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题库1

古代汉语题库1

陕西师范大学中文专业古代汉语试题(3)一、解释下列术语:四体二用、衍文、脱文、粘、对、三平调、孤平二、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

虎效目象末四粪甘秉徒即本鸟通见上耳悲涉旌户旦牟视鬲采河廿禾寸明涉疆瓜旗刀刃捧亦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三、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穆公访.诸蹇叔。

3、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4、堂上不粪.,则郊草不芸。

5、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

6、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7、蔡溃.,遂伐楚。

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9、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10、时穷节.起见。

11、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

1、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2、大学始教,皮弁祭菜.。

3、突,犬从穴中暂.出也。

4、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5、梁王由是怨.盎,曾使人刺盎。

6、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

7、江.水又东,迳巫峡。

8、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9、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10、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五、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

1、此天以寡人慁(hùn,扰乱、打扰)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

2、范增数目项王,以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3、同志者,当不远千里而至。

4、豕人立而啼。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6、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7、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8、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9、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10、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11、齐威王欲将孙膑。

六、标出下首律诗的平仄,并指出拗救。

汉江临眺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加“·”者为入声字)七、阅读下段古文并回答问题。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

公作色.太息,播弓矢。

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过不善。

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

”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

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

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

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

君其犹有谄人之言乎?”公曰:“善。

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

”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弦章归,鱼乘塞涂.。

抚其御.之手,曰:“曩者..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

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

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

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

”固.辞鱼不受。

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

”——《說苑·君道》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

2、标出文中的判断句。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八、标点并翻译下段古文。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参考答案:一、解释下列术语:1、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2、衍文:校勘术语,也叫“衍字、衍”,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3、脱文: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4、粘:近题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和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

5、对:近题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是指同一聯中對句和出句的平仄應當相對(尤其是雙數字及句尾)。

6、三平调:丁種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則為第五字)必須是仄聲,如果用了平聲,句式就成了“仄仄平平平”,末尾連續出現三個平聲,這叫做“三平調”,是近體詩絕對不允許的。

7、孤平:乙種句“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為平聲,如果用了仄聲,句式就變成了“仄平仄仄平”,除去韻腳字是平聲以外只有一個字是平聲這叫做“犯孤平”。

二、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本题每字0.5分。

象形:虎目象鸟耳户鬲禾瓜刀指事:末四甘本上牟廿寸刃亦会意:舂粪秉即见涉旦采明涉形声:疆旗捧效徒通悲旌视河三、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本题每小题2分,其中指出加点词的意义1分,指出属于本义或引申义1分。

1、缘:沿着,引申义;2、访:询问,本义;3、过:超过。

引申义;4、粪:打扫、扫除,本义;5、发:发射、射箭,本义;6、防:堵塞,防备,引申义;7、溃:溃败,引申义;8、任:任务,责任,引申义;9、间:秘密地,偷偷地,引申义;10、节:节操,引申义;11、发:发射,射箭,本义。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

本题每小题2分,其中指出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各0.5分,指出古今义的差异1分。

1、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今义专指臭味,词义范围缩小;2、菜:古义专指蔬菜、今义指包含蔬菜以及肉蛋等副食,词义范围扩大;3、暂:古义为突然或一下子、今义为短暂或暂时,词义范围转移;4、侵:古义为不宣而战、今义指侵略,词义感情色彩由中性变贬义;5、怨:古义指痛恨、今义指埋怨,词义程度由重变轻;6、恨:古义指遗憾、今义指痛恨,词义程度由轻变重;7、江:古义专指长江、今义泛指河流,词义范围扩大;8、响:古义专指回声、今义泛指声音,词义范围缩小;9、睡:古义指打盹、今义指睡觉,词义范围扩大;10、汤:古义指热水、今义指汤类的食品,词义范围转移。

五、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

本题每小题2分,其中指出活用的词1分,说明用法1分。

1、存:动词使动用法,使……存在;2、目:名词用作动词,用已经示意;3、远: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遥远;4、人:名词作状语,象人一样;5、王: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君王;6、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削弱;7、肘:名词用为动词,用肘撞;8、智: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聪明;9、兄:名词作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10、绿:形容词意动用法,使……变绿;11、将:名词使动用法,使……作将军。

六、标出下首律诗的平仄,并指出拗救。

本题共10分,其中标出平仄8分,指出拗救各1分;评分时每句1分,每错一处扣0.5分,扣完本句1分为止。

(符号说明:-代表平、︱代表仄)汉江临眺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

(第七句“风”字拗,“好”字救)七、阅读下段古文并回答问题。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

没:同“殁”,去世。

质:靶子。

不肖:不象样,不贤明。

涂:同“途”,路途,道路。

御:御者,驾车人。

曩者:先前,从前。

辞:谢绝,推辞。

干:求取。

反:背离,违背。

固:坚决。

2、本文中的判断句:①此诸臣之不肖也。

②章为君,我为臣。

③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

④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

3、翻译:①晏子去世十七年后,景公请诸大夫喝酒,景公射箭出了靶子,堂上大夫叫好的声音,象出自一人之口。

②臣听说过,国君喜好什么,那么臣子就会服从他;国君嗜好什么,那么臣子就会给国君进献什么。

③先前晏子谢绝赏赐用来匡正国君,所以国君的过失不能掩饰。

八、标点并翻译下段古文。

本题分值中标点占1/3,翻译占2/3。

评分时,每错三处标点扣1分,扣完标点分为止;翻译每句1分,译文准确无误得满分,基本准确但有表达错误得0.5分,译文错误不得分。

标点: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

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翻译:郑国人在乡校里游玩,来议论执政的好坏。

然明对子产说:“毁掉乡校,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人们早晚工作后在这里游玩,来议论执政的好坏。

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施行它;他们所厌恶的,我们就改正它。

这是我们的老师。

怎么能够毁坏它呢?我听说过做忠善之事来减少怨恨,没有听说过作威来防备怨恨的。

难道不能很快地制止?但就象防备河流一样,大的决口发生,伤害的人一定很多,我们是不能够挽救他们的。

不如开个小口子让它得以疏导,不如我们听到以后把它作为两咬呀。

”然明说:“蔑我从今后知道您确实可以侍奉的,小人实在不才,如果真的能够如此,其实是郑国仰赖您,岂止是二三臣子呢?”仲尼听说了这番话,说:“从这件事来看,人们说子产不仁义,我是不相信的。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