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学的概述教育学教育学,即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通过对教育学的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方法。
那种认为不学教育学也能教书和做好教育工作的想法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不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学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学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这一时期,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散于他们的哲学著作中。
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可以说他们只是教育学的萌芽和雏形。
国内: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韩愈的《师说》《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西方:柏拉图《理想国》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
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进步,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为了阐明他们的教育主张,在总结人类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写出了一系列的教育著作,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①英国——培根——《论科学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②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③德国——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被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④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这是现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他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⑤法国——卢梭出版《爱弥儿》开拓了研究个体生长与教育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
至此教育问题有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有了专门的教育学概念,有了教育学专门的研究方法,专门的教育学著作,专门的教育学研究机构。
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关系的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依曼和拉伊,代表著作有梅依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的基本观点:①认为思辨方法建立起来的旧教育学(赫尔巴特为代表)缺乏科学性。
②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③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及其智力发展水平。
④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就某一问题构成假设根据假设制定的实验计划。
进行实验。
把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
评价①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近百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极大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②实验教育学的方法也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像教育目的,这样涉及价值判断和选择的问题,就不能够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解决。
③当实验教育者把科学的定量方法会夸大为科学研究的唯一有效方法时,他就走上了教育学研究中唯科学主义的迷途受到了来自文化教育学的批判。
第二章教育的概念教育质的规定性(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①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有意识地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②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
⑵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有些动物养护幼儿与人类类似,但那只是一种动物的本能。
人类以外的动物界,没有人类特有的高度发展的语言与思维,既不会有意识地制造工具,认识改造自然。
也没有语言来传授个体生活经验,因而不可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⑶教育是一种有且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
①教育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家庭的或是学校的、社会的,都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作为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②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的发展问题。
任何教育,只有通过培养人才能服务于社会。
如果否定了教育的育人价值,也就否定了教育的社会价值; 离开了对人的培养,教育对社会便无所作为。
教育三要素(1)教育者①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父母是子女最初和经常的教育者,但自学校教育产生之后,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
②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只有教育者自觉地,有意识地,想方设法地以自身活动来引起并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朝着一定的方向和水平去发展,才能保障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
(2)受教育者①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的学习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②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受教育者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受教育者个性素质的发展均依赖于受教育者的自我构建和自我努力。
(3)教育中介系统①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②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教育者的影响物,也是受教育者学习的对象。
他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挑选和加工的,最有教育价值,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人类科学文化成果的结晶。
③教育活动方式涉及教育基本要素的组合和教育工具手段的应用。
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活动方式就是教育活动本身。
关系三个基本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①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展开,受教育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
②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
③没有中介系统教育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都无法实现。
因此,这三个要素,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他是三个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活动实践系统。
是上述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古代教育(1)原始的教育,主要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2)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现代教育(1)学校教育逐渐普及①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普及了初等教育,在二战后完成了中等教育的普及并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发展中国家由教育的极端落后向普及教育迈进,并取得了巨大成绩。
显然学校教育的普及是人类教育史上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它将古代少数人垄断的学校教育转变为现代人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学校教育,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又满足了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解放。
(2)教育的公益性日益突出①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教育阶级性比较明显,主要为新兴资产阶级服务。
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随着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对教育权的争取,教育的阶级性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在此情形下教育逐渐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也成为社会的公共话题,政治家们优先考虑的社会问题。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在现代社会,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这就决定了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①在教育目的上,既要培养统治和管理人才又要培养大量劳动者②在教学内容上增加科学技术教育的分量。
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逐步结合,促使现代教育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成为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社会生产率和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作用。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现代教育兴起之后,特别是在公共教育制度形成之后,随着学校大量增加需要确定一定的规范作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尺度。
于是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措施应运而生,促使现代教育向制度化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充满了斗争与曲折,受教育权... 人....教育总是致力于培养人的主体性,提高人的自觉性,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前进。
广义的教育①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
②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活动,无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还是零散的,都是教育。
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社会上接触到的各种有目的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①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
②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
主要指学校教育,即由专职人员与专门机构承担,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身心素质的活动。
③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
学校教育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
①学校教育,即由专职人员与专门机构承担,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身心素质的活动。
②其概念与社会教育相对。
专指受教育者在学校中接受的各种教育一般来说,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是对人发展起主导作用。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的含义人的发展一般有两种释义,一种是把它与物种的发展史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进化的过程,另一种是把它与个体的发展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广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儿童的成人过程。
人的发展可分为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发展三个方面。
人的发展具有未完成性和能动性。
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特点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我们这样里基于哲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研究,突出强调人发展的未完成性和能动性两个特点。
(1)未完成性①人是未完成的动物,人的未完成性与人的非特定化密切相关。
②对儿童来说,不仅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且处于未成熟状态。
未成熟状态就是有生长的可能性。
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指现在没有能力,以后才会有,而是表示我们现在就有一种确实存在的势力--发展的能力。
③儿童发展的未成熟性,未完成性,蕴含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藏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可能性。
这充分说明人的需教育性和人的可教育性(2)能动性既然人是未完成的不完善的,那么人是如何完成和完善自己的呢?简单的说是能动的自主的完成和完善的。
人在发展过程中会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
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动,自主,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能动性,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的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
这也是人的教育与改造自然及动物训练等活动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他为教育提供了合理的人性假设,为教育活动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也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