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
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维持在70%左右,待就业的 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 近几年的就业率为: • 2003年70% • 2004年73% • 2005年72.6% • 2006年71.8% • 2007年71% • 2008年73.8% • 2009年74%
毕业生就业地域结构性问题
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
一、目前我国的总体就业形势
• • • • 1、供求总量上的矛盾短期内难以改变 2、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3、地区之间就业情况不平衡 4、统筹城乡• • • • (一)宏观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1. 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2. 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3. 毕业生就业地域结构性问题 4. 专业结构性问题 5.部分高校毕业生择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尚有一 定差距 • 6.一些政策性障碍仍然存在,影响毕业生就业, 特别是面向基层就业
当前国家宏观就业政策综述
现阶段,我国政府正通过各种手段促进 大学生就业,以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促进 社会健康发展。综合来看,我国政府出台 的一系列政策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 1.优惠信贷: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为了 积极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
• 2.减免税费,鼓励企业积极引进高校毕业生人才相关政 策规定,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享受 相关就业扶持政策。 • 3.完善见习制度,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通过完善大 学生见习制度,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 4.加强领导,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教育 部颁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鼓 励和要求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 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的求职技巧,调整 大学生的求职预期。积极组织开展公益性、内容丰富、形 式多样的就业招聘活动 • 5.积极引导,调节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了进一 步促进大学生就业,引导大学生毕业生进入农村基层服务, 引导应届毕业生积极应征入伍,
三、辽宁省大学毕业生的 就业基本情况
• 近五年辽宁省本科共有毕业生553682 人,实现就业476471人,平均初次就 业率86.05% • 就业状况较为平稳,五年平均就业率 在85%以上,但灵活就业率较高,为 19.60%,毕业生就业稳定性一般。
毕业生的地区流向
• 省内的毕业生流向主要集中在沈阳、 大连,这两地占省内毕业生的 68.46%。其余12个城市仅占 31.54%。还有一部分选择到广东、 山东、江苏、河北、天津市接受辽 宁毕业生最多的五个省区。
对毕业生而言,实行人事代理,有利于保障毕业生的合法权 益,解决毕业生的后顾之忧;有利于各类毕业生合理流动和 作用的发挥,实现毕业生的社会价值。
• 四、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 11.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 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 12.为到中小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 保险办理和接续等方面的服务; • 13.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并享受国家相关 扶持政策; • 14.登记失业并自主创业的,如自筹资金不足,可申请5万元小额担保 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规定适当提高贷款额度; • 15.参加创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 16.灵活就业并符合规定的,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 五、强化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 17.对就业困难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享受公益性岗位安置、 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 • 18.机关、事业单位免收招聘报名费和体检费; • 19.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 • 20.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由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 构免费提供就业服务并组织就业见习和职业技能培训。
3
法律依据一致:就业协议是确立劳动关系的一种协议,用 人单位对毕业生录用、接收工作之后,要有见习期(试用期),最低劳 动年限等约定,这些内容,是与劳动合同的要求相一致的。因此协 议应当遵循《劳动合同法》中的有关规定,发生争议纠纷, 应依法解 决。
1. 适用的法律、法规不同。 劳动合同适用《劳动合同法》, 就业协议书只能适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毕业 业工作暂行规定》
就业报到证的注意事项 丢了怎么办?
1、毕业生要妥善保管报到证,报到证 、 一人一份,凡涂改、损毁的一律作废。
2、《毕业生就业报到证》自毕业之日起三年 内遗失的,应有毕业生本人提出申请,学校和 用人单位出具证明,在报到证丢失公开发行的 报纸上声明作废,一个月后,由毕业学校上报 省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审批后予以补发。毕业 之日起超过三年,《毕业生就业报到证》遗失, 由本人申请,经核实后,由省就业主管部门按 照有关程序出具《毕业生就业报到证证明》。 省外院校毕业生回学校所在地省毕业生就业主 管部门申请补发。
《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 合同的内容有九项, 就业协议的条款比较简单, 主要内容有: (1).服务年限(含试用 期,见习期)。 (2).薪金报酬(试用期 转正后)。 (3).社会福利、保 (4).违约金。 (5).其他约定条款。
报 到 证 及 相 关 问 题
1
就业报到证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 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 (以下简称“就业报到 证”)是作为统招全日 制毕业生及毕业后具有 干部身份的证明。
国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大项目简介
• 一、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 • 1.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 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 • 2.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 定服务期限的,由政府返还学费,代偿助学贷款; • 3.对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优先录取; • 4.对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 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 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的,给予生活补贴,按规定参加社会 保险;项目服务期满并考核合格的,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 高职(高专)学生可免试入读成人本科;今后相应的自然减员空岗全 部聘用参加项目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
报到证的重要作用
1
是毕业生到 人事局或具 有人事接收 权单位报到 的证明。用 人单位凭报 到证为毕业 生办理手续。
2
计算工 龄; 证明 持证的毕业 生是纳入国 家统一招生 计划的学生; 具有毕业资 格
3
当地公安部 门凭报到证 为毕业生办 理户口迁移、 落户手续。
4
报到证一式 两页,蓝页 由毕业生本 人持有。白 页装入毕业 生本人档案。
不 同 之 处
生就
2. 适用主体不同。
劳动合同经双方签字盖章,立即生效。 就业协议除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签字外,尚需学校介入, 学校不是主体一方,不作为签字一方,但作为签证登记方, 必须在协议书上盖章,没经过签证登记的,不列入就业方 案。
5.签订的内容不同。
4.签订时间不同。 3.适用的对象不同。 就业协议在前, 劳动合同可以适 用各类人员, 就业协议只适用 于高校毕业生 劳动合同在后,就 业协议与劳动合同 是分处两个相互联 系的不同阶段的协 议。
2
• 因特殊原因无法与企业签订正式协议书,又不想 将报到证开回原生源地的人才服务中心的学生, 可以凭借《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毕业生就业 协议书》到相关市(县)人才服务中心申请办理 《档案》托管、《户口》挂靠等人事代理。 • (但学生必须提供有效的就业单位工作证明)
1.7 人事代理制度
人事代理制度的意义
• • • • •
二、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 5.由政府返还相应学费,代偿助学贷款; 6.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安排到技术岗位等方面优先; 7.退役后参加政法院校为基层公检法定向岗位招生考试时,优先录取; 8.具有高职(高专)学历的,退役后免试入读成人本科;或经过一定 考核,入读普通本科; 9.退役后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荣 立二等功及以上的,退役后免试推荐入读硕士研究生。 • 三、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 • 10.高校毕业生在参与项目研究期间,享受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 险补助,户口、档案可存放在项目单位所在地或入学前家庭所在地人 才交流中心。聘用期满,根据需要可以续聘或到其它岗位就业,就业 后工龄与参与项目研究期间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社会保险缴费年限 连续计算。
• 从就业区域来看,尽管近年来采取了很多 措施,但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东部地区 所占比例要大大高出中西部地区,以2008 年为例: • 中部地区50.4% • 中部地区28.4% • 西部地区21.2%
专业结构性问题
• 很多高校在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面存在 一些问题,还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 投入少上得快的专业扩张多,需求大的工 学专业增加少。 • 专业趋同现象严重。 • 中国667所公办本科大学开设专业最多的十 个专业分别是:英语、计算机、法学、国 际经济与贸易、艺术设计、会计学、信息 与计算科学、电子信息工程、市场营销、 工商管理
本科毕业生各学科就业率
• 2006~2010年期间,工学、理学、 就业率情况较好,每年基本都高于 全省平均水平,且承相对稳定的态 势,而教育学平均就业率较低,远 低于全省平均就业率,且呈明显波 动趋势。
总 结
• • • • • 整体就业形势严峻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高校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毕业生要调整择业观念 积极探索灵活就业形式
大学生在当前就业形势下的应对策略
•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 2.高校的改革。 •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
如何在大学期间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 1.提高规划学习的能力,提高就业能力。 • 2. 认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 业能力。 • 3.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 力,提高就业能力。 •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就业能力。 • 5.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提高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