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输液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输液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输液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近年来,静脉输液的广泛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长期输液、输液浓度高、刺激性强和留置针放置时间过长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率不断提升,发生的局部静脉炎症治疗不及时可能引发静脉炎后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针对输液性静脉炎的特点详细阐述相关预防措施和治疗护理策略。

标签:输液性静脉炎;预防;治疗护理
静脉炎是临床上常见的静脉输液并发症,静脉炎的发生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会使患者饱受心理困扰,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护理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依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对静脉炎的分类标准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1],临床表明通过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护理措施可以显著提升患者治疗效果,笔者现将相关预防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输液性静脉炎的预防措施
1.1血管选择措施在输液血管选择时要尽量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粗和便于穿刺观察的部位,特别是对于长期输液的患者应针对性的保护和护理静脉,避免在硬化受伤感染静脉上穿刺。

1.2高浓度药物输入措施以20%的甘露醇来说明高浓度药物的输入原则,首先是采用多条血管轮流使用,给与每个血管休息机会,避免只使用一条血管。

静脉留置甘露醇输入原则上不能超过2次/d,如果需要1次/6 h,则需在套针上静注2 次,重新穿剌其他静脉上静注 2 次,最大程度减少静脉的刺激。

1.3化疗药物输入措施化疗药物具有较高的药物刺激性,在输液前需要进行诱导穿刺,保证化疗药物可以有效输入到血管内。

在输液完成后要及时使用生理盐水对血管进行清洗,使药物充分进入循环系统,避免沉积在血管中对血管产生刺激,从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1.4液体配置措施在液体配制过程中,锯安瓿前后均严格无菌操作,根据临床经验,侧孔针头将针头垂直插入安瓿底部抽药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玻璃粒。

此外,加药针头一般选择12号以下可以有效防止橡胶粒混入液体中,溶解药物必须完全溶解并消除药物结晶微粒。

1.5外周静脉留置管套措施首先在穿刺前需要检测留置针的包装和有效日期,对于过期或出现破损的针头严格禁用。

穿刺过程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穿刺完成后予以无菌透明敷贴固定,透明敷贴一般2 d更换1次,更换时要注意用碘酊和酒精对穿刺点周围8 cm的范围进行消毒[2],透明敷贴的使用对于静脉炎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1.6特殊患者的针对性措施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注重患者的身体
状况,对于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要给予针对性的措施,通过加强营养来增强患者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以及局部炎症的抗炎能力。

2输液性静脉炎的治疗护理措施
2.1Ⅰ级静脉炎治疗护理措施Ⅰ级静脉炎是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治疗护理手下要停止使用该条血管,红外线照射血管,2次/d,每次20~30 min,配合湿热敷,2次/d,每次20 min。

红外线照射可以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而达到止痛的效果,这是由于红外照射下,患者毛细血管和小动脉发生扩张,血管周围的白细胞浸润,从而增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增强免疫力和炎症产物的吸收和新陈代谢[3]。

湿毛巾热敷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加快了静脉回流,通过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实现血管壁创伤的修复。

2.2Ⅱ级静脉炎治疗护理措施Ⅱ级静脉炎是指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

治疗护理措施如下所述:红外线照射4次/d,每次20~30 min,50%硫酸镁湿热敷2次/d,每次30 min。

硫酸镁湿热敷的原理是镁离子可以降低患者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4],致使血管扩张,也可利用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治疗,2次/d,每次30 min。

2.3Ⅲ级静脉炎治疗护理措施Ⅲ级静脉炎是指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治疗护理措施如下所述:红外线照射4次/d,每次20~30 min,直流电药物治疗(0.4 g丁卡因、160万U青霉素、1.0g头孢唑林)2次/d[5],每次30 min。

3结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疗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输液性静脉炎的预防治疗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医护人员在临床患者的护理中必须采取积极切实可行的预防治疗护理措施,明显延长血管的寿命,从而降低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赵玉梅.浅谈输液性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J].引文版:医药卫生,2015(7):56-57.
[2]张金秀,王延萍,赵大双.浅谈输液性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干预[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02(12):23-23.
[3]牛娜.浅谈输液性静脉炎的药物治疗及护理措施[J].医学信息:医药版,2010(9):63-64.
[4]刘敏.蜂蜜调制如意金黄散湿敷预防输液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 全科護理,2012,10(1):23-23.
[5]何玲莉.浅谈输液性静脉炎的中医干预措施[J].光明中医,2010,25(3):549-550.编辑/丁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