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朱雪梅
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设计思路】
关于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中曾经学习过,但仅限于了解不同地区人口数量多少、人口增长快慢等事实性知识,对人口增长原理几乎没有涉及。
本课的内容要求将初中阶段感受型为主的学习上升到理性层面,其认知过程应该利用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因此利用统计图表组织学习成为本课的特色,统计图表也就成为学习的工具。
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法、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探究性活动中掌握学习目标。
【知识构建】
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其具体要求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几种主要的增长模式。
二是需要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每种模式的特点。
三是需要知道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
图1
从教材的知识内容看,各个版本教材对本“标准”的阐释既基于其基本要求,
又各有不同的理解与拓展,因此不同版本教材在文字表述、案例选用、图表设计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应该以求同存异的心理品质,淡化差异,并根据“标准”的本质特征进行知识建构,其框架结构结构如图1所示。
本课有关人口问题的内容,不是课标的内容要求,在初中地理中曾作为重要知识点学习,在此应作为拓展性知识加以复习。
【教学目标】
1.利用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与人口增长模式图,讨论、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并列表加以比较。
2.利用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统计图表,说出世界不同地区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了解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3.利用文献资料或统计局网站资料,调查本地区不同年份人口统计数据,绘制人口统计图,分析本地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并举例加以说明。
5.结合已有知识与实例,说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依据课程标准,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不同的人口增长特点及相应的分布地区”,而不是“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
因为关于人口增长模式的划分类型是一个在学术界尚存在着争议的问题,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都是由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三者的关系进行表证的,所以应该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特点”作为教学重点。
本课重点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一是从时间发展历程看,不同地区或国家人口增长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将呈现不同的特点,即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二是从空间分布看,不同地区因社会生产力水平存在着差异,即使在相同时期,人口增长特点也具有较大的区别,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就有较大差异。
2.教学难点
本课的知识内容并非理解难点,而应该是“如何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即将分析方法作为教学难点。
因为,关于特点的分析对学生思维的综合性要求较高,需要通过对统计图表中的多项数据进行提取,并加以比较、判断,再转化为对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三者的关系进行定性描述,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
【课前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调查家乡的人口统计数据,并将学生提交的统计资料制作
成比较表(表1以扬州市为例)。
表1 扬州市人口增长统计数据
教师搜集“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世界各大洲人口增长状况柱状图”等统计图,设计一个“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分布地区比较表”。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
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
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
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2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表2 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
【课堂活动设计】
探究活动1:阅读“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分析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图2 世界人口增长示意
探究活动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讨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地区分布。
图4 2000年世界各大洲人口增长统计
图3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
[内容解析]图3表示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作为一种模式示意图,它既可以用来描述或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随时间变化内的人口增长特点,也可以用作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人口增长状况,从而说明这些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此图尽管只显示了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曲线,但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即为自然增长率,在读图时还需计算出每种类型的自然增长率数据,才能完整地说明人口增长特点。
图4是一幅柱状统计图,它直观地表示了当前世界各大洲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的数值大小,从而说明了当前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性。
在读图时,首先读取显性信息,让学生直接读出各大洲的统计数值;然后要注意引导学生挖掘其中隐性的信息,让学生分析形成各大洲人口增长特征存在差异的原因,可以提示学生从经济、教育、医疗发展水平,以及国家人口政策、宗教信仰等方面加以分析。
探究活动3:在人口增长模式图中“安家”。
判断表4中陈述的事件或现象应该在人口增长模型中的哪个阶段更经常出现,将其数字序号填写在如图3所示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中的相应位置。
表4 来自人们生活中的事件与现象
探究活动4:根据调查的本地人口统计数据,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并据图
【典型例题】
1.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图5)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图6),回答①~②题。
图5
图6
图7
①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
A .总量呈下降态势
B .总量仍呈增长态势
C .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D .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②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
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 A .1990年以前 B .1990-2000年之间 C .2000-2004年之间 D .2004年以后
解题指导:完成该组选择题需要知道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点。
解题的关键是要从两幅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据图5可知该省的人口出生率在90年代前期有较大幅度下降,人口死亡率变化不大,从而推知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趋势,这是解答第①题的依据。
解答第②题,只要理解老龄化社会的含义,根据图6中不同年份“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即可作出正确判断。
2.读“人口出生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关系示意图”(图7),回答③~⑤题。
③图中A 国最有可能是( )
A .中国
B .坦桑尼亚
C .德国
D .加拿大 ④图中人口出生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为 。
解题指导:该组综合题全面考查了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原理,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与总结归纳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读出图片所揭示的人口出生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大致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的国家,人口出生率高,反之亦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人口出生率较低。
由此,进一步判断,图中A 、B 两国属于发展中国家,C 国属于发达国家。
【拓展知识】
中国人口增长的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人口加速增长阶段,人口出生率居高不下,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非常迅速。
第二阶段:1957~1961年,人口负增长阶段,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死亡率急剧上升,人口出现负增长。
原因:1958~1961年,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国民经济出现大萧条,人们生活困苦,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
第三阶段:1961~1970年,人口高速增长阶段,人口出生率急剧上升,死亡率稳步下降,人口高速度增长。
第四阶段:1970~1980年,人口减速增长阶段,人口出生率继续下降,死亡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人口增长速度减慢,自然增长率最低。
第五阶段:1980~1991年,人口波动增长阶段,死亡率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出生率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因此人口呈波动增长。
第六阶段:1992年至今,人口低速增长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稳定在较低水平,人口呈缓慢增长趋势。
从我国人口转变的六个阶段可以看出:(1)除1958~1961年因情况特殊外,尤其是1961年之后的四个阶段,出生率的波动是导致人口变化的直接因素;(2)出生率的变化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尤其是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率居高不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则迅速下降,80年代以后两次小的增长高峰是60年代人口高出生带来滞后影响。
【教学反思】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