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7期现代园艺人工植物群落和环境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它可由养生保健的人工植物群落与环境系统组成,也可以由环境系统与抗逆型、生产型、观赏型、文化型的人工植物群落分别构成,根据不同的环境、功能,组成不同的活动空间,以满足人们对自然的需求。
1.2构建保健型生态植物群落,创造保健型绿色居住区环境
人是居住区的主体,“以人为本”的理念应体现在居住区环境建设中,以满足人们观赏、休息、养生保健等的需要。
丰富多彩的植物,不仅能改善物质环境,而且还有益于调动人们的情绪,使人心平气和,促进健康。
人们一旦来到绿色环境中,不但缓解了生理和心理压力,植物所释放的负离子及抗生素还能提高对疾病的免疫力。
保健型植物生态群落应因地制宜,掌握植物公司、循环和竞争的原理以及植物种群生态学原理和植物他感作用等
生态学理论,熟悉各种植物的保健功能,将乔、灌、虅、草等植
物配置成群落,构建和谐、稳定、美观且能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立体生态植物群落。
在保健植物群落中,设置儿童游戏场和适合中老年人下棋、读书看报、体育活动的设施等,使之有益于人们健康。
植物能散发出各种不同的气体,可通过肺部及皮肤进入人体,起到防病、健身、益寿的作用。
有些保健植物能抑制和杀死病毒、细菌,如松柏类植物散发出的气体,对结核病等细菌有防治作用;樟树散发出芳香性挥发油,能帮助人们祛风湿、止痛;长期在银杏林中锻炼,对胸闷心痛、痰喘咳嗽均有益处。
1.3利用植物抗污染、滞尘、减噪等功能,创造绿色环保居住区环境
针对交通流量大或周边环境有较大污染的居住区,选择抗污染、减噪、滞尘能力强的植物,构建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形成绿色屏障,充分发挥其吸收有害气体、吸滞粉尘、消减噪音等生态环保效应,减轻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据测试,杨树、香樟、女贞等减噪功能较强,夹竹桃、八角金盘、蚊母、珊瑚树等灌木也具有较好的减噪功能。
如果乔灌联手,并与地形起伏配合,形成“隔音坡”、“吸音谷”
,则能收到更佳的减噪效果。
2发展立体绿化,改善居住区生态功能
2.1屋顶绿化
屋顶绿化使传统的地面绿化上升到立体空间,是一种将
建筑技术和绿化艺术融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技术,使城市建
筑空间潜能与绿色植物的多种效益得到完美的结合和充分的发挥。
不仅在保护建筑物、夏季隔热和冬季保温、增加绿量及生物体含量、创造良好环境方面发挥着积极的生态效应,同时,截留雨水在改善环境的基础上能大大地节省资金,尤其在世界普遍缺水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具体表现为:大雨过后,可以减少排入城市下水管道的水量,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节省资金,另外,屋顶绿化的截留雨水将得以储存,供自己使用,并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扩散到大气中去,调节气候,改善居住区生态环境。
2.2垂直绿化
垂直绿化是通过利用介质物体的表面,向物体索取绿化空间,以达到节约土地、增加绿量、弥补平地绿化之不足、更富绿化层次、有助于提高生态质量,美化生活环境。
同时,可以美化建筑、雕塑、园林小品,拓展园林空间,增加植物景观层次变化,可以遮掩丑陋之处,赋予枯燥、呆板的物体以生机。
垂直绿化可以分为附壁式,篱桓式、棚架式、立柱式、悬蔓式,阳台窗台绿化等形式。
在选择垂直绿化植物材料时,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植物资源,适地适栽,依据功能要求、生态要求、观赏要求、和绿化方式要求,考虑植物攀援习性和攀援能力的强弱以及生态特性和观赏特性的不同,考虑植物材料与被绿化物在色彩、形态等方面的对比和调和、层次和背景、起伏和韵律、主体和衬托等关系。
如秋叶变红的爬山虎等最适合配置在灰白色或白色墙面上,而红色的砖墙上较难展现其深秋的风采。
考虑到单一种类观赏特性的缺陷,在攀援植物造景中,应尽可能利用不同种类之间搭配以延长观赏期,创造出四时景观。
3重视雨水维护利用,维护居住区环境生态平衡
将区内屋面、绿地和路面的雨水径流集蓄储存,达到显
著消减暴雨径流量和非点源污染物排放量,优化小区水系统、较少水涝和改善环境等效果。
雨水集蓄利用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初期雨水收集排放系统等环节和各种关系。
采用绿地、透水地面、渗透管沟、渗透井、渗透池、深井回灌等各种雨水渗透措施,规模大小因地制宜,让雨水回灌地下,补充涵养地下水资源,取得缓解地面沉降、减少水涝等多种生态效益。
同时,还可以利用表层植被和土壤净化功能,减少径流带入水体的污染物,从而净化环境。
(责任编辑荷初)
浅谈居住区生态环境建设
田立英
王晓平刘金涛刘继成霍学红
(衡水市园林管理局,河北
衡水
053000)
131--
DOI:10.14051/ki.xdyy.2013.14.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