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历史著名海外华侨(精选五篇)

广东历史著名海外华侨(精选五篇)

广东历史著名海外华侨(精选五篇)第一篇:广东历史著名海外华侨海外华侨早年出洋的广东人,秉承了刻苦耐劳、精明强干的传统,在侨居地艰苦创业、落地生根。

经过多年打拼,不断发展壮大,并为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早期海外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很多人为了实现出国梦都付出了血和汗。

这些猪仔钱(出293)就是最好的证明。

“猪仔钱”属私铸币,材质以玻璃、陶瓷为主,币面和币底均有不同图案(如圆形、六角形,蝴蝶形或者鱼形等)、记号(如钱字等)。

最初是赌馆中的筹码,后来使用范围慢慢扩大,作为种植园主、矿场主支付给契约华工工薪的代用币,在雇主的种植园或矿山企业中流通,以此加强对华工的控制和束缚。

(PS:契约劳工,主要是指那些来自农村的贫民,他们身上不名一文,被人利诱拐骗南来,因为他们像猪只一样被贩卖出洋,所以契约劳工被视为猪仔,任人宰割。

猪仔抵达南洋后,便得为雇主服劳役,为期一年至三年不等,他们会被送往园丘,种植甘蜜、胡椒等农作物,也有被派去采掘锡矿,服役期间,雇主提供他们住所与伙食,按月发给他们若干零用钱,这零用钱非一般殖民地政府之钱币,而是限于在园丘内使用之园丘代用币。

俗称“猪仔钱”。

发行园丘代用币,是得到当时殖民地政府或地方苏丹(土皇)许可,领有许可证方能发行,在园丘区内流通使用。

发行之代用币主要是方便支付垦殖区内猪仔的工资,使猪仔得向由园主开办之商店购买米粮与日用品,同时可提防猪仔逃跑。

)明信片——修建美国铁路的华人(近1.1679):19世纪60年代,华工参与了横贯美国东西的中央太平洋铁路铺设,1869 年铁路完工时,中国劳工占90%,约9000人。

利兰·斯坦福称“如果没有中国工人,要在国会法案所要求的期限内完成这个伟大的国家工程的西段是不可能的。

占全国华侨人数70%的海外粤人在融入侨居地的过程中,不仅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也大量吸收西方文化精髓,并将西方的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生活方式等传入故乡,使南粤民风率先开放。

他们心系故土,将海外积蓄汇回家乡,赡养家眷、投资兴业,捐资慈善公益、支持革命、支援抗战,对广东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陈慈黉(1843-1921),又名陈步銮,出生于饶平县。

早年随父经营南洋至中国沿海各地的航运,后在曼谷创设陈黉利行,经营进出口贸易,又在香港、新加坡、汕头等地创办企业。

相传陈家大院屋多,居者少,为使空气流通,专门雇用一个仆人专事开关门窗。

每天早晨起床,把里里外外所有门窗打开,继之再关闭,一天的时间便接近黄昏了。

其偌大程度,可见一斑。

堪称史诗式的家族工程。

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曾出资修桥筑路,并于1909年在家乡创办成德学堂,是潮汕地区最早的侨校。

叶亚来(1837-1885),惠阳人。

叶氏靠他的勤奋,善结人缘,当上吉隆坡的华人领袖“甲必丹”。

在因争夺锡矿利益引起的雪兰莪内战中,转败为胜,保住了吉隆坡,成为创建吉隆坡的功臣。

让他名垂青史的,是在争夺锡矿的雪兰莪内战,他顶着战争的重压,在盟友背叛的不利情况下收复吉隆坡,重视教育并制定了各种政策,让原本不和的本地人和华人一起努力,最终重建了吉隆坡,成为了当地的英雄。

马来西亚本地也将他和叶亚石、刘壬光一起列为“马来西亚客家三大领袖。

”叶亚来尊师重教,重义轻利,吃苦耐劳的美德,征服了整个马来西亚,也成为了马来西亚华侨圈中的英雄和传奇。

虽然广东远离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心,但因为很多外来的移民带来的如尊师重教,重义轻利的传统优秀文化,广东历史上文化名人众多,除了有被誉为岭南第一家的陈献章及其弟子湛若水,还有岭南三大家和两大儒,而其中,三大家中广东新语的作者屈大均的爱国情操世人皆知。

第二篇:广东华侨中学广东华侨中学广东华侨中学是一所直属于广州市教育局的“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

前身是四邑华侨中学,于1946年由台山、新会、开平、恩平等地的爱国华侨集资创立,1950年政府接管,更名为“广东华侨中学”。

学校历史悠久,在海内外有较大的影响。

现因教学需要特向全国招聘应届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

一、拟招聘的岗位、专业教师岗位:数学2人、英语1人、语文1人、地理1人二、应聘人员须具备的资格条件1、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没有违法犯罪记录。

2、应为国家211工程重点院校毕业的应届优秀本科生或研究生。

3、取得大学英语四级及以上,普通话二乙及以上(应聘语文教师须二甲及以上,应聘英语教师须专业八级以上)资格。

4、应聘人员需在毕业一年内取得教师资格证,否则不予聘用。

5、已婚人员需符合穗府[2003]72号文规定的人口准入条件。

三、联系方式电话:************、************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起义路158号(地铁公园前站,J出口前行200米)网址:邮箱:**************第三篇:《海外华侨华人》课程论文各阶段各地区华人移民19世纪50年代、近20年以来;四邑地区、温州地区、福州地区中国人最早移民加拿大是在19世纪50年代。

那时,不列颠哥伦比亚的弗雷塞地区发现金矿,立即吸引了世界各地渴望发财致富的的人们前来淘金,希望能从此改变自己贫穷的经济状况。

中国人也不例外,已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淘金的中国人自不必说,远在中国本土的人民也跃跃欲试,纷纷前往,华侨在加拿大的生活就此开始。

中国人移民加拿大的历史,是近代史上中国人向世界各地移民历史的组成部分,它是在当时世界移民大潮的波涛中出现的。

在通常情况下,国际间移民现象的出现,都是由移民者所在的家乡国的“推力”和他们所向往的接受国的“拉力”这两种因素的混合而决定的。

这两种力推动了人类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的移民热潮①。

中国人移民加拿大的模式也是如此。

不过,除了上述的“推力”和“拉力”这两种主要作用力之外,汽船代替木帆船在大海航行,中国政府放松、乃至解除对中国人移民海外的限制,中外交流渠道的畅通等,对中国人移民加拿大无疑也起了很大作用。

二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移民活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行。

其主流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发展中国家人口大量移居发达国家。

华人移民活动是这个主流的组成部分。

七十年代中期以来, 大陆移民在华人国际移民潮中的比例越来越大。

新时期以来,海外华人与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关系越来越密切,移民活动与海外华族的存在与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正确认识华人国际移民现象,正确对待国内居民向国外移居,是我国政府制定稳定、有效对海外华人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人移民目的地:战后的华人移民趋向与世界移民趋势一致,即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移民。

各国移民的政策与法律相差甚多,接受华人移民的数量也大不相同。

大体上北美是华人移民的最佳去处,其次为澳大利亚与西欧,再次为东南亚国家。

南美、南太平洋国家也成为部分华人移民的去处,但这些地方多作为向发达国家再移民的中转站。

美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是华人新移民的首选地区, 也是容纳华人新移民最多的国家。

通过这些数据的现实,华人移民的原因也是出于经济方面为前提,出国寻求更多的发展。

在中国这么多省市中,福州的规模比较宏大,但福州地区的国际移民网络几乎是20世纪70年代后才建立的。

近30年来,福州人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要移民目的地,并在短短数十年间建立起了移民美国、日本、欧洲乃至南美洲的网络。

1978年至 2003年,中国大陆向海外移民约250万—280万人,其中福州籍移民约70万—80万人左右,且高度集中在美国,美国的福州籍移民约有60万人。

福州并非传统的移民输出地,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输出了远超过其他传统移民输出地区输出的人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建立了一个非常有效的移民网络。

同时,福州偷渡客也让发达国家防不胜防。

1979年中、美建交后,开始了福州人直接以家庭团聚为由申请移民的初潮。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后,美国的福州籍移民人数激增,亲缘关系的连锁移民效应大规模显现,以家庭团聚为由从福州直接合法移居美国成为福州人移民美国的主要方式。

根据 2002年 10月底在福州地区所做的侨乡入户调查,有一个人带动了 200多人移民美国。

根据调查的初步结果,福建省新移民估计有90万—100万人,约占中国大陆新移民数量的35%以上。

福建省新移民输出地高度集中在福州地区,数量达75万—80万人,其中约60万人移民美国。

福建省新移民中通过非正式渠道出国的占 40%—50%。

20世纪 90年代以前,在移民美国的福州人中非法移民所占比重较大;90年代以后,在美国的福州籍移民中,合法移民逐渐增加,约占一半。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大一部分非法居留美国的福州人获得了合法的身份,又申请其亲属合法赴美,因此,福州人移民美国的规模不断扩大。

移民美国的福建人主要源自闽江口地区,其中长乐市人 18万—20万人,连江县人 8万—10万人,福州市人(不含所辖县、市)约15万—16万人(主要来自郊区的亭江、马尾、琅岐)。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现在已经是各国文化都在交流、融合着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华人移民,并取得了当地的国籍,不过华人们依然心系祖国,从这几年在国外发生的一些华人为祖国抱不平,游街等等,都看出虽然现在华人移民是种大趋势,也不管是否已经拥有别的国家的国籍,华人终究是炎黄子孙。

在这个大前提不变之下,促进各国的交流也是无可厚非,不过中国的人口基数还是大,尽管现在很多人移民,也不会对人口造成多大影响。

参考资料:1、庄国土:《对近20 年来华人国际移民活动的几点思考》 1997年,第二期2、庄国土:《近30年来的中国海外移民 :以福州移民为例》《世界民族》 2006年第 3期第四篇:《海外华侨华人》课程论文对海外华侨华人经济的思考导言:商业是中国华侨华人的基本经济,在过去的数百年里,他们凭借勤奋和智慧在商海中占据了自己的坚固立身之所,那么当时间推至如今的全球化市场浪潮,聪明的华侨华人们该如何应对一:华人经济遭遇了什么“瓶颈”?早年“唐人街”上的华人,靠“三把刀”(剃刀、剪刀和菜刀)来“讨生活”。

这种状况既和老一辈华人的文化程度低、缺乏资本积累有关,也与历史上各国的排华政策有关。

即使在资讯发达的今天,人们似乎也缺少一个精确的数字来描述所谓“海外华人”的数量。

通常的说法为“几千万”,而对于这一“几千万”的认识,则往往从3000万到8000万不等。

其实,从宋末以来,中国地区向东南亚的人口迁移就一直存在。

就这样,经过数百年的奋斗和经营,他们在东南亚立足下来。

今天,海外华人中的80%,正是居住在东南亚国家或地区的华人,他们已经形成了颇有实力的“华商族群”。

另外20%的海外华人,足迹遍布全球,从北美、欧洲到澳洲、非洲。

他们的祖辈大多是近百年来到西方学习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

华人族群最初移民到海外时,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和排斥,不得不聚居在一处,和衷共济,逐渐形成了“唐人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