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输液性静脉炎的病理变化、分类及护理预防课件

输液性静脉炎的病理变化、分类及护理预防课件

炎。
输液性静脉炎的病理变化、分类及护理预防
2 预防---化学性静脉炎
• 输入非生理pH值药液时,适当加入缓冲剂,使pH值尽量接近7.4 为宜。
• 输注氨基酸类或其他高浓度药液时,应与其它液体混合输入,而 且调节合适输注速度,使其有充分的稀释机会。
• 注意渗透压的变化
输液性静脉炎的病理变化、分类及护理预防
输液性静脉炎的病理变化、分类及护理预防
局部血管痉挛
输液性静脉炎的病理变化、分类及护理预防
(3)细菌性静脉炎
细菌性静脉炎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任何尘埃、玻璃屑、细菌入血, 都会使血管壁变硬发炎。
细菌性:穿刺部位感染,或留置导管逆行感染。
输液性静脉炎的病理变化、分类及护理预防
(4)血栓性静脉炎
• 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栓形成,或输液微粒形成栓 子。
提高穿刺技术 加强基本功训练,静脉穿刺力争一次成功,穿刺后针头要固定 牢固,以防针头摆动引起静脉损伤诱发静脉炎,对长期静注者应 经常换注射部位。
输液性静脉炎的病理变化、分类及护理预防
2 预防---血栓性静脉炎
• 一般情况下,严禁在瘫痪的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补液。 • 输液最好选用上肢静脉,因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易产生血栓和静脉
反复多次穿刺损伤静脉发生静脉炎。
输液性静脉炎的病理变化、分类及护理预防
(2)化学性静脉炎
• 药物稀释不足、液体酸碱度过高、溶质的浓度过高,都会致血管 内膜受损,管壁通透性增加,药物容易渗入皮下间隙。引起静脉 细血管痉挛,局部供血减少,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发生静脉 炎。
无菌性:胺碘酮,多巴胺,甘露醇
II度静脉炎
输液性静脉炎的病理变化、分类及护理预防
Ill度静脉炎
输液性静脉炎的病理变化、分类及护理预防
附: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分级:
0级为无疼痛 I级为局部皮肤发红,轻微疼痛; II级为轻度肿胀,灼热,中度疼痛; III级为局部中度肿胀,重度疼痛,水疱形成。直径
<1cm; Ⅳ级为中度或重度肿胀。顽固性疼痛,水疱>1 cm,
输液性静脉炎的病理变化、分类及护理预防
3治疗护理
原则---早发现、早处理 • 一旦发现有发生静脉炎的苗头,应立即停止输液,用生理盐水快
速滴注,以稀释静脉内的药物浓度; • 更换输液通道,并给与相应的处理,且不可抱有侥幸心理使用同
一通道继续输液。
输液性静脉炎的病理变化、分类及护理预防
药物治疗--- 硫酸镁
药物治疗---封闭
• 局部封闭:用41/2一51/2门肌肉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 或扇状封闭。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肿 范围明显突出皮肤,进针长度以针尖最好在红肿的正中处,使药 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根据情况2—3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3—5 次。
3、静脉炎的分类
• (1)机械性静脉炎 • (2)化学性静脉炎 • (3)细菌性静脉炎 • (4)血栓性静脉炎
输液性静脉炎的病理变化、分类及护理预防
(1)机械性静脉炎
• 穿刺部位同定不牢靠,针管滑动; • 穿刺部位太靠近关节处,关节活动使针管与血管壁不断地摩擦而
产生发炎反应; • 选用的留置针或输液针与血管壁摩擦引起发炎,在同一根血管上
输液性静脉炎的病理变化、分类及护理预防
药物治疗---75%乙醇
方法:持续湿敷,滴注过程中采用喷雾器将乙醇均匀喷洒在纱布 上,使纱布保湿, 原理: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从而减轻疼痛,同时降低细菌的 活力,制止局部炎症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保护血管。 另外,降低皮肤温度。
输液性静脉炎的病理变化、分类及护理预防
影响肢体功能。
输液性静脉炎的病理变化、分类及护理预防
二、输液性静脉炎的预防、护理
• 1预防 • 2护理
输液性静脉炎的病理变化、分类及护理预防
2.预防---细菌性静脉炎
•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操作中局部消毒 • 不严密或针头被污染。
输液性静脉炎的病理变化、分类及护理预防
2 预防---机械性静脉炎
输液性静脉炎的病理变化、分类及护理预防
4、静脉炎的分度(美国输液护理学会)
静脉炎分为3度 I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
未触及硬结; II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局部条索状改变,未
触及硬结; Ill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
可触及硬结。
输液性静脉炎的病理变化、分类及护理预防
• 方法:湿敷 • 原理:可使血管平滑肌松弛扩张血管,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减少
对血管的刺激性,同时具有高渗作用,能使组织水肿在短时间内 消退,从而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达到消炎去肿的功效。
输液性静脉炎的病理变化、分类及护理预防
药物治疗--- 喜辽妥 • 主要成分:多磺酸粘多糖 1、作用于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而具有抗血 栓形成功能 2、通过抑制各种参与分解代谢的酶及影响前列腺素 和补体系统而具有抗感染作用 3、通过促进间叶细胞的合成,及恢复细胞间物质保 持水分的能力,从而促进缔组织的再生。 因此喜疗妥软膏能防止浅表血栓的形成
输液性静脉炎
2013.9.25
输液性静脉炎的病理变化、分类及护理预防
一、相关理论
• 1、定义 • 2、病理变化 • 3、分类 • 4、(INS)分度 附:化学性静脉炎分级输液性静脉Βιβλιοθήκη 的病理变化、分类及护理预防图例
输液性静脉炎的病理变化、分类及护理预防
1、静脉炎定义
• 静脉炎是由于血管内壁受到不同因素的刺激,使血管壁发炎,静 脉局部疼痛、红肿、水肿,重者局部静脉条索状、甚至出现硬结 的炎性改变。
• 调查显示:静脉注射的病人近80%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
输液性静脉炎的病理变化、分类及护理预防
2、病理变化
• 静脉炎是静脉壁一层或几层发炎,静脉内膜受到刺激即是静脉炎 的最初症状(触痛),若有皮肤颜色的改变(发红),说明刺激 波及到中、外膜、皮肤及真皮,后期静脉变硬呈条索状。
输液性静脉炎的病理变化、分类及护理预防
2 预防---化学性静脉炎
• 严格按药物的浓度、剂量、药物性质调节输液速度,输注刺激 性药物的浓度要适宜,且输注的速度要均匀而缓慢,因药物的浓 度过高或输液速度过快都易刺激血管引起静脉炎。
• 输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尽量选用粗血管。
输液性静脉炎的病理变化、分类及护理预防
2 预防
• 及时观察穿刺部位,早发现、早治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