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升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复习指导1.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两大支柱,首先是农业,其次是手工业。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线索,归纳中国古代农业传统耕作方式的形成过程。
以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为线索归纳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
以朝代为序识记古代冶金业、制瓷业和丝织业的突出成就。
同时注意与古代中国改革内容相联系。
2.占代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同时受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
了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历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要明确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原因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地位。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复习本单元内容要联系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相关知识,综合分析各种历史现象。
4.分析本单元内容应臵于世界经济史中进行对比分析理清中国古代经济由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国家的基本线索.并分析相关原因。
二.重点知识讲析1、评价古代商品经济(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一般来说,衡量商品经济发展的指数主要看投入市场的产品、市场、货币、城市等方面。
商品经济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2)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就来自于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
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
②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如隋、唐、北宋的都城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
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
③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
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场手工业。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全面认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1)特点:①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男耕女织。
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实质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2)弱点:①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3)发展因素:有利: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不利: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4)作用积极:①农民自己生产自己消费,除了盐铁外一般不必外求,生活稳定②农民是小私有者,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③是封建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古代取得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消极:①农民经营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生产,自给自足限制了消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小农经济承受风险能力差,战乱、土地兼并、苛捐杂税都会使农民破产,很难保证政府财政收入③随人口增长和土地兼并严重人均占有耕地减少,导致对草原山地的过度开发,使生态环境恶化④小农经济也是近代以来阻碍社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3、古代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比较13.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之间的关系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作物的推广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农业生产力革新的要求又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
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产品商品化的趋势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商业的繁荣又反过来刺激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生产,所以尽管古代统治者把农业看作“本”业加以限制,但由于农、工、商之间的互动关系特点,古代的工商业还是有所发展甚至出现了繁荣局面。
学生在复习时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这一事实。
3、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4、关于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1)过程①商周时期,经济中心在河南、陕西一带;秦汉时期,经济中心在陕西关中地区;三国时期,南方经济开始发展;西晋末年,南方经济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不高;②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南北经济差距缩小,开始赶上北方;唐朝时期,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为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础;五代十国时期:江南得到更大规模的开发,南方开始逐渐超过北方;两宋时期: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并不断壮大、发展。
(2)原因:1秦岭淮河以南自然条件优越;2北方多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3南方历代统治者为保境安民,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经济;4中原人民南迁,为南方带来劳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
(3)经济重心转移对今天的启示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要正确处理稳定和发展的关系。
2.经济发展需要有相应的、好的政策作保障。
3.重视吸收外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引进外来人才,这是落后国家和地区赶超先进地区的关键。
4.开发与环保相结合。
黄河流域开发较早,最后却失去了领先地位,除了其他的众多因素外,生态环境恶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5、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①生产关系的调整,使经济政策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③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知识的积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④各民族各地区和中外之间经济文化技术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6、明清时期,中国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发展状况(1)中国:①经济上,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并具有超常稳定性。
②政治上,深受“闭关锁国”、“重本抑末”等传统政策的影响,发展非常缓慢。
③思想上,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
④文化上,八股取士、文字狱盛行,统治者厉行文化专制。
⑤科技上,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但没有质的飞跃,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
(2)欧洲:①经济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②政治上,新兴资产阶级产生,采取重商主义等一系列措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③外交上,殖民扩张,加速资本原始积累④思想上,文艺复习、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⑤科技发展,近代科技产生三、能力训练1.材料一:(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材料二:(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未也。
今若干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
市肆之中多一个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材料三: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
……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1)材料1揭示哪些历史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2)根据材料2,雍正帝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根据是什么?(3)材料3中反映了清政府的什么政策?你怎样评价这一政策?(4)通过以上材料,你可以获得什么规律性的认识?2.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3.明清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
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湖州有顾渚之紫笋,……常州有义兴之紫笋,……寿州有霍山之黄牙,蕲州有蕲门之团黄,而浮梁之商货不在焉。
——《唐国史补》材料二安徽祁门“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
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祁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愈于诸方。
每岁二、三月,赍银缗缯素求市,将货他郡者,摩肩接迹而至”。
——《全唐文》材料三在民间有较大规模的制茶业者,据《太平广记》中记载:天宝年间,寿州有一个名刘清真制茶业者,“与其徒二十人,于寿州作茶,人致一驮为货”。
——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四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类甚多。
——《封氏见闻录》材料五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初税茶。
凡州、县产茶及茶山外要路,皆估其直,什税一,从盐铁使张滂之请也。
自是岁收茶税钱四十万缗……——《资治通鉴》回答:(1)唐朝茶叶生产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对当时经济的发展有何意义?5、阅读下列三段评价商鞅的材料: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 李斯《谏逐客书》材料二“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质矣:”-------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汉书〃食货志》回答:(1)三个材料中哪一个对商鞅变法完全持肯定态度?(2)、你认为材料一中哪句话最不符合当时历史事实?为什么?(3)材料二中作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错在什么地方?(4)材料三中“务本”指的是什么?(5)材料三中“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作者对商鞅变法导致的这一历史事实持何态度?参考答案1.(1)。
现象:明清时期,许多地主和商人发家以后,用赚来的钱大量买田臵地,建豪华的家宅,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