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弦定理1、在ABC ∆中:2R sinCcsinB b sinA a ===(R 为△ABC 的外接圆半径)。
它的变式有:①a=2RsinA ,b=2RsinB ,c=2RsinC ;②;,RcC R B R a A 2sin 2b sin 2sin ===③a :b :c=sinA :sinB :sinC 。
推论1:△ABC 的面积为:S △ABC =21absinC=21bcsinA=21casinB (证明:由正弦函数定义,BC 边上的高为bsinC ,所以S △ABC =C ab sin 21)。
推论2:在△ABC 中,有bcosC+ccosB=a 。
(证明:因为B+C=π-A ,所以sin(B+C)=sinA ,即sinBcosC+cosBsinC=sinA ,两边同乘以2R 得bcosC+ccosB=a);还有两个式子为:acosC+ccosA=b ,bcosA+acosB=c 。
2、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①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进而求出其他的边和角。
例1 △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已知a=2,︒=45B ,分别求出下式中角A 的值。
①b=21;②b=1;③b=332;④b=2;⑤b=2。
【答①无解;②A=︒90;③A=︒︒12060或;④A=︒45;⑤A=︒30。
】例2 在△ABC 中,已知AB=1,︒=50C ,当B= 时,BC 的长取最大值。
【答:︒40】3、推导并记住:42675cos 15sin -== ,42615cos 75sin +== 。
例3 在锐角△ABC 中,若C=2B ,则bc的范围是( ) A 、(0,2) B 、)2,2( C 、)3,2( D 、)3,1( 【答:C 】 例4 在△ABC 中,c=3,C=︒60,求a+b 的最大值。
【答:23】例5 在等腰△ABC 中,已知21sinB sinA =,BC=3,则△ABC 的周长为 。
【答:15】 4、角平分线定理:在△ABC 中,AD 平分∠BAC ,则ACABDC BD =。
例6 已知△ABC 的三条边分别是3、4、6,则它较大的锐角的平分线分三角形所成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比为( )A 、1:1B 、1:2C 、1:4D 、3:4 【答:B 】练习1 △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
若x a =,2=b ,︒=45B ,且此三角形有两解,则x 的取值范围为 ( )A 、)22,2(B 、22C 、),2(+∞D 、]22,2( 【答:A 】练习2 在△ABC 中已知a=1,B=︒60,面积S=3,则=++++sinCsinB sinA cb a 。
【答:3392】 练习3 在△ABC 中,已知b=3,c=33,B=︒30,求a= 。
【答:3或6】 练习4 △ABC 中,已知2a=b+c ,sin2A=sinBsinC ,试判断△ABC 的形状。
【答:等边三角形】 练习5 在△ABC 中,已知23==b a ,,︒=45B ,求A 、C 及c 。
【答:①A=︒60,C=︒75,c=226+;②A=︒120,C=︒15,c=226-】 练习6 在△ABC 中,a=2,C=︒45,cos 2B =552,则三角形的面积为S △ABC = 。
【答:78】 练习7 在△ABC 中,已知cos 22A =1092c =+c b ,c=5,则△ABC 的内切圆半径是( ) A 、21 B 、1 C 、2 D 、59【答:B 】二、余弦定理1、在△推论 海伦公式:S △ABC =).)()((c p b p a p p ---,这里p 是三角形的半周长即:.2cb a p ++=。
因为412=∆ ABCS b 2c 2sin 2A=41b 2c 2 (1-cos 2A)= 41b 2c 2 1614)(1222222=⎥⎦⎤⎢⎣⎡-+-c b a c b [(b+c)2-a 2][a 2-(b -c) 2]=p(p -a)(p -b)(p-c)。
这里.2c b a p ++=,所以S △ABC =).)()((c p b p a p p ---。
2、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三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①已知三边,求三个角;②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 ③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
3、在△4、在△ABC 中:=,则-=。
5、在△。
证明:B A B R A R b a B A sin sin sin 2sin 2>⇔>⇔>⇔>。
6、在锐角ABC ∆中,有:B A cos sin >,A B cos sin >。
【在锐角三角形中,任一角的正弦值大于另一角的余弦值】证明:∵△ABC 为锐角三角形 2π>+∴B A ,即:B A ->2π,B B A cos )2sin(sin =->∴π,即B A cos sin >;同理:A B cos sin >。
例1 在△ABC 中,用三边长表示BC 边的中线m a ,其公式为m a = 。
【答:222222a c b -+】练习2 在△ABC 中,∠BAC=︒120,AM 是边BC 上的中线,且AB=4,AC=6,求AM 的长。
【提示:延长AM 至D ,使AM=MD ,则四边形ABDC 为平行四边形,然后在△ABD 中利用余弦定理求解,也可以利用中线长公式求解。
答案:7】例2 在△ABC 中,已知35cos ,sin 513A B ==,求cos C 。
解:因为53cos >A ,所以角A 为锐角,从而4sin 5A =,又因为5sin 13B =,则sinA>sinB ,所以角B 也是锐角,从而12cos 13B =,(这里是学生的易错点,常求得12cos 13B =±)。
又因为A+B+C=π,则C=π―(A+B),6516)135********()sin sin cos (cos )cos(cos -=⨯-⨯-=--=+-=B A B A B A C 。
例3 △ABC 中,已知cosA=135,sinB=53,则cosC 的值为( )。
A 、6516 B 、6556 C 、6516或6556 D 、6516- 【答:A 】例4 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3、4、5,则将三边增加相同的长度后所得到的新三角形为( )A 、直角三角形B 、钝角三角形C 、锐角三角形D 、不能确定 【答:C 】例5 已知钝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 ,a+1,a+2,且最大内角不超过︒120,则a 的取值范围为 。
【答:323<≤a 】例6 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a+3,a 2+3a+3,a 2+2a (a>0),则三角形中的最大角等于 。
【答:︒120】例7 【若△ABC 的边长a 、b 分别为方程x 2-23x+2=0的两根,且△ABC 的面积为23,求第三边c 的长。
【答:c=610或】例8 若锐角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为2、3、x ,则( )A 、1<x<5B 、3<x<13C 、13<x<5D 、1<x<5 【答:B 】 例9 在△ABC 中,若acosA=bcosB ,则△ABC 是( ) 【答:D 】A 、等腰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等腰直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例10 在△ABC 中,已知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tanC=37,CB CA ⋅25=,且a+b=9,则c= 。
【答:6】例11 在△ABC 中,已知A>B>C ,且A=2C ,b=4,a+c=8,求a 、c 的值。
【答:a=524,c=516】例12 在△ABC 中,已知角A 、B 均为锐角,且a>bsinA ,则△ABC 的形状是( )A 、直角三角形B 、锐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 【答:C 】练习2 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 a ,b , c ,若4,222=⋅+=+AB AC bc a c b 且,则△ABC 的面积等于 。
【答:23】练习3 在△ABC 中,sinA=53,cosB=135,则cosC= 。
练习4 在△ABC 中,已知AC B AB ,66cos ,364==边上的中线BD=5,求sinA 的值。
【答:1470sin =A 】 7、在解三角形时,①已知三条边a 、b 、c ,求三个角A 、B 、C 时,常用余弦定理求解,此时三角形是确定的,解唯一;②已知三个角A 、B 、C ,求三条边a 、b 、c 时,此时三角形不确定,它们是相似的,此类题无解; ③已知两个角和一条边,求另外一角和两边时,即知道了三个角和一条边,常用正弦定理求解,此时三角形确定,解唯一;④已知两条边和它们的夹角,求另外一边和两角时,常用余弦定理求解,此时三角形确定,解唯一;⑤已知两条边和一条边所对的一个角时,此时三角形不确定,得根据不同的情况求解。
例如:已知两条边a 、b 和A ,如何来确定此三角形解的情况?i)当A 为锐角时:ii)当A 为直角或钝角时:总结:①若1a sin sin >=Ab B ,则满足条件的三角形的个数为0,即无解; ②若1asin sin ==Ab B ,则满足条件的三角形的个数为1;③若1asin sin <=Ab B ,则满足条件的三角形的个数为1或2,显然由1a sin 0<<A b 可得B 有两个值,一个为钝角,另一个为锐角。
要考虑“大边对大角”及“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等隐含条件对所求角进行取舍。
练习5 在△ABC 中,三个内角A 、B 、C 满足A+C=2B ,BC A cos 2cos 1cos 1-=+,求2cos C A -的值。
【提示:B=︒60,则设A=︒60+α,C=︒60-α,则α=-2CA 】 三、正余弦定理的应用 解斜三角形的问题,通常要根据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通过解这些三角形,得出所要求的量,从而得到实际问题的解。
其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也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归宿,用数学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解题时应根据已知与未知,合理选择正、余弦定理使用,使解题过程简洁,要达到算法简练,算式工整、计算准确。
(1)、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步骤:①准确理解题意,分清已知和未知,准确理解应用题中有关名词、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