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八章唐代前期文学理论批评和诗境”提出
第八章唐代前期文学理论批评和诗境”提出
第八章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和“诗境”的提
出
第一节 唐初反齐梁文风中的两种不同倾向
一、对齐梁文学的评价
齐梁文学总结了自魏晋以来将近四百年文学艺术发展 中的新成果和新经验,重视文学的“缘情”本质,讲 究艺术形式的华丽,注意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方法,初 步形成了近体诗的格式和雏形。这些毫无疑问对文学 发展起了积极促进作用。可以说没有齐梁文学的发展, 也就没有唐诗的繁荣。
王勃
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自微言既绝, 斯文不振。屈、宋导源于前,枚、马张 淫风于后,谈人主者以宫室苑囿为雄, 叙名流者以沉酗骄奢为达。故魏文用之 而中国衰,宋武贵之而江东乱。虽沈谢 争骛,适先兆齐梁之危;徐庾并驰,不 能免周陈之祸。”
三、对齐梁文学既有肯定,亦有批判
这以唐初史学家魏征、令狐德棻等人为代表。如魏征 在《隋书·文学传序》中说:“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沦 缺,渐乖典则,争驰新巧:简文、湘东,启其淫放; 徐陵、庾信,分路扬镖。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彩, 词尚轻险,情多哀思,格以延陵之听,盖亦亡国之音 乎!”但在《隋书·经籍志》中说:“爰逮晋氏,见称 潘陆,并黻藻相辉,宫商间起。清词润乎金石,精义 薄乎云天。永嘉已后,玄风既扇,辞多平淡,文寡风 力。降及江东,不胜其弊。宋齐之世,下逮梁初,灵 运高致之奇,延年错综之美,谢玄晖之藻丽,沈休文 之富溢,辉焕斌蔚,辞义可观。”《文学传序》“江 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 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 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如去其短,合其两长,则文质 彬彬,尽善尽美矣。”
齐梁文学的不良倾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相当一部 分作家有片面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缺点,有些作 品内容贫乏,格调低下。二是艺术上偏重辞藻、典故、 声律等具体技巧,而对审美意象的整体塑造方面较为 忽视。
二、对齐梁文学持根本否定态度
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魏之三祖, 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 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竟骋文华, 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盛,贵贱 贤愚,唯务吟咏。遂复遗理存异,寻虚 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 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 风云之状。”
2、气势飞动,具有动态之美
《诗式·明势》“高手述作,如登荆、巫, 觌三湘,鄢郢山川之盛,萦回盘礴,千 变万态。或极天高峙,崒焉不群,气腾 势飞,合沓相属。或修江耿耿,万里无 波,欻出高深重复之状。古今逸格,皆 造其极矣。”
3、真率自然,天生化成,无人为 造作痕迹
“放意须险,定句须难,虽取由我衷,而得若 神表。”
2、怎样创造出有“兴象”的诗歌?
首先应当有“风骨”。他评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 气骨。”评陶翰诗“既多兴象,复备风骨。”
其次应当具有“神来,气来,情来”之妙。神来,是 指以神似为主,形神兼备;气来,是指具有生气盎然 的特点;情来,是指作品中有充沛的强烈的感情,能 够感染读者。
再次,构思要新颖、奇特、巧妙,并且具有自然的声 律之美。他评高适的《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 岑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等。《河岳英灵集论》 中说“是以气因律而生,节假律而明,才得律而清 焉。”一个诗人不可不知声律。同时,他谈到选诗的 标准:“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 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将来秀士, 无致深惑。”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总之,‘象’与 ‘境’的区别,在于‘象’是某种孤立的,有 限的物象,而‘境’则是大自然或人生的整幅 图景。‘境’不仅包括‘象’,而且包括‘象’ 外的虚空。‘境’不是一草一木一花一果,而 是元气流动的造化自然。”
二、王昌龄的诗境论
据《唐才子传》卷二云“时称
‘诗家夫子王江宁’,盖尝为江宁令。”擅长七绝。
王昌龄确有《诗格》著作,日僧空海公元804年到中 国,806年回日本,曾从中国带回《诗格》,上距王 昌龄死约50年左右。他在《文镜秘府论》中多次引用 这本著作。该著作多次论及诗境问题。如“夫置意作 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 如登高山绝顶,下临万象,如在掌中。以此见象,心 中了见,当此即用。”
王通
王通《中说·事君篇》“子谓文士之行可见:谢 灵运小人哉!其文傲,君子则谨;沈休文小人 哉!其文冶,君子则典;鲍照、江淹,古之狷 者也,其文急以怨;吴筠、孔珪,古之狂者也, 其文怪以怒;谢庄、王融,古之纤人也,其文 碎;徐陵、庾信,古之夸人也,其文诞;或问 孝绰兄弟,子曰,鄙人也,其文淫。或问湘东 王兄弟,子曰,贪人也,其文繁。谢眺,浅人 也,其文捷。江总,诡人也,其文虚。皆古之 不利人也。”
《诗式》中有:“缘境不尽曰情”“取境偏高, 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 逸。”“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 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 此高手也。”
《诗议》“采奇于象外,状飞动之句,写冥奥 之思。”
二、诗境的特点 1、“采奇于象外”
评谢灵运的诗说“且如‘池塘生春草’,情在 词外;‘明月照积雪’,旨冥句中,风力虽齐, 取兴各别。”在“重意诗例”条中说:“两重 意已上,皆文外之旨。”上承刘勰“隐秀”, 下开司空图“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说。
1、什么是“兴象”?
《河岳英灵集序》“然挈瓶肤受之流,责古人 不辨宫商,词句质素,耻相师范。于是攻乎异 端,妄为穿凿,理则不足,言常有余,都无兴 象,但贵轻艳。虽满箧笥,将何用之?”
兴象,是指诗歌中完整的审美意象,不过,这 种审美意象偏重于指主体比较隐蔽的客体形象, 然而又可以极大地感发人的性灵,产生浓厚的 审美兴趣,启发人们丰富的想象。
附录: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并序》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 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 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 人人之所独专矣。”
第三节 殷璠的兴象论和王昌龄的诗境论 一、殷璠的兴象论
殷璠,丹阳人。生卒年不详,大致生活在开元、 天宝年间。《河岳英灵集》是他选王维、王昌 龄、储光羲等24人的作品,计228首。开唐人 选唐诗之先河。选本对每一位作家都作了简要 而比较中肯的评论。
第二节陈子昂、李白和杜甫的诗歌理论 一、陈子昂的诗歌理论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文章道弊五百年 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每以咏叹。”
所谓“兴寄”,兴,指感兴,意兴,是诗人浮 想联翩,形象思维十分活跃时的一种状态。寄, 指寄托,是诗人隐含于诗歌审美意象中的现实 寓意。
叶朗释三境:物境指自然山水的境界;情境指 人生经历的境界;意境指内心意识的境界。他 认为此三境都属于审美客体。
第四节 皎然的《诗式》与诗歌意境特征 探讨的深入
张少康教授认为“皎然诗论的中心,它 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在论诗歌的已经创 造和已经透露出诗境和禅境合一端倪的 诗歌美学理想方面。”
一、诗境的提出
所谓“汉魏风骨”,和刘勰的“建安风力”意 思大致相同。指那种刚健有力的文风。
附录:
《新唐书》“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天 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
元好问《论诗绝句》“沈宋横驰翰墨场, 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 著黄金铸子昂。”
二、李白的诗歌理论
《古风》“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 风委蔓草,战国多荆蓁。龙虎相啖食, 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 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宣城谢 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三境”说
宋陈应行的《吟窗杂录》因王昌龄的《诗格》 有“三境”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 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 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 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 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 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 则得其真矣。”
第三编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化和扩展——唐 宋金元时期 概说
这一时期是我国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唐诗、宋词、 元曲、古文运动,涌现了一大批有成就的作家。相对 文学创作而言,文学批评显得较薄弱,但在一些重要 的,带根本性的文学理论问题上,比六朝更为深入, 如意境问题等。大量诗话的出现是这一时期文学理论 批评兴旺发达的标志,除诗学理论外,散文理论有了 长足的发展,如韩、柳、欧、苏的古文理论等。 Nhomakorabea 附录: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所谓‘兴象’, 就是按照‘兴’这种方式产生和结构的 意象。”
王运熙《中国古代文论管窥》“所谓‘象’ 即作品中描绘的具体形象。所谓‘兴’, 是诗人由外界事物的触发而产生的感受, 殷璠所指多数是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古 人常用‘兴’表示自然景物引起的感触, 兴致,有时也包括因此而产生的创作冲 动。”
附录:
晚唐诗人吴融《禅月集序》“国朝能为诗 者不少,独李太白为称首,盖气骨高举, 不失颂咏讽刺之道。”
三、杜甫的诗歌理论
杜甫的诗歌理论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他的 《戏为六绝句》中。1、对齐梁诗歌,反 对全盘否定。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 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 贤畏后生。”2、对前代文学遗产主张 “别裁伪体”“转益多师”。“未及前 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 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3、开以诗 论诗之先河。
“文章宗旨”条说谢康乐为文“真于性情,尚 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评李陵、 苏武诗“天予真性,发言自高”等。
附录:
刘禹锡“境生于象外”
《董氏武陵集纪》“诗者,其文章之蕴耶!义 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 寡和。”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对“境” 这一概念的准确概括。“意境”不同于“意象” 的地方,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