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章:第2节
主讲人:戴晓芳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诚:言为心声,对内诚于己就是不自欺。 信:恪守诺言,对外信于人就是不欺人。 诚信:是指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 “民无信不立”——《论语 颜渊 》
主讲人:戴晓芳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主讲人:戴晓芳
古希腊“四主德” 美国流行的 “五条基本道德原则” • 智慧
• 生命价值原则
• 善良原则 • 公正原则
• 勇敢
• 节制 • 公正
• 诚实原则
• 个人自由原则
主讲人:戴晓芳
值得借鉴的西方道德传统:
• 日常生活中的交往礼仪 • 经济伦理中的合理成分 • 人道主义思想的合理内核
主讲人:戴晓芳
追求理想人格需要“明智”。 好的品德需要明智好学来扶助。 方法与境界
明辨是非
知人、自知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 中庸 》
主讲人:戴晓芳
孔子:“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孟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也”。 荀子:“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儒家:“人皆可以为圣贤”。
• 中国人重义 • 中国人重协调 • 中国人重内省
主讲人:戴晓芳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 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 一种是民族虚无主义
█ 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只看到了传统道德具有普遍
性、一般性的一面,而忽略它的特殊性和个别性。
█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只承认传统道德的个别性和 特殊性,否定它的一般性、普遍性。
主讲人:戴晓芳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人有道德。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 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 非相篇》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主讲人:戴晓芳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 己的能动作用。
3.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主讲:戴晓芳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1、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讲求谦逊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崇尚道德理想。
6、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主讲人:戴晓芳
主讲人:戴晓芳
中华传统美德
█ 含义: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 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体现,是中国古代思想 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其精华部分 就是中华传统美德。
主讲人:戴晓芳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
请看两个案例,想想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对其中优劣,我们应如何取舍?
主讲人:戴晓芳
案例一
█ 两个饥饿的中国人从主持那里得到
一个面包的恩赐,二话不说,两人
对半分着吃。两个饥饿的美国人从 主持那里得到一个面包的恩赐,其
中一个对另一个说:“反正两个人
分着吃都吃不饱,不如我们打个赌, 谁赢了谁就享用这个面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从仁爱精神出发,古人主张“和为贵”。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子路》)
主讲人:戴晓芳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也是人立于社会的重要条件。 礼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孔子:“不学礼,无以立”。 老子:不要“自矜”、“自伐”、“自是”。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荀子· 劝学》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 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提倡大公无私、公而忘私; 强调先公后私, 反对假公济私。
主讲人:戴晓芳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人的作用,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儒家强调“仁者爱人”。
█
孔子:“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亲亲,仁也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15修订版) 主讲人:戴晓芳
主讲人:戴晓芳
第四章
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
第二节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主讲人:戴晓芳
第二节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二、中华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三、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主讲人:戴晓芳
问题: 为什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还需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 优良道德传统?
主讲人:戴晓芳
提示
█ 在文化传统上,中国人似乎倾向于采用第3种方式,中国人
相信德性的力量;西方人则倡导第5种分粥方法。西方人相
信,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只有制度才可以体现公正。
主讲人:戴晓芳
中西方传统道德比较
中国
西方 • • • • 西方人重个体 西方人重利 西方人重进取 西方人重外律
• 中国人重整体
主讲人:戴晓芳
案例之二
分粥事宜: 七个人分一锅有限的粥,你有什么办法实现最 大的公平与和谐?
主讲人:戴晓芳
案例之二
方法一: 拟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 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
方法二:
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 结果: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的饱而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 方法三: 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 结果: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基本公平,但不久他就开始
主讲人:戴晓芳
谢谢大家!!
主讲人:戴晓芳 主讲人:戴晓芳
主讲人:戴晓芳
三、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加强对中华 传统美德的 挖掘和阐发
2、用中华传统 美德滋养社会 主义道德建设
3、以开放的胸怀 和视野吸收借鉴 人类文明的有益 道德成果
主讲人:戴晓芳
为什么要吸收人类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
█ 优秀的民族道德具有普世价值。 █ 异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冲突和融合,是道德保持其生命力,实现自 我更新和发展的重要机制。
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
主讲人:戴晓芳
案例之二
方法四:
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
结果: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多种议案, 分粥委员会有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 方法五:
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
结果: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7只碗里每次的粥都一样多, 就象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