敢于接受的坦然和镇定。

此时在引入本文作者曹文轩有关孤独的看法。

以此来引导学生领悟“孤独是成长中一道美丽而残酷的题目。

”的主旨。

到此情感目标也得以完成。

六: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能够使学生迅速的抓住课文要点和文章的结构脉络。

秉持着这种理念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孤独之旅曹文轩人物(主人公):杜小康心理: 害怕孤独→消解孤独→承受孤独→战胜孤独情节:失学离家(开端)→孤独行程(发展)→风雨寻鸭(高潮)→少年长大(结局)主旨:少年时就有面对痛苦的风度, 长大后才会是生活的强者.孤独之旅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你们好,我是,(打开PPT)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孤独之旅, 我将从, 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今天的说课.一教材分析.孤独之旅, 是人教版义务教育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文章, 本单元一共四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少年生活的小说, 孤独之旅选自曹文轩先生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个叫杜小康的少年, 因家庭变故而失学, 不得不跟随着父亲到遥远的芦苇荡放鸭, 经过长时间艰苦的历练, 最终成长为男子汉的故事, 学习这篇课文,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 丰富情感, 又能激励学生对比自己的生活形态, 树立奋进的信念, 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二说教学目标初中语文课程标准重点提出: 要让学生关注自己, 关注人类, 倡导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根据以上三个方面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目标及本课特点.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能力:学会领悟文章主旨, 感受人物形象, 揣摩环境描写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 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养成勾圈点画习惯,能做到快速阅读,梳理要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 树立奋进的信念, 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三,说重点难点.由于本课是写少年成长的小说, 着重是成长, 而小说的环境描写及细节描写很多,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作用,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一,理解杜小康的孤独,二,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于教学难点:由于本课对主人公孤独描写很多,而学生对其写作手法的作用无从把握,更加不知道如何进行分析表达,因此我将本课教学难点确定为:体验成长的感受.四,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对小说的要素已经有了相应的了解,阅读小说的基本技巧也有所积累, 但他们往往被故事情节所吸引, 深入分析语言文字背后的信息比较困难, 不能准确地寻根探源. 透视主题, 因此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联系生活实际,细致品味语言, 深刻体会文章内涵,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五,教法学法.1,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罗塔文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将采用点拨法,(通过设置主问题,引导学生思索, 探究,并展开联想想像, 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 直观教学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画面,让学生直接感知人物所处的环境,形象直观, 充满趣味.2,说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堂课挤出时间, 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 那样将会得到百倍的补偿. 学法上, 我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具体学法有朗读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圈点勾画法,六说教学程序1、谈“孤独”导入。

,课件出示一些体现孤独的图片,让学生欣赏之后说说感受。

让学生从自身经历谈起.师:咱们今天这节课,要去品尝一份孤独,这份孤独来自我们的同龄人杜小康,让我们一路跟着他,沿着他的足迹,去走一趟孤独之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