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1.西方国家中“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2.中国历史上“教育学”概念的出现与发展(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标志:研究对象方面、使用的概念和范畴方面、研究方法方面、研究结果方面、组织结构方面3.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20世纪是教育学活跃和发展的世纪,教育学的发展日益走向多元化,出现了众多的教育学流派,主要:①实验教育学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②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德国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③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杜威、克伯屈等④制度教育学法国乌里、A·瓦斯凯等⑤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加里宁、凯洛夫、杨贤江等⑥批判教育学美国鲍尔斯、阿普尔、布迪尔等(三)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1.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2.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3.教育学领域范式的多样化;4.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5.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6.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定义的类型(二)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指专门组织的教育(教育学中研究的教育)。
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一)教育的结构1.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教育内容和手段)2.教育系统的结构:微观上表现为一种活动,宏观上表现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
(二)教育的功能 1.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功能;2.正向与负向功能;3.显性与隐性功能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一)教育的本质问题(二)教育本质的论争★ 1.教育是上层建筑;2.教育是生产力;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双重属性;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6.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四、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一)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偌与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二)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孟禄。
(三)劳动起源说:前苏联的教育史学家、教育学家以及我国的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主要观点是: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第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和积淀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第五,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五、教育的发展(一)古代教育的特征一,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在西方还具有鲜明的宗教性;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三,教育是面向少数有特权阶层子弟的,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四,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军事知识、宗教教义和道德知识;五,教育的主要方法是严酷的纪律和强迫下的反省,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六,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七,教育实践以教育经验为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不独立、不系统、不科学;八,教育与生活相脱离,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
(二)近代教育的特征①扩大了教育对象,教育逐渐普及;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联系逐渐紧密;③教育内容日益丰富,产生了班级授课制;④教育仍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三)现代社会的教育第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和理论从理想走向现实,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的首要的基本特征;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意义日益扩大,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和加强;第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分离走向统一;第四,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公正和教育机会均等成为教育决策和教育行为的基本准则;第五,教育的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教育的时空空前地拓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制度的弹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第六,教育的地位不断提升,教育功能不断增强,教育事业成为兴国之本;第七,教育不断变革,现代教育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都是需要不断变革的;第八,教育的理论自觉性不断提高,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日益被克服;第九,教育科学事业不断发展,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知识和理论的基础;第十,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为教育改革和法子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第十一,教育的终身化,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①教育独立论蔡元培;②教育万能论法国爱尔维修;③人力资本理论美国舒尔茨;④筛选假设理论迈克尔·史潘斯;⑤劳动力市场理论卡诺依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生产力是影响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它与生产关系一起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②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学校的结构;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变革;④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三)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四)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学校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五)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三、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教育的经济功能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把可能的劳动力变为现实的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②教育科技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把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③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①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②现代教育为社会政治制造舆论;③教育还有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功能。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①保存—传递②传播—交流③选择—提升④创造—更新(四)教育的科技功能①再生产新的科学技术;②生产新的科学技术(五)教育的人口功能①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②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因素之一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一)现代化与教育变革★教育现代化的内容:①教育观念的现代化;②教育目标的现代化;③教育结构的现代化;④教育内容现代化;⑤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⑥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方法的现代化(二)全球化与教育变革(三)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 1.知识经济对劳动者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1、道德与业务素质2、信息能力3、外语能力、4、创新)2.知识经济对教育体制提出了新要求(1、彻底改变教育模式,从应试到素质2、办好普通教育的同时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四)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 1.信息化将革新教育观念 2.信息化将冲击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手段,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 3.信息化将加速教育的个性化、社会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五)多元文化与教育主要体现在:1.多元文化促成了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有助于确立平等、接纳和宽容的态度与价值观;2.多元文化促进了教育民主的发展,使人们关注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3.多元文化促进了教育模式的多元化,表现为教育目标的多元、课程内容的多元、教育方法的多元以及办学形式的多样化;4.多元文化推进了教育的不断变革。
教育创新主要包括:第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
第二、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性。
第三、教育运行机制的创新性。
第四、教育评价体系的创新性。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一)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不平衡性。
(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一)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1、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2、内法论与外铄论3、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论(二)遗传因素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三)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自然与社会环境)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一)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个性化一般指个体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性。
社会化一般指个体在出生后的发展中,习得社会化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并借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过程。
(二)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其有效发挥的条件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①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教育按照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作出社会性规范;③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④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⑤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⑥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⑦学校对环境影响调节加以选择,充分地发挥良好环境的积极作用,排除克服消极影响。
2.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①学校教育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不能高于社会之上去发挥它的能动作用;②学校教育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年龄阶段去做任意地决定人的发展;③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第五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一、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1.教育目的的定义: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待。
狭义: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二)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1.个人本位论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等,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
2.社会本位论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3.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杜威把教育目的区分为教育过程本身的目的和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4.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生活说准备:斯宾塞适应:杜威(我的教育信条)5.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必须具备相应的社会条件: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共产主义条件下将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三)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①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要;②教育目的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③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四)我国的教育目的1.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这是建国后对教育目的的第一次明确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