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口学关键概念1、人口学人口学是研究人口各种变量的现象和过程,研究人口诸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研究人口变量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人口学是研究人口各种变量的现象和过程,研究人口诸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研究人口变量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狭义人口学人口自身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具体地说,是对生育、死亡、迁移等人口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数量、结构和变化进行科学研究。
人口自身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具体地说,是对生育、死亡、迁移等人口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数量、结构和变化进行科学研究。
广义人口学研究人口发展过程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发展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影响及客观规律。
研究人口发展过程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发展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及客观规律。
2、人口规模人口规模是指人口数量所涵盖的范围和所体现的数量与格局。
人口规模是指人口数量所涵盖的范围和所体现的数量与格局。
3.、人口素质人口素质是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教育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人口素质是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教育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4、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人口总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量上的比例关系。
人口结构是人口总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量上的比例关系。
5、人口变动人口作为总体而言,总是同一定的时间、地点相连,是一定社会发展中的历史的人口。
这种历史的人口,因受到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不同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动。
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人口作为总体而言,总是同一定的时间、地点相连,是一定社会发展中的历史的人口。
这种历史的人口,因受到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不同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动。
主要包括三种形式:(1)人口的自然变动是指由出生、死亡引起的人口数量上增减,以及年龄、性别上的变动。
是指由出生、死亡引起的人口数量上增减,以及年龄、性别上的变动。
(2)人口的迁移变动:指人口在地域空间上的移动,包括永久性和暂时以变更居住地为标志的移动。
指人口在地域空间上的移动,包括永久性和暂时以变更居住地为标志的移动。
(3)人口的社会变动指人口在一定的社会里从一个社会群体转入另一个社会群体的运动。
指人口在一定的社会里从一个社会群体转入另一个社会群体的运动。
6、人口过程人口过程泛指人口生存、变动和发展过程。
人口过程泛指人口生存、变动和发展过程。
7、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指人口数量变动过程。
人口数量增加,称为正增长;人口数量减少,称为负增长。
人口增长指人口数量变动过程。
人口数量增加,称为正增长;人口数量减少,称为负增长。
(1)自然增长:一个没有人口迁移状态的封闭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称为人口的自然增长。
一个没有人口迁移状态的封闭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称为人口的自然增长。
(2)机械增长:一个有人口迁移的开放人口,其增长还受到迁移因素的影响。
迁入人口与迁出人口的差额称为机械增长或迁移增长。
一个有人口迁移的开放人口,其增长还受到迁移因素的影响。
迁入人口与迁出人口的差额称为机械增长或迁移增长。
8、人口发展是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变动的广泛范畴。
是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变动的广泛范畴。
9、人口转变人口转变是指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条件下,以人口的出生、死亡和自然增长的不同状态为标志的自低级向高级转变的过程。
人口转变是指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条件下,以人口的出生、死亡和自然增长的不同状态为标志的自低级向高级转变的过程。
10、人口数据通过不同的调查或登记方法,搜集有关人口的数量、结构、分布、各种社会经济特征及其变化的信息,再经过系统的分类、整理、汇集和储存的过程,就产生了人口数据。
静态数据(时点数据)反映的是人口在某一特定时点的状态与特点。
动态数据(时期数据)反映的是人口事件在某一时间长度内发生及变化的频数与强度。
通过不同的调查或登记方法,搜集有关人口的数量、结构、分布、各种社会经济特征及其变化的信息,再经过系统的分类、整理、汇集和储存的过程,就产生了人口数据。
静态数据(时点数据)反映的是人口在某一特定时点的状态与特点。
动态数据(时期数据)反映的是人口事件在某一时间长度内发生及变化的频数与强度。
11、人口普查收集、汇总、评估、分析、发表和颁发一个国家或国内一个地区所有人口在某一段特定时间内的人口、经济和社会数据的全过程。
收集、汇总、评估、分析、发表和颁发一个国家或国内一个地区所有人口在某一段特定时间内的人口、经济和社会数据的全过程。
12、人口抽样调查按照随机原则,从所研究的人口总体中抽选出一部分单位(样本)进行观测,并根据所得到的数据,对人口总体的相应指标进行估计和推断的一种研究方法。
按照随机原则,从所研究的人口总体中抽选出一部分单位(样本)进行观测,并根据所得到的数据,对人口总体的相应指标进行估计和推断的一种研究方法。
13、出生人数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的活产婴儿的总和数。
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的活产婴儿的总和数。
14、出生率又称粗出生率,是指某一人口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活产婴儿数与同期总人口的生存人年数之比,一般用千分比表示。
又称粗出生率,是指某一人口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活产婴儿数与同期总人口的生存人年数之比,一般用千分比表示。
15、生育率出生人数与相关的育龄妇女人数之比,是一系列指标的一个总称,包括一般生育率、总和生育率、分年龄生育率、已婚生育率等……16、一般生育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出生人数与同时期内15-49岁全部育龄妇女生存人年数之比。
一般用千分比表示。
17、分年龄组生育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某一特定年龄组育龄妇女生育的活产婴儿人数与同期同一年龄组育龄妇女人数之比。
一般用千分比表示。
18、总和生育率总和生育率在数值上是当年分年龄组妇女生育率之和。
它的人口学含义是如果同一批妇女按照当年的分年龄组生育率度过整个育龄期并且在整个育龄期内无一死亡,总和生育率的值就是该批妇女终身平均生育的子女数。
19、死亡模式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具有明显差异的死亡类型。
它表现为一定的死亡率水平下,年龄别死亡率的分布特征。
工业革命之前的死亡模式:高死亡率、低预期寿命工业革命之后的死亡模式:低死亡率、较高的预期寿命两种死亡模式的差异:1、不同年龄组死亡人口占总死亡人口的比例不同。
高死亡率模式中,低年龄组死亡人口占总死亡人口的比例大;而在低死亡率模式中,高年龄组死亡人口占总死亡人口的比例大。
2、死亡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不同高死亡率模式中,年龄中位数低;而低死亡率模式中,年龄中位数高。
3、平均预期寿命不同在高死亡率模式中,平均预期寿命低;而在低死亡率模式中,则平均预期寿命高。
20、粗死亡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全部死亡人数与同期内该地区平均人口总数之比。
它表示该地区该时期人口的死亡强度。
一般用千分比表示。
21、粗死因别死亡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某地区死于某种特定死因的死亡人数与同期内该地区平均人口总数之比。
一般用万分比表示。
22、分年龄死亡率是指某地区某时期内某一年龄段的死亡人数与该年龄段平均人数之比。
一般用千分比表示。
23、婴儿死亡率是指婴儿出生后在达到1岁前死亡的概率。
24、生命表把同时出生的一批人随着年龄增长而陆续死亡的人数列成表格形式,称为死亡表,它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一批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因此也称为生命表。
25、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空间流动,这种流动通常会涉及永久性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
这种迁移被称为永久性迁移,它不同于其他形式的,不涉及永久性居住地变化的人口移动。
从广义上讲,人口迁移泛指人口跨越一定的空间地域或社会范围的各种人口移动过程。
从狭义上讲,人口迁移是指人口由一个常住地向另一个常住地的定居性移动。
每一迁移活动,对于输出迁移者的地区而言是人口迁出,对于接收迁移者的地区而言则是人口迁入。
进行迁移的人对于输出迁移者的地区而言是迁出者,对于接收迁移者的地区而言则是迁入者。
迁移活动的起始地点是迁出地,或称出发地。
迁移活动的终点则是迁入地,或称目的地。
在人口迁移的研究中,两者均指永久居住地。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人口迁入和人口迁出之和称为总迁移人口迁入与人口迁出之差称为净迁移当净迁移量大于0时,称净迁入;当净迁移量小于0时,称净迁出。
26、人口城市化是指典型的城市生活方式生成、深化、扩大的过程。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城市化的内涵:(1)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表现为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
(2)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原来从事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向从事现代高效的第二、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化。
(3)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是高消费群体集聚的地方,是一个国家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过程。
(4)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5)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6)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告别自给自足,追求文明进步。
27、逆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和部分城市工业或非农产业向城市边缘地区或其他外围地带扩散的过程。
显著特征:市区出现人口流失现象,人口数量负增长逆城市化不是对城市化的否定,而是既保持大城市聚集效应的原有优势,又使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扩展。
逆城市化的好处:贴近自然,较好的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同时又不放弃对大城市生活的享受。
负面效应:原有城区基础设施使用效率下降,城乡之间交通流量加大增加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28、再城市化是指逆城市化流出的人口回流城市原中心区的过程。
根本原因:逆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促使政府加大对城市化过程的调控力度。
好处:逆城市化所释放出的空间得到开发和利用再城市化不是逆城市化的简单替代,在这个过程中,逆城市化和郊区化仍然进行。
29、人口流动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一定空间、一定时间范围内非定居性的移动。
人口流动的含义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1、一定时间内不会改变常住地2、跨越一定的地域空间3、在流入地的居住是暂时性的4、在移动过程中有往返的意愿或行为30、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过程,具体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的过程。
31、老年人口比重又称老年系数,指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32、老化系数又称人口老年化系数或者老年儿童比率,是指老年人口(65岁以上人口)占少年儿童人口(0-14岁人口)的比重,以百分比表示。
33、老年人口抚养比是老年人口(65岁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人口)之比,以百分比表示。
社会供养比:65岁以上人口与20岁到64岁人口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