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教案+说课稿+评课稿教学目标:1、感受曹文轩诗意语言,品读文中美景。
2、品读小说中环境、细节描写,体会其刻画人物的作用。
3、品味主人公的孤独,感受孤独价值之美。
教学重难点:1、跳读重点语段,抓住关键语句感受杜小康放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品味孤独,感受孤独价值之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成长。
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引用《草房子》里的话设疑,导入新课。
二、师生同读(一)离家放鸭1、屏显:曹文轩《前方》中的话。
2、读课文第1段,思考杜小康离家的原因。
3、为什么他会感觉无奈?杜家那天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4、补充介绍《草房子》中杜小康父亲的放鸭计划。
(二)产生孤独1、屏显:曹文轩《前方》中的话。
2、在流浪中,有一个被他们称为最大敌人的东西紧紧地跟着他们,那是什么?3、人通常在哪些情况下最易产生孤独?杜小康的孤独又是怎样产生的呢?速读课文,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子或段落读出杜小康的孤独的,并说理由。
(三)承受孤独1、屏显:曹文轩《前方》中的话。
2、面对来自环境和精神方面的孤独,杜小康态度如何?3、你有什么好方法替杜小康消解孤独?4、再读课文,看看杜小康是如何面对孤独的?(四)感受成长1、杜小康长大了,这仅仅是一趟放鸭之旅或者孤独之旅吗?2、跟着杜小康一起长大的还有什么?3、回望成长背后那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杜小康最应该感谢的是什么?4、屏显:曹文轩《感动》中的话5、引用《草房子》里的话解疑。
三、拓展感悟1、同学们,作为独生子女的你,作为颇具优越感的你,如果有一天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雨”,面对那份每个人都有可能产生的孤独时,你会怎样去面对?2、屏显:曹文轩《论孤独》中的话《孤独之旅》说课稿各位领导、专家、同仁:大家好!今天我上课的篇目是《孤独之旅》,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说课。
一、说学情《孤独之旅》是九上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曹文轩的《草房子》。
《草房子》被誉为当代中国之《爱的教育》。
本单元选编的就是这样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
《孤独之旅》写杜小康在放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
关于成长的主题我们早在七下就已经接触过。
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不同,在幸福中成长,在风雨中成长,……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不同,推动成长的动力也不同。
“孤独”也是一种成长的环境,是每个人或多或少要面对的问题。
让学生多了解别人的生活,多了解不同于自己的生活形态,对他们的成长是有益的。
初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小说的基本特征,对小说的学习方法、学习重点都有了初步认识,但对小说的鉴赏、人物的分析和主题的理解都比较肤浅。
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受应试的影响,主要围绕三要素,过多地关注故事情节,标签式地分析人物,传统式地归纳主题,自己完全是局外人;同时,现在的中学生还有一个普遍的特点:经历的苦难少,缺乏战胜恐惧、孤独的勇气。
我以为,学习《孤独之旅》这篇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本身所表现的精神力量是首要的,而从文中得出自己的见解更重要,这就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
根据以上种种情况,我确立了以下的学习目标:1、感受曹文轩诗意语言,品读文中美景。
2、品读小说中环境、细节描写,体会其刻画人物的作用。
3、品味主人公的孤独,感受孤独价值之美。
学习重难点:1、跳读重点语段,抓住关键语句感受杜小康放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品味孤独,感受孤独价值之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成长。
二、说教法结合新课标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照学生的阅读需求,选择与学生同读的教学方法,紧扣关键词巧解主旨,适时引用作者的话,不断丰富阅读信息,撞击学生心灵,内引外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从而与主人公杜小康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在体验、交流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说学法学习过程必须体现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学习需要,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走进文本,读出感受,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用圈点批注的方式体味推敲细节,提高阅读欣赏水平。
四、说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文本阅读的主体,因其阅读期待、阅读心境、阅读目的的不同,他们的阅读感受也是不同的,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尊分重学生的感受,在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
新课标中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文章的感受也是多元的。
大多数的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中蕴含着的情感,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文中的主人公和学生的年龄、家境极其相似,然而主人公所经历的那份特有的孤独,是我们的学生所未经历过的。
也正是那份特有的孤独让主人公成长了,完成了一次蜕变,成了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读这篇小说,不仅要读懂主人公的一段心路历程,更要领悟孤独对于自己成长的意义。
鉴于此,我的整个教学设计将引用作者作品中的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带动学生走进文本,一步一步推动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人物产生共鸣。
在教学中以“孤独”为主线,带着学生跟着杜小康,沿着他的足迹去体验孤独之旅。
教学分四个流程:离家放鸭-----产生孤独-------承受孤独------感悟成长,四个部分相对独立又融为一体。
第一部分:走进课文,走近原作品,了解杜小康踏上孤独之旅的原因,缩近学生与人物的距离,为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做铺垫。
第二部分:带着学生和杜小康一起去感受孤独。
第三部分:用文中两次描写杜小康的“哭”带动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因为“哭”通常具有重新诞生前的灵魂受洗的象征意义。
我即是杜小康,杜小康即是我,让学生在感受杜小康孤独之旅的心路历程的同时,自己的灵魂也受到一次洗礼。
读书贵在感悟,而作品也贵在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悟出孤独之旅后的收获:突然觉得长大了,坚强了。
第四部分:小说源于生活,阅读小说还应回到生活中去。
引导学生带着文中人物的收获回到自己的人生之旅,读出自己。
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要勇于面对孤独,在孤独中成长。
期待这节课能让我的学生们有所触动有所思考有所收获。
敬请各位领导、专家、同仁多多指导。
回归小说阅读本源关爱学生生命成长——《孤独之旅》课堂文化维度观课评课在听课前我做了这样几件事:一是阅读了李研老师赠送的《课堂观察》一书;二是对九年级学生目前小说阅读现状及其需求作了问卷调查;三是翻读了曹文轩的《草房子》《青铜葵花》,光顾他在新浪的博客——“麦田”;四是审读了上课老师屈定香老师的教案。
首先,我拟出了如下“阅读需求”问卷调查:根据《孤独之旅》课前阅读需求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我确定了如下两张观察量表,一是课中观察,一是课后观察。
选择理由:小说教学一直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学的瓶颈。
在这次课前我们对九年级学生的小说阅读现状及其需求的问卷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
有98%的学生表示自己爱看小说,但有89%的学生往往关注更多的是情节,真正静下心来深入品味的很少,这样难免流于浅阅读。
或许老师们会说,我们平时的小说教学,也注重了人物分析,比如,“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语言,思考运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但我觉得,这还只是停留在一般的人物特征分析上,至于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个形象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对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形象的典型性是什么,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而有86%的学生在问卷调查中都表明了自己的阅读期待,希望能真正走进作品,读懂人物,读懂作者,读出自我。
鉴于此,如何回归小说阅读本源,关照学生的阅读需求,便成了我们这次课堂观察的一个设计本观察就是想看看在课堂上老师是怎样关注学生的阅读需求的,满足了学生的哪些阅读需求,多大程度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
表:观察维度:课堂文化〃关爱研究问题:怎样关注学生的阅读需求?表:观察维度:课堂文化〃关爱研究问题:学生是否听清师生的声音?表三:观察维度:课堂文化〃关爱观察报告: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在整堂课上,执教者始终在关注学生的阅读需求,力求使得教师、文本、作者、原著和学生五者间形成一种阅读共同体,并且前四者一直都是在为“学生”这一阅读主体服务,想方设法引领学生真正走进作品,读懂人物,读懂作者,读出自我。
1、让教师说话:这是一篇4000多字的小说,且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作为小说,三要素加“小说语言”,这么多内容想通过一节课完成显然不太现实。
但在今天这节课上,屈老师把教学内容着眼在杜小康身上,通过文本的解读去认识一个在孤独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杜小康,这样就对课堂时间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
在上课一开始,屈老师就引用《草房子》的一段话,设置了一个疑问:是什么让我们同龄人杜小康“眼睛出奇地亮,并透出一种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熟”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师生共同走进杜小康的“孤独之旅”。
这一环节对教学内容作了横向的拓展,并引发学生阅读《草房子》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带着一种“精神预设”进入文本的学习。
从观察量表二,我们可看到,屈老师在整节课上就像《子午书简》的主持人,不断适时地引用作者的话、原著中的故事,丰富阅读信息,撞击学生心灵,为学生铺设合适的“台阶”,引领同学们一步步深入文本,更提升了小说的主题。
在这堂课上,教师不再是一言堂,不再是结论的提供者和裁判员,教师只是一个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人,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与欣赏者,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从观察量表三的调查问卷中,“这节课老师的讲解,你听清楚了多少?”,有 %的同学听清了全部,有 %的同学听清了大部分,只有 %的同学听清了约一半;“这节课老师的提问,你听清楚了多少?”,有 %的同学听清了全部,有 %的同学听清了大部分,只有 %的同学听清了约一半。
可见,在这堂课上,绝大多数学生都在跟着老师的思路在走,而且已融入了作品中,把自己当做了文中的主人公“杜小康”,走了一趟“孤独之旅”、“成长之旅”。
试问,如果屈老师课下没有读过《草房子》,没有读过《前方》,又怎能如此恰到好处地挑选出这么经典的几句话?真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我们每位语文老师可扪心自问,我的内功扎实吗?在反省的同时,从观察量表三的调查问卷中“体现对学生的关爱行为”一栏还有个现象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此类公开课上,老师最怕的就是冷场。
若遇到全体学生的沉默,上课老师往往就沉不住气。
若处理不当,则很有可能使教学在此处搁浅。
对此,老师万不能急于求成,切忌直述己见!此时的沉默,很有可能酝酿着学生深入的思考和发现,教师应该允许课堂短暂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