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髓检查

骨髓检查


2.积分法:计数100个成熟中性粒细胞, 记录阳性率,并按阳性程度分级,将其 百分率乘以级数,然后再相加,即为积 分。 NAP主要存在于成熟的中性粒细胞中。 (三)参考值 NAP 阳性率<40% 积分<80分 (四)临床意义 1.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 的鉴别。
2.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 急粒NAP明显减低 急淋NAP增高 急单NAP正常或减低 3.再障与PNH的鉴别 再障NAP增高 PNH的NAP减低 4.感染性质的区别 化脓性感染NAP增高 病毒性感染NAP减低
(二)血细胞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1.细胞大小及形态 大小:由大到小。2个例外:巨核细胞及早幼粒 细胞。 形态:红细胞始终圆形,粒细胞圆形或椭圆形, 单核细胞由圆形、椭圆形变为不规则形,巨核细 胞由圆形变为不规则形。 2.细胞核 大小:由大到小。巨核细胞除外。 核形:各系细胞有不同表现。 核位置:红系核居中,粒、单系核偏位,淋巴 细胞核一侧着边,仅一侧有胞浆。
表5-2-1 骨髓增生程度分级
骨髓增生程度 成熟红/有核细胞 有核细胞数/LP
增生极度活跃 增生明显活跃 增生活跃 增生减低 增生极度减低 1:1 10:1 20:1 50:1 300:1 >600 200~600 20~200 10~20 <10
3.计数巨核细胞:多在片尾,计数。 4.注意有无特殊细胞。尾部及边缘。 (三)油镜观察 1.有核细胞分类:通常计数200个。 2.计数粒:红比值(M:E)判断临床意义。 (1)正常值2~4:1 (2)M:E正常 正常骨髓象; 粒、红系以外的造血系统疾病如ITP; 粒、红系平行增多或减少。
四、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是以形态学为基础,应用 特殊的染色方法,以观察单个细胞内在的生 化特征,有助于了解这些细胞的组成及病理 生理改变,对于血液病特别是白血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过氧化物酶染色 (peroxidase POX) (一)试验原理
过氧化物酶(POX)存在于粒、单系 细胞中,能分解试剂中底物的过氧化氢,产 生氧,使联苯胺氧化为联苯胺蓝,后者与亚 硝基铁氰化钠结合形成暗蓝色的颗粒,定位 于细胞浆中。 (二)结果 1.阴性:细胞胞浆中无蓝色颗粒 2.阳性:细胞胞浆中出现蓝色颗粒者。 正常情况下,粒系细胞除早期原始粒细胞外 以及各阶段嗜酸性粒细胞均呈阳性。
The end
骨 髓 检 查
目的
1.掌握骨髓检查的指针。 2.掌握骨髓细胞学的基本知识。 3.掌握分析骨髓报告的方法。 4.掌握常见的组织化学染色的临 床意义及常见病的骨髓象特点。
一、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运用 (一)骨髓检查的适应症 1.不明原因的发热、骨痛、恶病质。 2.不明原因的肝、脾、淋巴结肿大。 3.周围血中出现幼稚细胞,可疑细胞以及 血细胞的单项或多项原因不明的减少、 增多时。 (二)骨髓检查的禁忌症 有明显出血倾向,特别是血友病患者禁 忌进行骨髓穿刺。
核染色质:颜色由浅到深,染色质由 细致疏松到粗糙密集,最后紧缩成块。 核膜:不明显到明显。 核仁:清晰、模糊、消失。 3.细胞浆 量:由少到多。 颜色:粒、红、巨核由深蓝或浅蓝到 浅红;淋巴、单核保持浅蓝或灰蓝色; 浆细胞由灰蓝变为深蓝。 颗粒:从无到有,由非特异性到特异 性。
4.胞核与胞浆之比:由大变小。 三、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涂片检查) (一)肉眼观察涂片 观察骨髓取材、制片情况。 (二)低倍镜检查 1.骨髓涂片的取材、制片及染色是否满意。 2.判断骨髓增生程度 部位:选择涂片中段,细胞均匀的部分。 判断标准:(见下页表)
1.血象;单一贫血,白细胞、血小板反应性 增高。红细胞大小不均,易见大红、有核红 细胞、染色质小体。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 2.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减低或倒 置,红系增生显著,以中幼红为主。
再生障碍性贫血
aplastic anemia
1.血象: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比值或 绝对值减低。 2.骨髓象;增生减低,造血细胞系列(粒系、 红系、巨核系)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浆 细胞、组织细胞等)
细胞越成熟,阳性越强。 单核细胞系列自幼单以下为弱阳性。 淋巴细胞系列为阴性反应。 (三)临床意义 本染色法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分型的鉴定: 急粒为强阳性。 急单为弱阳性或阴性。 急淋为阴性。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neutrophil alkaline phosphatase,NAP) (一)试验原理 NAP β -甘油磷酸钠 碱性条件 磷酸钠 + 硝酸钙、硝酸钴、硫化胺
慢性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性白细胞 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 血象:白细胞显著增多,多大于5万,分类以 中性中、幼粒细胞以下为主,嗜酸、嗜碱性 粒细胞同时增多。红细胞正常,逐渐减低, 血小板增高,逐渐减低。 骨髓象:增生极度活跃,粒红比增高,粒系 极度增生,以中、晚幼粒细胞为主。红系受 抑制,巨核系早期增高,晚期减少。
(3)M:E增高 粒系明显增多; 红系明显减少; (4)M:E减少 红系增多 粒系减少 3.观察细胞形态有无异常 4.观察有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四)结果分析 1.归纳骨髓检查结果应注意的问题
(1)骨髓增生程度。 (2)各系统之间的比例以及同一系统各 阶段的比例。 (3)单个细胞形态有无异常。 (4)有无正常骨髓片中不应该存在的异 常细胞和寄生虫。 (5)与骨髓细胞分类计数的正常值比较。 2.正常骨髓象 (见书P280)
五、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点 (一)贫血 缺铁性贫血 iron deficiency anemia 1.血象:单一贫血,小细胞低色素,中心 浅染区扩大。网织红细胞轻度增多或正 常。 2.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减低, 红系增生为主,细胞“核老浆幼”,边 缘裙边状。
溶血性贫血 hemolytic anemia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 血象:白细胞增高,也可正常、减低。分类 以原始、幼稚为主,多见Auer小体。红细 胞及血小板减少。 骨髓象: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粒红比 增高,粒系过度增生,以原始、幼稚粒细胞 为主,且有形态异常,胞浆中可见Auer小 体。红系、巨核系受抑制而减低。
二、血细胞生成、发育规律及形态特点 (一)血细胞的生成 所有的血细胞均起源于全能干细胞 (Totipotential Stem Cell、TSC),此 细胞具有高度自我复制能力,可分为淋 巴系和髓系干细胞。 血细胞的发育是连续的过程,需要 造血微环Ï °´ Ô ¹ Ë ¡ Í Ö Ñ ¡ Æ Ñ ¡ Ì ¸ Ô ª É ¸ û æ Ú Ç è ¢ â Ü ª ¢ ê ª ¢ ¥ Î
硫化钴(胞浆中的棕黑色颗粒)
(二)结果 1.胞浆中出现灰色到棕黑色沉淀者为阳性反 应,反应强度分为5级: “—”阴性反应,胞浆呈淡红色。 “+” 胞浆呈灰色,无颗粒或有少量细小 灰黑色颗粒。 “++”胞浆呈均匀的灰黑色或出现较粗 的棕黑色颗粒。 “+++”胞浆中充满棕黑色颗粒,密度较低。 “++++”胞浆中充满粗大的棕黑色颗粒,致 使全部胞浆呈深黑色,可掩盖胞核。
(二)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 (acute leukemia)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
血象:白细胞可增多、正常、减少,分类以 原始、幼稚淋巴细胞为主,粒细胞减少。红 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骨髓象:增生极度活跃,以淋巴细胞系列增 生为主,分类以原始、幼稚细胞多,且出现 形态异常。粒细胞、红系、巨核系受抑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