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古注的下列常用术语中,用于注音,表示被注的字按它通常的读音来读的术语是()A 读如B 如字C 读曰D 之为言2、在古注的下列术语中,用来指出古书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的是()A 脱B 衍C 当作D 当为3、古书旧注中的“疏”,其特点是()A 既对古书正文作疏解,也对前人所作传注作疏解B 用与被解释的词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释义C 用来点明词语或文句的言外之意D 用来具体说明被解释的词语的特定意义4、《毛诗笺》的作者是()。
A 毛亨B 许慎C 郑玄D 孔颖达5、古注中的“读为”、“读曰”,一般是用来()的。
A 指明同义词B 说明文字的通假C 指明言外之意D 改正古书中的误字6、古书注解有若干不同的种类和体例,“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有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则下己意,使可识别。
”这属以下()体例和种类。
A 传B 笺C 疏D 注7、《经籍纂诂》的编者是()A 段玉裁B 阮元C 张玉书D 王引之8、下列各组古注中,注者都属同一朝代的一组是()A 高诱《淮南子注》、郑玄《周礼注》、赵岐《孟子章句》B 裴骃《史记集解》、郦道元《水经注》、杨倞《荀子注》C 刘宝楠《论语正义》、李善《文选注》、王弼《老子注》D 颜师古《汉书注》、王先谦《庄子集解》、何晏《论语集解》9、用“声训”解释词义的专书是()A 刘熙《释名》B 张揖《广雅》C 扬雄《方言》D 刘熙《尔雅》10、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解释词义的专书是()A《说文解字》 B《尔雅》 C《释名》 D《方言》11、《释诂》、《释言》、《释训》是()中的三篇A 扬雄《方言》B 刘熙《释名》C 周公《尔雅》D 张揖《广雅》12、汉代语言学家扬雄的《方言》全称是()A《轩辕使者绝代语词万国方言》 B《轩辕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C《輶轩使者绝代语词万国方言》 D《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分别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无分)1、在古注的下列术语中,一般为两个以上连用并举、用于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之间细微差别的术语是()A 曰B 为C 谓D 言E 谓之2、在古注的下列术语中,一般用作声训,即用与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的是()A 读若B 之言C 读如D 之为言E 当作3、在古注的下列术语中,必定是用来说明文字通假的术语是()A 读为B 读若C 如字D 读曰 E.读如4、在古注的下列术语中,主要用于改正古书中的误字的是()A 如字B 衍C 当为D 读为E 当作5、在古注的下列术语中,主要或是仅仅用于注音的术语是()A 如字B 读为C 读若D 读如E 读曰6、在后世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注解有()A 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B 东汉郑玄《毛诗笺》C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又叫“疏”)D 唐陆德明《毛诗音义》(又叫“释文”)E 宋朱熹《诗集传》7、下列古书的注解,内容为串讲文意的是 ( )A《楚辞·离蚤》:“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王逸注:“言日月昼夜常行,忽然不久,春秋往来,以次相代。
”B《诗经·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郑笺:“视鼠有皮,虽处高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
”C《诗经·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孔颖逹疏:“不我遐弃犹云不遐弃我。
”D《左传·隐公元年》:“不义不昵,厚将崩。
”孔颖逹疏:“高大而坏谓之崩。
”E《诗经·采薇》:“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郑玄笺:“君子谓将率。
”三、释词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1)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
之:至,到。
踵:本指脚后跟,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走到。
(2)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廛:一般百姓一户人家所住的房子。
氓:由外地或别国迁来之民。
(3)其徒数十人,皆衣褐。
褐:用粗毛或粗麻编织而成的衣服,为当时穷苦人穿的衣服。
(4)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饔飧:饔,早饭,飧,晚饭。
这里均用作动词,意思是做饭。
(5)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
厉:危害,虐害。
(6)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
易:换。
陶:烧制陶器。
冶:冶炼铁器。
这里均用作名词,指烧制陶器和冶炼铁器的匠人。
(7)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爨:炊,烧火做饭。
(8)何许子之不惮烦?惮:害怕。
(9)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宫:室,住所。
(10)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路:疲劳,赢弱。
(11)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
登:庄稼成熟,有收成。
(12)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敷:治理。
(13)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烈:动词,放大火烧(14)禹疏九河,瀹济漯。
瀹:疏导,治理。
(15)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决、排:均指排除水道淤塞,疏通水流。
注:使……流入。
(16)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稼穑:农业上种叫“稼”,收叫“穑”。
两字连用,泛指农事。
树艺:两字同义,都是种植的意思。
育:生养,这里是得以生存、繁殖的意思。
(17)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
伦:恒常的秩序。
人伦:古代社会所规定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和家族内部的等级、主从关系。
(18)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叙:次序,等级,这里指尊卑之序。
信:诚信,诚实。
(19)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
任:担子,这里指行李。
(20)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濯:洗。
暴:晒。
皜皜:光明洁白的样子。
(21)劳之来之,匡之直之。
匡:匡正。
(22)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易:治,这里指耕种。
(23)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则:效法。
(24)南蛮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非:动词非难,责怪。
(25)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人于幽谷者。
幽谷:幽暗的山谷。
(26)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膺:击。
惩:因受打击而知戒止。
(27)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适:到……去。
(28)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齐:等,同。
情:本性。
(29)或相倍蓰,或相什伯,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蓰:五倍。
比:平列。
(3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常:恒,指固定不变的规律。
(31)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治:有条理、合正道的措施。
乱:违反客观规律的措施。
(32)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本:根本,指农业生产。
(33)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给养,指衣食等生活资料。
备:完备,充足。
(34)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略:简略,不充分。
罕:少。
(35)放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
薄:迫近。
(36)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
繁启:与“蕃长”同义连用,都是繁殖、生长的意思(37)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国:国都。
(38)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蚀:亏缺,损伤。
党:通“傥”,副词,偶然。
(39)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
平:清平。
并世:同时。
(40)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暗:昏暗,昏庸。
险:指暴虐。
(41)雩而雨,何也?雩: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这里用作动词,指举行这种祭祀。
(42)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
文:文饰,修饰。
(43)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
赫:盛大,显赫。
(44)珠玉不睹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
睹:显现出。
(45)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
白:指显赫。
(46)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隆:兴盛,这里用作使动,意为“使……兴盛”。
(47)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多: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增多。
孰与:表示反问和比较,相当于“何如”,“哪里比得上”。
骋:施展。
(48)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大:形容词用作意动,“认为……伟大”。
思:仰慕。
物:名词做状语,像物一样对等它。
(49)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错:同“措”,放置,舍弃。
情:真实情况,指本性。
(50)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胜:承受得起,经受得起。
(51)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作:起来,兴起。
构:交错搭起,架起。
(52)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化:改变,消除。
(53)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决:疏通水道。
渎:人海的河流。
决读:疏导水流,使之畅通。
(54)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期望,要求。
:通“修”,学习。
法:动词,效法。
可:相宜,适用。
(55)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论:考虑,研究。
事:情事,情况。
备:措施。
(56)田中有株,免走触株,折颈而死。
走:跑。
株:树桩。
(57)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冀:希望。
(58)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
丈夫:成年男子的通称。
(59)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养:给养,生活资料。
(60)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行:施行。
治:治理得好,政治上安定。
(61)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大父:祖父。
(62)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
服:穿的衣服。
养:给养,这里指吃的东西。
亏:减损,少。
(63)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
身:亲自。
(64)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臣虏:同义词连用,都指奴隶(65)故传天下不足多也。
多:称赞。
(66)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饟;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饥:五谷不收叫饥。
饥岁,荒年。
饷:同“晌”,供给食物。
穰:丰收。
镶岁,丰年。
(67)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易:轻视。
鄙:贪鄙。
(68)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怀:使……归附。
(69)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上:通“尚”,崇尚。
(70)子言非不辩也。
辩:言辞动听。
(71)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
举:发动。
兵:军队。
去:离开,距离。
门:指鲁国都门。
(72)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诛:惩罚。
戾:暴虐。
称:相适应。
(73)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持:保持,保住。
(74)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去:去除。
息:止,废弃。
循:依照,凭借。
2、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意义,如果没有实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加:副词,更加。
(2)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有的人。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范围副词,只,仅仅。
是:指示代词,这。
(4)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以:介词,按照。
胜:副词,尽。
(5)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连词,用如“则”,那么就。
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相当于“于此”,“至焉”即“来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