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机溶剂中毒与职业性危害

有机溶剂中毒与职业性危害

有机溶剂中毒与职业性危害刘恒社科试验班312010xxxx[内容摘要] 职业病威胁着劳动者们的健康,现以典型的有机溶剂为例,说明其性质和对相关行业员工造成的职业性损害,建议加强对职业卫生环境的监管力度、企业合理使用此类有毒性的有机溶剂、做好防护措施、对员工的职业健康负责。

[关键词] 三氯乙烯正己烷苯有机溶剂职业性损害在我国东南沿海很多工业发达的地域,企业员工的职业健康问题严重,然而造成职业病的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有机溶剂在工业生产中的使用,我们从东莞市2003-2007年职业病发病情况看出三氯乙烯、正己烷和苯三种有机溶剂所致的职业病案例数占到58.88%,各类有机溶剂造成的职业性损害已经对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形成威胁[1]。

因此加强有机溶剂使用的监管,企业做好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成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1.有机溶剂1.1有机溶剂概述是一大类在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有机化合物、分子量不大,常温下呈液态。

有机溶剂包括多类物质,如链烷烃、烯烃、醇、醛、胺、酯、醚、酮、芳香烃、氢化烃、萜烯烃、卤代烃、杂环化物、含氮化合物及含硫化合物等等,多数对人体有一定毒性。

它存在于涂料、粘合剂、漆和清洁剂中。

经常使用有机溶剂,如,苯乙烯、全氯乙烯、三氯乙烯、乙烯乙二醇醚和三乙醇胺。

[2]1.2三种有机溶剂的理化性质1.2.1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TCE)分子式C2HCl3,相对分子质量131.4,常温下呈无色液体,有似氯仿气味。

熔点-73℃,沸点81.7℃,密度1.46g/cm3,难溶于水,易溶于酒精、乙醚等,遇火焰易产生火灾及爆炸。

1.2.2正己烷(n-hexane )分子式C6H14,相对分子质量86.2,微臭的无色挥发性液体。

熔点-95.3℃,沸点68.74℃,密度0.66g/cm3,难溶于水,易溶于醇和醚,一般情况下正己烷中往往混有苯,甲苯,二甲苯等烃类杂质。

1.2.3苯(benzene)分子式C6H6,相对分子质量78.1,无色具芳香气味的液体。

熔点5.51℃,沸点80.1℃,密度0.88g/cm3 ,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有毒,是一种致癌物质。

[2]1.3三种有机溶剂与劳动者的接触情况三氯乙烯主要用作金属的表面处理剂,有脱脂和去污效果以作上漆准备,另外还被用作油脂、石蜡的萃取剂,杀虫、杀菌剂有效成分的溶剂,修正液组成成分,与以上所述相关工作有关的职业从业人员均有接触。

正己烷可作涂料、颜料的稀释剂,又可用于制鞋业和植物油的提取,有较强的挥发性,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

苯则是一种应用极为广泛的有机溶剂,可能与其接触的行业有橡胶、油漆、印染、医药、农药、化肥以及石油化工等等。

由于苯具有挥发性,吸入苯往往能引起中毒。

2.发生以上三种有机溶剂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2.1三氯乙烯中毒目前认为,三氯乙烯致全身性皮肤损害属于Ô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其起病特点为: 接触三氯乙烯后30d 左右, 一般先发热, 后出现皮肤损害, 伴肝损害, 与接触剂量似无明显关联。

发病后来势凶猛, 死亡率高。

[3]2.2正己烷损害(1).急性中毒急性吸入高浓度正己烷可引起眼与呼吸道刺激及中枢神经系统麻醉症状。

口服中毒可出现急性消化道和上呼吸道刺激。

(2).慢性中毒本病起病隐匿而缓慢,从接触到发病 3~28个月,病程 630个月不等,多为感觉运动型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临床常先有一段潜伏期,通常约 10个月,随后表现出食欲不振、头昏、体重下降等前驱症状,继而出现“触电样”、“蚁走样”及“胀大变厚等感觉异常,后出现感觉、运动障碍。

轻症者表现为肢体远端感觉型神经病,出现指、趾端麻木,痛、触觉、震动和位置觉减退,下肢为重,伴肌肉疼痛,跟腱反射减退,一般呈手套、袜套样分布。

重症者出现运动型神经病,首先表现为下肢远端无力腓肠肌压痛,肌肉痉挛,继而腱反射减弱至消失,跟腱反射最早减退,随后可有膝腱反射减退,桡骨膜反射、肱二、三头肌反射,甚至腹壁反射减弱至消失。

恢复期正相反,腱反射先从肢体近端开始恢复,最后为远端。

感觉运动型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也以运动障碍为主,痛、触觉消失限于四肢远端手足部震动和位置觉仅轻度减退。

多数患者感觉障碍波及四肢,呈对称性,有步态异常,呈跨步状。

严重者出现下肢瘫痪及肌肉萎缩,并伴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手足多汗、末梢皮肤发凉等。

此外,正己烷中毒主要引起周围神经病变,也可以导致脊髓病变。

[2][4]2.3苯中毒的表现2.3.1急性中毒一般可分为轻度和重度中毒两种类型:(1)轻度中毒;病人感到头晕、头痛、眩晕、酩酊感、神志恍惚、步伐不稳,有时可有嗜睡、手足麻木、视力模糊。

消化系统症状可有恶心、呕吐等。

粘膜有轻度刺激症状如流泪、咽痛或咳嗽等。

(2)重度中毒:病人除有以上神经系统等症状外,还可出现谵妄、震颤、昏迷、强直性抽搐等症状,极严重者可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少数患者可有心肌缺血或I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表现。

2.3.2慢性中毒中毒情况因工作环境、个人健康状况及对毒物敏感性等而不同,且与性别、年龄等也有一定关系。

故工种、工龄相同的人,中毒情况并不一致。

慢性苯中毒的症状与中毒程度也不完全相称,一般有如下—些临床表现: (1)神经系统:早期最常见的是神经衰弱综合征,主要是头晕、头痛,以后有乏力、失眠或多梦、性格改变、记忆力减退等。

开始经休息后可改善,以后则持续存在。

根据临床观察,慢性苯中毒的神经衰弱综合征,较其他有机溶剂引起的相对为轻。

自主神经失调也较少见。

极少数病例有四肢末端痛觉减退和麻木等,一般无运动功能障碍。

(2)造血系统:血象异常是慢性苯中毒的特征,但其变化多端,缺乏规律性。

可归纳为:①早期血象异常;②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③继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④继发性白血病。

局部作用;两手皮肤长期接触苯后因脱脂而干燥。

严重时,可有皲裂。

少数敏感者发生皮炎或湿疹样皮损。

患者可因苯刺激而有结膜炎。

[2]3.对上述临床表现的处理3.1三氯乙烯(1).吸入中毒者应迅速脱离现场,安静卧床休息。

皮肤污染后,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物,用肥皂水彻底清洗污染的皮肤。

眼接触后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

口服中毒者尽快洗胃,并给予活性炭,最后用硫酸镁或硫酸钠导泻。

(2).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3).对症治疗,积极防治脑水肿和心、肝、肾损害;心跳和停止者,迅速进行心肺脑复苏术。

非心跳骤停者禁用肾上腺素及其他拟肾上腺素药物。

若出现“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应早期、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并适量维持。

(4).乙醇可增强三氯乙烯的毒作用,应避免使用含乙醇的药物。

3.2正己烷急性中毒的处理(1)迅速脱离中毒现场,吸氧。

(2)皮肤污染处可用肥皂水清洗。

眼部受污染时用水冲洗。

(3)口服中毒如口服量不大不一定洗胃,给予口服活性炭,必要时导泻。

(4)肾上腺素类药物在正己烷中毒时可能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尽量不用。

[5]3.3急性苯中毒的处理常规治疗立即脱离中毒现场, 移至空气新鲜、环境安静处, 换去污染的衣服。

迅速给予吸氧,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予精神安慰, 克服紧张情绪, 保证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防止过分躁动。

对误服者应及时使用015%活性炭悬液、1%~ 5%碳酸氢钠液交替洗胃, 然后用25~ 30 g 硫酸钠导泻( 忌用植物油) 。

苯溅入眼内, 应立即用清水彻底冲洗。

苯中毒无特效解毒剂, 可用葡萄糖醛酸酯钠( 肝泰乐) 014 g, 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 还原型谷胱甘肽( 古拉定) 016 g, 加入壶内滴入, 1~ 2 次/ d;维生素C 亦有解毒作用, 可用1 g 加入50%的葡萄糖注射液40 mL 中静脉推注, 或2~ 3 g 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 mL 中静脉滴注, 1~ 2 次/ d。

密切观察呼吸、心跳、瞳孔、眼底变化及液体出入量、肝肾功能、心电图、X线胸片等, 及时根据病情变化给予处理。

[6]4.讨论、给出预防措施结合常见的导致职业性损害的几种有机溶剂的理化性质和劳动者患病情况,我们不难看出,有机溶剂导致职业病有以下原因:(1).有机溶剂大都属于具有较强挥发性的毒物,甚至有的溶剂气味独特,易产生嗜吸的现象(2).工作环境的排气不畅致使有机溶剂进入劳动者体内(3).有机溶剂类产品本身往往有项目超标的情况(4).劳动者的防护意识不强,企业防护措施不够到位,体检往往不能执行为了减少职业病案例的发生,我们必须从多方入手,对症下药。

首先,必须依法加强对有机溶剂的生产销售的监管,确保符合国家标准。

有可能的情况下换用无毒的清洗剂、胶粘剂,或者进行技术革新,减少劳动者和有毒物质的接触机会。

其次,对有机溶剂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管道和容器进行定期检查,以免有毒物质逸出,保证生产环境的通气,时常检测相关有毒物质的浓度,企业应尽力为员工提供安全卫生的工作场所。

最后,对于劳动者自身,一定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做好护理防备措施,要求定期体检,出现症状及时地去接受正确的救治。

[参考文献][1].李小杰钟逸菲东莞市2003-2007年职业病发病情况分析 [J] 《中国职业医学》 2009.10[2].[EB/OL] [3].李来玉陈秉炯黄先青等广东职业性三氯乙烯皮肤损害的发病情况及分析 [ 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1998, 11( 6) : 378[4].海峡网 [EB/OL] 2006[5].张寿林职业病防治知识讲座急性职业性有机溶剂中毒(二) [J] 劳动保护2002.11[6].李树强急性苯中毒的早期处理 [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4年第11卷11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