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程
《散打》课程计划
一、课程简介
散打是武术动作在实战中的灵活运用,是两人依照一定的规则,以一定的武术技击动作为运动素材,进行徒手对搏的一项对抗性体育竞赛项目。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散打基本理论、散打基本步法、拳法、腿法和摔法、防守技术、实战技术及竞赛规则简介等。
通过散打的练习,可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柔韧、灵活、耐力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坚韧、顽强、自信、果断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同时具有丰富文化生活的目的,力求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健康观和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素质,健体防身,增进交流,加强友谊,培养良好的社会心态,并掌握切实可行的终生体育锻炼技术和技能,达到“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通过一般和专项身体素质的练习,发展学生各项基本技能,提高身体基本素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课程目标2:通过对散打基础动作的练习、使学生对散打运动项目有初步认知,并且能基本掌握常用技术,且能参与基本的实战训练。
课程目标3:通过组织散打课内小组配合练习,对基本拳法和步法进行组合练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组织与成员的关系,学习的同时并提升自身的交际能力。
课程目标4:通过一年的周期学习激发学生对散打运动的兴趣爱好,在实战中测试中培养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因材施教的同时把握心理状态的顺利过渡。
表2-1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课程培养权重关系表
三、课程教学资源
1.线下教学资源:
《散打教学与训练》主编:周争蔚人民体育出版社《大学体育教程》主编:江志鸿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运动训练学》主编:田麦久人民体育出版社《学校体育学》主编:潘绍伟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基本内容:
2.线上教学资源:
《公共体育基础课》主讲:曹桂祥
《运动训练学》主讲:陈亮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主讲:尹军
四、课堂目标要求
表4-1课程学时分配与课堂目标
五、课堂形式
1.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模式: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即由教师进行首次动作内容和重点教学,由学生进行初次学习,侧重于学生的双向反馈,组间反馈形成教学结果的讨论和交流,形成新的教学认知,其次则是学生反馈给教师的意见,从而对课程的总体水平形成意见进而改进和提升。
(2)人格发展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我挑战,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在良好教学的课堂基础上,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较高的教学质量。
(3)领会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同时注意修正学生的自我规范,注重散打运动中的技巧性和发力方式,尤其是攻守意识和力量控制及速度的节奏感把控,注重对质的培养,要求学生理解式学习,在实践中发挥课程运动的最佳效用。
2.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式:
(1)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翻转课堂教学方式为辅,教师的课堂内容为主要,但该课程对师生互动以及组间互动较高,考核综合素质评定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自我修正。
(50%)
(2)散打运动实践性相对较强,但更要求学生自主地领悟式学习,一方面
注重个人的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考验学生组间团体的对抗与合作,培养学生的竞争和合作意识,双重发展。
(30%)
(3)要求课内外相辅相成,一方面要求学生达到专业课的平均素养,另一方面对学生总体的体能,协调性和控制等也提出了要求,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尤其在运动中的心理素质培养尤为重要,要求学有所得。
(20%)
3.本课程采用的课堂评价和手段:
(1)成绩构成:平时成绩20分:根据学生上课的实际出发(迟到、早退、旷课相应扣分)
学习态度、完成教学情况等给分。
专项技术60分:(课内达标成绩技术评定40%,课外成绩技术评定20%)
体质测试20分:根据运动成绩分别给予20分、15分、10分、5分,不参加者不计分。
(2)考试内容:第一学期:
1、步法及直摆拳法的灵活运用。
2、攻守结合,闪避和拍击的意识测试。
第二学期:
1、实战训练中的摔法展示与呈现。
2、腿法考核。
4.本课程课堂目标达成度标准:
第一学期:
(1)专项技术达成度标准(40分)
考评方法:两人小组合作,一人执靶,一人考试。
规定时间内打出自定义拳法,要求拳法和步法相结合。
考核要求:动作的准确和连贯性。
达标成绩评定标准:
(2)课外成绩达成度标准:(20分)
考核方法:两人一组,实战练习,规定动作内按完成度评分。
考评要求:3分钟内,实战练习根据完成的闪避次数和击中次数评分。
第二学期:
(1)专项技术达成度标准:(
40分) 考核方法:训练中的摔法呈现。
考评要求:两人一组,规定时间内自由完成摔法,根据摔法完成度及点数来判定分数。
(2)课外成绩达成度标准:(20分)
考核方法:腿法考核,两人一组,规定次数内完成指定鞭腿动作。
5.本课程课堂拟持续改进的措施:
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持续性提出改进建议。
(1)同一考核项目总分100分,即ΣB i1j=ΣB i2j=ΣB i3j=ΣB i4j=100。
(2) B ikj、C ikj下标依次为:i =课程目标、k =考核项目、j =考核分项。
表6-2课程考核与课程目标的关系表
注意:同一目标的达成度之和为1.
七、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及持续改进
本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计算公式为:平时表现×20%+体能测试×20%+课外活动×20%+期末考试×40%=目标达成度
7-1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计算结果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根据散打运动项目特征以及学生水平能力的现状拟定出较为合理的权重分配,适用与普通高校学生。
课程教学目标持续改进措施:随着散打运动项目的普及,学生对散打的认识理解和技术水平逐年提高,可能涉及到权重的再分配和目标要求的变化。
因此通过对学生运动能力的监控可以更加客观的做出及时调整。
审核人: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