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慰剂效应的科学性分析与应用

安慰剂效应的科学性分析与应用

安慰剂效应的科学性分析与应用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一班甘霁耀所谓安慰剂效应是指病人在获得无效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时,病症得到缓解的现象。

事实上,在很早以前就有医生发现并利用这一现象为病人治病,但一直到1955年这一概念才正式由毕阙博士提出并开始对其进行科学系统地研究。

时至今日,人们对安慰剂效应的看法依然分歧较大:一部分人质疑安慰剂效应的科学性,并认为不应将安慰剂引入临床应用当中;另一部分人则持相反的观点。

虽然人们对安慰剂效应的争论一直在继续但它已然被运用到了药物研究以及临床治疗领域。

相信随着对安慰剂效应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将不断加深,并能在实践中合理应用。

在多数情况下安慰剂效应由患者服用安慰剂引发,而充当安慰剂的通常是蒸馏水,淀粉片,或空胶囊等本身不含药物的伪药品。

而有时产生安慰剂效应甚至不需要服用药物引发,医生的几句话或一个积极的暗示,甚至仅仅当病人走进诊室见到医生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人的病症。

美国牙医约翰·杜斯在其27年的行医生涯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病人走进诊室后便声称自己的牙痛缓解了许多。

这只是安慰剂效应的一个例子。

而在更多的案例中,由安慰剂引发的安慰剂效应则更为普遍。

在这里我要着重讨论的也是后一种与安慰剂相关联的情形。

一直以来,人们对安慰剂都抱以模棱两可的态度。

一方面在临床治疗中,医生发现安慰剂有时确实能缓解病症,减轻病人的病痛;另一方面因为其受主观因素影响巨大,人们也对其效力及科学存在性抱有疑问。

为了弄清安慰剂是否真能客观减轻病人的病症,起到治疗效果,Asbjørn Hróbjartsson 及Peter C. Götzsche对安慰剂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分别于2001年及2004年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他们对156个试验进行了系统地整合分析,比较安慰剂群组及不接受治疗的群组的病情进展。

在对试验数据进行整合后,156个试验中有38个得到二元结果(病情有/没有改善),118个试验得到连续结果。

得出二元结果的试验群组显示:与不接受治疗的群组相比较,不论结果是主观的或是客观的,安慰剂都没有重大的影响力。

而在得出连续结果的试验群组中,他们发现安慰剂有正面影响,但影响力随着试验群组增大而下降。

由此他们提出安慰剂效应只是偏见造成的。

因此,综上所述,他们研究结果的结论是:只有少数证据显示安慰剂有强烈的临床影响力。

换句话说他们认为安慰剂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只不过由病人主观精神因素引起而无真正临床治疗效果。

Asbjørn Hróbjartsson 及Peter C. Götzsche的研究结论受到了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同时也引起了很大争议。

有研究人员指出很多其他相关研究发现安慰剂的作用效果非常显著,有时甚至和真实药物无显著差别。

除此之外有试验表明虽然主观因素对安慰剂效应产生十分重要,但服用安慰剂的确会对病人的客观身体状况造成改变,而且有时这种改变是可以检测并度量的。

在毕阙博士对安慰剂效应的研究当中,有四分之一遭受背痛折磨的病人症状在服用安慰剂后得到了有效缓解。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病症的舒缓不单是依据病人报称,也是通过客观方法测量到的。

这就说明安慰剂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给病人身体带来了客观变化,主观的精神因素似乎并不是缓解症状的唯一原因。

美国医疗协会期刊刊登的一篇关于神经末梢疼痛的研究论文同样证实安慰剂在减轻疼痛方面的巨大作用。

在这项试验中研究者将受试人员分为四组。

A组服用一种温和的镇痛药;B组服用色泽形状相似的安慰剂;C组接受针灸治疗;而D组接受的是假装的针灸治疗。

试验结果显示:4组人员的痛感均得以减轻,4种不同方法的镇痛效果并无明显差异。

这说明,镇痛药和针灸的效果并不见得一定比安慰剂或安慰行为更为奏效。

除了在对疼痛治疗方面效果显著,安慰剂对抑郁症也有很明显的效果。

Andrew F. Leuchter于2002年利用定量脑电图技术对用安慰剂治疗抑郁症患者的效果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出现安慰剂效应的抑郁症病人,大脑血液的流动会出现变化,而对抗抑郁药有反应的病人,亦有同样的脑部功能变化。

除此之外,研究数据表明服用安慰剂的群组中出现自杀或企图自杀的情况下降了30%,而服用抗抑郁剂的群组则下降40%。

这就说明不含药物成分的安慰剂对病人的影响是显著的,而且这种影响并不仅仅停留在主观精神方面,其对大脑的物质循环造成了客观影响。

实际上在其他同类的试验中研究人员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意大利科学家贝内代蒂在针对帕金森症的研究中发现用生理盐水做成的安慰剂还可以缓解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和肌肉僵直症状。

在给病人注射生理盐水的同时,贝内代蒂和他的研究组对病人脑部的神经元活动进行了测量。

他们发现,随着生理盐水的注入,病人丘脑下部的神经核团兴奋程度有所降低,神经元的“应激兴奋”次数也有所减少:生理盐水显然产生了效果。

除此之外他也对安慰剂缓解病人疼痛的现象进行了研究。

首先他在实验对象身上制造疼痛,然后使用吗啡控制这种疼痛。

一天数次,连续数天,直到实验的最后一天,他用生理盐水取代吗啡溶液对受试者进行治疗。

结果生理盐水像吗啡一样有效地抑制了受试者的疼痛。

而后他用加入了吗啡拮抗药物烯丙羟吗啡酮的生理盐水对受试者进行治疗,结果发现生理盐水抑制疼痛的能力消失了。

基于大量的实验资料和临床经验,安慰剂效应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两个假设来解释安慰剂效应的产生原因。

第一个假设是受试者期望效应。

所谓受试者期望效应是认知偏见的一种,指在科学实验中,由于受试者预期某种实验结果,于是无意识的以某种形式操纵了实验步骤或向实验人员报告他们希望得到的结果,进而干扰了实验。

这种假说在提出初期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支持,但是在后续的研究当中很多人发现这种假说似乎并不能成功的解释安慰剂效应。

有研究人员基于这种假说进行了双盲实验。

在双盲实验中受试者和实验者均不知道哪些对象属于对照组,哪些对象属于实验组。

只有在所有资料都收集及分析过之后,研究人员才会知道实验对象所属组别。

这种双盲实验方法消除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受试者期望效应。

但是大量实验结果表明即使进行了双盲实验,安慰剂依然能够引发安慰剂效应。

这就对受试者期望效应假说的合理性造成了沉重打击。

事实上,由于在双盲试验中发现安慰剂存在一定治疗效果,相关药品生产管理机构规定在新药研制的实验阶段,药品必须通过双盲实验以证明其与安慰剂相比有显著疗效。

如果新药不能在双盲实验中证明比安慰剂有更为显著的疗效,那么新药的有效性将会被质疑。

第二个假设是经典的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又被称为古典制约,是一种关联性学习模式。

简单的说就是当两件事物经常同时出现时,大脑对其中一件事物的记忆会附带另外一件事物。

巴甫洛夫的狗唾液腺分泌实验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他在每次给予狗食物之前都发出铃声,经多次反复后,每当铃声一响,狗就会自动分泌唾液,原因是狗已经学习到将铃声及食物关联起来。

很多研究人员认为条件反射能够很好的解释安慰剂效应的产生原因。

由于受试者曾有过在得到药物治疗后病症得到缓解的经历,这种经历构成了一种条件反射。

当患者在服用安慰剂后认为自己受到了有效的药物治疗,这种治疗体验触发了条件反射,使得身体产生了与服用药物类似的反应,病症由此得到缓解。

这种假设很好的解释了安慰剂对疼痛的缓解作用。

有研究显示在服用了安慰剂后疼痛得到缓解的很多病人体内,其大脑分泌的内生性鸦片增加。

内生性鸦片是脑部释出的化学物质,可产生镇痛、麻醉的效果,亦可引起快乐的感觉。

研究人员向服用了安慰剂后病痛得到缓解的病人体内注射纳洛酮(一种可以对抗鸦片剂的药物),病痛再次加剧。

这进一步证明了先前的假设。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条件反射也不能很好的解释所有的安慰剂效应。

如在某些研究中安慰剂被证实对心绞痛等严重器质性病变也有改善,而且比例高达三分之一。

研究人员无法解释安慰剂究竟如何引发身体发生哪些具体改变使得病人的病症得到改善。

因此,关于安慰剂到底是如何起到缓解病症作用的,研究人员至今没有找到一个完全让人信服的解释。

虽然安慰剂的作用原理至今尚未明了,对于安慰剂的应用却已十分广泛。

2000年的一个研究显示,丹麦有48%的普通科执业员在过去一年曾至少开出10次安慰剂予病人。

最经常使用的安慰剂治疗是以抗生素医治病毒感染及以维生素医治疲劳。

(专科及医院医生则较少使用安慰剂)在2004年,英国医学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刊出的一份研究指出,有60%的以色列医生使用安慰剂,通常的原因只是为了安抚病人或“回避”病人要求使用不当药物治疗。

在所有使用安慰剂的医生当中,只有15%的医生告诉病人他们接受的是安慰剂或非特定药物治疗。

可见安慰剂被用来“安抚”病人的情况并不少见。

实际上,除了安抚病人,安慰剂还有其他应用。

由于很多强效阵痛药有很严重的副作用,如长期服用维柯丁可能造成肝脏以及神经系统损伤,甚至可能会让服用者上瘾。

为了减小副作用,有医生提出了将安慰剂和维柯丁等强效镇痛药搭配使用,即间隔使用维柯丁和安慰剂。

这样可减轻药品对病人带来的副作用,同时也能起到不错的镇痛效果。

另外,有研究指出,约有25%丹麦及以色列医生使用安慰剂作为诊断工具,以断定病人的症状是真确还是仅仅为主观因素作用,或诈病。

虽然有人质疑这种做法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但是将安慰剂作为临床诊断工具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生的诊断效率。

除了在临床诊断及治疗方面安慰剂应用广泛,其更重要的价值体现在新药的临床实验上。

用安慰剂进行的双盲实验是证明新药有效性的必要步骤,如果没有这个步骤,新药的有效性是不能得到证实的。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安慰剂效应不仅具有积极地利用价值,它还经常会被某些心怀叵测的人用作骗取钱财的工具。

如某些号称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正是利用了安慰剂效应来骗取病人的信任。

这些做法不仅是不道德的,而且还严重违反了法律法规,更严重的是这些假药有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虽然随着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这些案例越来越少,但是由于安慰剂效应的客观存在性,病人依旧不能掉以轻心。

虽然安慰剂效应在人类医疗史上扮演者重要角色,但人们一直未能完全深入的了解安慰剂的作用机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但是相信随着研究技术的提升和研究方法的改进,人们必将对其有更深入的认识。

到那时,安慰剂将在诸多领域(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改善药物治疗效果、减小治疗副作用等)体现其价值,为人类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资料∙"The Placebo Prescription" Margaret Talbot撰文,《纽约时报》9 January, 2000年1月9日∙Beecher, H. K. (1955) "The powerful placebo"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159pp.1602-1606 [Original article, most cited one, claiming a widespread placebo effect]∙Carroll, Robert Todd (2001?) The Placebo Effect Accessed on 2004-05-19.[Part of the Skeptics Dictionary. Useful categorization of possible types of mechanism for the placebo effect if it exists.]∙Dodes, John E. (2001?) The Mysterious Placebo Accessed on 2001-01-19.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he January/February 1997 issue of Skeptical Inquirer. A nice overview of the placebo effect and how it influences the study of alternative medicines.∙Evans, Dylan. The Placebo Effect: mind over matter in modern medicine 2004. HarperCollins (U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Evans M. Justified deception? The single blind placebo in drug research.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26(3):188-193 (2000).∙Harrington, Anne, ed. The Placebo Effect: An Interdisciplinary Exploration.1997.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67466984-X ∙Hrobjartsson, Asbjorn; Gotzsche, Peter C. (2001) "Is the Placebo Powerless? An Analysis of Clinical Trials Comparing Placebo with No Treatment"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344(21) May 2001 pp.1594-1602 [Meta-analysis, challenging most but not all of the belief that there is evidence for a placebo effect.]∙Kienle G. S., Kiene H. (1997) "The powerful placebo effect: fact or fiction?" 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 50 (12) pp.1311-8.[Challenges Beecher's original article]∙McDonald C. J., Mazzuca S. A., McCabe G. P., Jr. "How much of the placebo 'effect' is really statistical regression?" Statistics in Medicine 2(4):417-27 (1983).∙Nordenberg, Tamar (2000) "The Healing Power of Placebos" FDA Consumer magazine∙Senn S. J. "How much of the placebo 'effect' is really statistical regression?" Statistics in Medicine7(11):1203 (1988).∙Senn S. J. "A personal view of some controversies in allocating treatment to patients in clinical trials." Statistics in Medicine14(24):2661-74 (1995).∙Senn S. J. "Are placebo run ins justified?"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14(7088):1191-3 (1997).∙Senn S. J. "The Misunderstood Placebo." Applied Clinical Trials 10(5):40-46 (2001).∙Senn S. J. The ignoble lie [letter; comment]. 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45(11):1338-40 (1992).∙Senn S. J. "Ethical considerations concerning treatment allocation in drug development trials" Statistical Methods in Medical Research11 pp.403-411 (2002).∙Senn S. J. (2003) Dicing with death (CUP: Cambridge)∙Simon, Steve (2003) Ethics of a placebo group∙Zubieta et al. (2005) "Endogenous Opiates and the Placebo Effect"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5(34) p.7754-776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