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07 遗传的基本规律及人类遗传病(教学案)-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教师版)

专题07 遗传的基本规律及人类遗传病(教学案)-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教师版)

1.由五年的考频可以看出本专题在全国卷高考中考查的主要内容8是基因的分离定律,伴性遗传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特别是基因的分离定律和伴性遗传考查的频度最高。

在每年的试题中,本专题是必考内容,且试题的难度大,分值高,区分度大。

2.从题目形式上看,题目信息主要以文字形式、遗传系谱或表格等其他形式呈现,要求学生利用遗传定律和伴性遗传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推理分析和论证的能力。

3.本专题是应用型知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复习本专题时,首先要理解基因遗传的两定律研究的对象和实质及伴性遗传的机理。

在此基础上,对各类遗传应用题进行归类,总结各类遗传应用题的解题的方法。

人类遗传病的类型主要结合遗传定律和伴性遗传来复习。

一、孟德尔遗传实验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1)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①选材恰当:豌豆是自花传粉,而且是闭花受粉;且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②研究方法由简到繁:先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发现了分离定律,再通过两对相对性状的研究,发现了自由组合定律。

③科学地运用数学统计原理:使用数学统计的方法研究生物遗传,把遗传的研究由以往的描述推进到了定量分析。

④严密地使用了假说—演绎法。

(2)孟德尔实验的操作程序:去雄―→套袋―→传粉―→套袋。

2.性状显隐性及基因型的鉴定(1)性状显隐性判断:②杂交法:具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所表现出的那个亲本性状为显性,未表现出的那个亲本性状为隐性(此法最好在自交法基础上,先确认双方为纯合子前提下进行)。

(2)显性性状基因型鉴定:①测交法(更适于动物):待测个体×隐性纯合子3.相关概念辨析(1)自交和自由交配:自交强调的是相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交配,即AA×AA、Aa×Aa、aa×aa;自由交配强调的是群体中所有个体进行随机交配,即AA×AA、Aa×Aa、aa×aa、AA×aa、AA♀×Aa♂、AA♂×Aa♀等随机组合。

(2)相同基因、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二、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易混点】(1)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不一定都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如右图中A-a、B-b两对等位基因之间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在不发生交叉互换的情况下,AaBb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在发生交叉互换情况下,其自交后代有四种表现型,但比例不是9∶3∶3∶1。

(2)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出现特定性状分离比。

原因如下:①F2中3∶1的结果必须在统计大量子代后才能得到,子代数目较少时,不一定符合预期的分离比;②某些致死基因可能导致遗传分离比变化,如隐性致死、纯合致死、显性致死等。

【方法技巧】遗传基本规律的验证1.基因分离定律的验证(1)直接验证——花粉鉴定法。

纯种非糯性与纯种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呈现不同的颜色,杂种非糯性水稻的花粉是减数分裂的产物,遇碘液呈现两种不同颜色,且比例为1∶1,直接证明了杂种非糯性水稻在产生花粉的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是彼此分离的。

(2)间接验证:①测交法——孟德尔杂交实验的验证。

杂种F1与隐性类型杂交,后代出现显、隐两种表现型的个体,且比例为1∶1,间接证明了杂种F1产生了两种配子,即等位基因彼此分离。

②自交法——孟德尔杂交实验的重复。

杂种F1自交后代F2中出现了显、隐两种表现型的个体,且比例为3∶1,这也是F1产生了两种配子,即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结果。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1)直接验证——花粉鉴定法。

纯种非糯性与纯种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呈现不同颜色,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色,糯性花粉遇碘液变棕色,且非糯性对糯性为显性;花粉粒长形对圆形为显性,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纯种非糯性长形与纯种糯性圆形杂交,所得F1的花粉加碘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呈现四种状态,且比例为1∶1∶1∶1,直接证明了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2)间接验证:①测交法——孟德尔杂交实验的验证。

杂种F1与双隐性类型杂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的个体,且比例为1∶1∶1∶1,间接证明了杂种F1产生了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验证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②自交法——孟德尔杂交实验的重复。

杂种F1自交后代F2中出现了四种表现型的个体,且比例为9∶3∶3∶1,这也是F1产生了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即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的结果。

五、伴性遗传病遗传规律及遗传特点六、人类遗传病遗传系谱中遗传病传递方式的判断运用不同遗传病传递特点不同,可采用四步法进行分析判断:该病在系谱图中隔代遗传―→考点一遗传的基本定律例1.(2017年海南卷,20)遗传学上的平衡种群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再改变的大种群。

某哺乳动物的平衡种群中,栗色毛和黑色毛由常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控制。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多对黑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黑色,则说明黑色为显性B.观察该种群,若新生的栗色个体多于黑色个体,则说明栗色为显性C.若该种群栗色与黑色个体的数目相等,则说明显隐性基因频率不等D.选择1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子代全部表现为栗色,则说明栗色为隐性【答案】C【变式探究】(2016·高考全国丙卷)用某种高等植物的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花。

若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272株,白花为212株;若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

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F2中白花植株都是纯合体B.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C.控制红花与白花的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D.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种类比红花植株的多【答案】D【变式探究】(2016·高考全国甲卷)某种植物的果皮有毛和无毛、果肉黄色和白色为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前者用D、d表示,后者用F、f表示),且独立遗传。

利用该种植物三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无毛黄肉C)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 无毛黄肉B×无毛黄肉C↓↓有毛黄肉∶有毛白肉为1∶1 全部为无毛黄肉实验1 实验2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C↓全部为有毛黄肉实验3回答下列问题:(1)果皮有毛和无毛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_____,果肉黄色和白色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

(2)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和无毛黄肉C的基因型依次为________。

(3)若无毛黄肉B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

(4)若实验3中的子代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

(5)实验2中得到的子代无毛黄肉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毛黄肉(2)DDff、ddFf、ddFF (3)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 (4)有毛黄肉∶有毛白肉∶无毛黄肉∶无毛白肉=9∶3∶3∶1 (5)ddFF、ddFf【解析】(1)由实验3有毛白肉A与无毛黄肉C杂交的子代都是有毛黄肉,可判断果皮有毛对无毛为显性性状,果肉黄色对白色为显性性状。

(2)依据性状与基因的显隐性对应关系,可确定有毛白肉A的基因型是D_ff,无毛黄肉B的基因型是ddF_,因有毛白肉A和无毛黄肉B的子代果皮都表现为有毛,则有毛白肉A的基因型是DDff;又因有毛白肉A和无毛黄肉B的子代黄肉:白肉为1∶1,则无毛黄肉B的基因型是ddFf;由有毛白肉A(DDff)与无毛黄肉C(ddF_)的子代全部为有毛黄肉可以推测,无毛黄肉C的基因型为ddFF。

(5)实验2中无毛黄肉B(ddFf)与无毛黄肉C(ddFF)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ddFF和ddFf。

考点二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例2.(2017年海南卷,22)甲、乙、丙、丁4个系谱图依次反映了a、b、c、d四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那么,根据系谱图判断,可排除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是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如果女儿患病,父亲一定患病,故D可以排除。

【变式探究】(2016·高考全国甲卷)果蝇的某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G、g控制,且对于这对性状的表现型而言,G对g完全显性。

受精卵中不存在G、g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死。

用一对表现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得到的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且雌蝇有两种表现型。

据此可推测:雌蝇中( ) A.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B.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C.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D.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答案】D【解析】结合选项,并根据题干信息: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且雌蝇有两种表现型,可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若亲代雄蝇为显性个体,则子代雌蝇不可能有两种表现型,故亲代雄蝇应为隐性个体,基因型为X g Y,说明受精卵中不存在g基因(即G基因纯合)时会致死。

由于亲代表现型不同,故亲代雌蝇为显性个体,且基因型为X G X g,子一代基因型为X G X g、X g X g、X G Y(死亡)、X g Y。

综上分析,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D项正确。

【变式探究】(2016·高考全国乙卷)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C.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答案】D【特别提醒】有关伴性遗传三大失分点1.萨顿假说的提出运用了类比推理法;摩尔根的科学发现运用了假说—演绎法;摩尔根的发现又为萨顿的假说提供了科学证据。

2.伴性遗传有其特殊性(1)雌雄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不同,有同型和异型两种。

(2)有些基因只存在于X或Z染色体上,Y或W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从而存在像X b Y或Z b W 的单个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也能表现。

(3)Y或W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携带的基因,在X或Z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只限于在相应性别的个体之间传递。

(4)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联系。

在写表现型和统计后代比例时,一定要与性别相联系。

3.分析隐性遗传病,如果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她的儿子全是患者,说明最可能是伴X染色体遗传,也可能是常染色体遗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