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种耕作方式是:
A 、火耕
B、刀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 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 便于拖曳沉重的青铜酒器
第一课时
中国古代农业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经济重心的南移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 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 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注意几个概念:
1.千藕其耘: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称“耦耕”。即奴 隶在奴隶主的监视下,集体耕作“公田”。 2.精耕细作: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 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3.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指建立在小块土地个体所有制基础上,以家庭 为单位,以自己的劳动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体农业经济。包 括自耕农和佃农。 自然经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它的基本 特点是: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直接满足本 经济单位或生产者个人的需要。每一个这样的单位,除了 主要经营农业(少数则是畜牧业)以外,还从事其它各种经 济活动。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相对应。
3.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千耦其耘: 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 特点:大规模简单协作 自耕农经济: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产生:春秋时期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注意: 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主要生产方式:小农经济 三 小农经济的特点: 特点: ①生产规模小:家庭为单位; ②分工简单:男耕女织;③自给自足: 较少商贸交流;④封闭性;⑤脆弱性。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的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殷墟甲骨文中有:(王)令众人曰:
是三耒共耕的意思,由此反映了商代耕作 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
D、集体耕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诗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
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
四.如何评价小农经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首先给小农经济定性,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 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推动 社会进步,生产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有重 要作用,符合生产力发展。 消极作用:封闭性:缺乏商品交流和沟通 落后性:表现在规模小、社会分工不发达 分散性:个体经营 脆弱性: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 后期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小农经济为积极性。 (为生存:提高耕作技术,改良土壤和施肥, 保持地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封建统治者:重农政策;减负;扶植(为财政收入)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农民与市 场的联系。与市场相联系的农民家庭手工业,也 得到发展。
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 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精耕细作耕作模式的形成
一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1.生产工具发展的重要阶段 ①原始农业阶段:耒耜 “刀耕火种” 工具简陋、不便捷、效率低. ②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主要是木、石、骨、蚌 ③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 畜力取代人力, 效率高。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④汉代:犁壁、播种工具耧车 ⑤唐代:曲辕犁,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水利工程的兴修 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 漕渠、白渠 两汉: 治理黄河 地方特色:坎儿井
第一单元复习建议 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对经济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理清基本 线索,重视经济与政治、经济与文化现象等其他社会内 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以下几大要点: 1、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民族、对外等 方面考虑,包括:农民起义后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统治阶级改革、政治稳定国家统一、民族间、南北方、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前代基础、科学技术发展等。生产 力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源,其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 展水平的标志,安定的环境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提。 2、古代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战国秦汉时期封建经济 初步发展;魏晋时期北方经济恢复、发展,南方经济开 发并开始赶上北方;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繁荣,城市商业
发展;宋元时期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明清时期引 进新作物品种,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封建 经济开始走向衰落。 3、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表现。属于自然经济,男耕女 织、自给自足,经济结构的核心是农业。因此,强调 生产工具和技术以及技术的外传、农作物的种植、封 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等。手工业强调冶铁技术的发 展和冶铁中心的演变,纺织业、制瓷业等。在封建社 会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的补充,关注资本主义萌芽。 4、封建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基本上分为三种类 型: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 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 关系的基石。赋税制度变化趋势是:征税标准由人头 为主到土地、财产为主,征收实物地租变为征收货币 地租,人身依附关系松弛。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课标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 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 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 前期对当时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权的 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到了明清时期,随着 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资本主义 萌芽的出现,这时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 长,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 5、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方向是由北向南、 自西向东;内容包括经济中心转移,生产技 术和工具的传播。考虑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 表现以及从中应该得到的启示。关注其中的 生态环境的变化,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