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与城市知识点【学习目标】知识点:(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分布地区(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学科思想和方法: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能力要求:掌握人口与城市中的基本地理概念,能够迅速、全面、准确地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第一单元知识结构1.1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12、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理解)5、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记忆)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文化观念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1.2人口迁移1、2 3、不同时期国际人口迁移(理解记忆)(记忆)二战后,由迁入地变为迁出地的地区: 拉丁美洲、亚洲 由迁出地变为迁入地的地区: 欧洲二战前后一直为迁入地的地区: 大洋洲、北美洲 5、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6、人口迁移的影响(理解记忆)1.3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的地区具体说:按照气候应布局在气温适宜,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区;按照地形应布局在海拔较低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按照距海远近应布局在临海的边缘地区。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温适宜,降水适中,海拔较低的中低纬度地带和临海的边缘地区。
(记忆)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记忆)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源和土壤、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政治文化因素:政治、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
3、我国人口分布特点:(记忆)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此外,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也是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4、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又称环境人口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一定地区所能抚养的最多人口数,也称为最大的抚养能力或最大负荷能,是一个警戒值。
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世界环境人口容量为100亿。
人口合理容量又称人口适度容量,主要讨论的是一个地区最佳的人口规模,即一个地区人口保持多少才最适宜。
5、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那些?哪些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记忆)资源的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此外,环境人口容量还与技术水平、资源基础和环境变化趋势等有关。
6、如何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理解)环境人口容量总是相对于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消费水平而言的,相同的环境相对于不同的生活水平所供养的人口数量是不同的。
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
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由于技术水平、资源基础相对稳定,生活消费水平变化不大,环境人口容量又是相对确定的。
7、我国谋求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理解记忆)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我们必须谋求合理的人口容量,坚定不移地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二单元知识结构2.1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知识点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1、城市的起源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的出现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农业生产的发展,出现剩余农产品,这是城市产生的基本前提。
②社会分工,特别是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及商业的出现,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2、城市的发展3、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些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共同特点? 尼罗河谷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中美洲这些地区气候温暖、光热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耕业得到极大发展,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
知识点二 城市化及其特点1、城市化的概念:一般指 农业人口 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 农村地区 转化为 城市地区 , 农业活动 转化为 非农业活动 的过程。
2、城市化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
4、城市化的形成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包括物质形态上的变化,还包括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5、城市化的特点(1)(2)大城市数量迅速 迅速增加 , 大城市带 出现。
(3)知识点三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的优点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实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以及保护耕地的基本措施和有效途径。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导致大量土地被占用, 耕地 面积减少。
(2)造成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水资源短缺。
(3)有些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出现地面 下沉 ,或 海水 入侵而导致地下水质恶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4)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第二节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知识点一 城市的区位远择1、城市区位的概念:是指城市所占据的场所。
2、城市的区位因素:城市区位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1)自然因素①河流:为城市提供水源;水运功能;另外军事防卫功能对古代城市的选址也有很大影响。
②气候:城市大多分布在气温适宜、降水适度的地区。
③地形、地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④矿产资源:资源丰富地区,工矿业发展迅速,人口集聚进一步加强,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矿城市。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城市交通区位、经济基础、生产方式以及政治和文化历史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 军事 、 宗教 等因素的影响减弱, 科技 、 旅游 等影响增大,而 经济 、 政治 、 交通 等因素始终影响巨大。
知识点二 城市体系1、城市的作用: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对区域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它既是区域的 服务 中心、 管理 中心,又是区域经济的 增长 中心。
2、城市活动: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主要是为 城市自身 服务(如居住、幼儿园、小学等);另一部分主要是为 城市以外的地区 服务(如大学、大型工业基地、国家级研究所等),这是城市的基本活动,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3、城市体系形成的基础:城市与其腹地和其他城市发生的各种联系。
4、城市体系的概念: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5、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1)中心地:指为周围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场所。
(2)中心地布局原则: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
知识点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现已形成了包括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等各具特色、多层次的城市体系。
1、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
作为区域经济中心,上海具有次一级中心和一般城市所不具备的高级职能。
2、南京和杭州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综合实力等方面,居第二层次,是该地区的副中心城市。
3、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等城市属第三层次,其制造业功能比较突出,而且受上海影响较大。
4、镇江、扬州、南通等则属更次一级城市,其辐射范围主要局限于市域内大多数城镇和乡村。
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知识点一城市功能区1、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城市的各项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土地,各项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竞争,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
2、主要城市功能区(1)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
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就是住宅用地。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3)商业区: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等组成,大多呈团块状或条状,且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而大城市往往有多个商业区。
3、中心商务区(CBD)的特点(1)经济活动最为繁忙(2)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3)建筑物高大密集(4)内部分区明显:在水平方向上,中央处以零售活动为主;在垂直方向上,低层多为零售店,高层多为办公场所。
4、城市功能区组成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为各类城市所共有。
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界限,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知识点二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1、历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
(1)城市原有的土地利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现状。
(2)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非一成不变。
2、经济因素(最重要):对城市功能区分化影响显著。
(1)由于地理位置、交通通达程度等条件不同,造成土地价格或地租水平的不同。
(明确影响地租的两个因素)(2)商业、工业、住宅对用地的竞争能力不同,主要表现为支付土地租金的能力,即付租能力差异。
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地区中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而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则往往形成工业区。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职业、收入水平、民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影响人们对住宅区的选择。
4、政策对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知识点三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和城市地域形态(注意两者区分)1、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在历史、经济、社会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上,形成各种不同的空间结构模式。
主要有以下几种: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田园城市2知识点四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影响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
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等往往反映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居民区和工业区之间应该布置一定的卫生防护带。
2.排放污水的工厂应该布置在河流的下游远郊地带。
3.排放废气的工厂应该布置在与盛行风风向垂直的郊外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处。
单元活动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