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彭海龙1,2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00922、上海世茂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200120摘要:近年来,居住区的建设发展迅速,带动了景观规划设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但由于景观规划行业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缺乏相关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准则,在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总会出现一些常见的问题,影响了景观在居住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笔者从事居住区景观规划管理近十年,现将这些问题罗列出来,以供同行参考。

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镇新建住宅竣工面积将约达120亿平方米,年均近8亿平方米;据统计,2008年1-8月,房地产开发土地购置面积24942.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7%,而全国完成土地开发面积16519.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1%,随着购置面积的减少,房屋开发面积有继续减少的趋势;预计2009年房地产投资将有可能出现大幅下滑,预计到2010年前后,中国房地产将进入新一轮扩张周期。

环境景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居环境的景观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人居环境的优劣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而且是体现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居住区的房地产开发出现了以“景观”、“环保”、“生态”、“文化”、“休闲”、“智能”、“绿色健康”等为主题的人居景观设计理念。

也就是说,住区的开发设计已经开始向更多地关注景观和文化,倡导住区新的生活方式方面发展。

当前中国人居景观设计方面还存在着诸如建筑强调个性的突出与张扬,规划、建筑、景观设计与公众参与四者间缺乏协调与统一、传统建筑景观保护不够等诸多问题。

有关统计显示,未来10年我国城镇将增加住宅需求36.68亿平方米。

其中相当部分是用来满足康居需求的改善型消费。

这就预示着今后我国的城市化将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将会出现一个居住区建设的高潮。

景观规划设计将大有作为。

当前,居住区的景观规划也受到各方的重视,开发商希望居住区的景观能给住宅的销售带来卖点,购房者希望自己所选购的物业在今后的使用中能有较好的景观环境,景观设计则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市民的认可,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竞争力。

但是,目前景观行业内严重缺乏相关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景观设计师只能在现有的城市景观规划和公园及公共绿地的规划中谨慎的套用相关设计理论和规范,以至于一些小区在规划建设之初就已经是大公园,大绿地的模式,不能满足居住区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空间的效果,以及居住区特定的居民生产生活的需求,规划设计中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试行稿)》和一些地方性居住区景观设计规范只是在大的方向上做了一些引导,没有专著或学术在居住区景观上进行相应的研究,人居景观设计方面还存在着诸如建筑强调个性的突出与张扬,规划、建筑、景观设计与公众参与四者间缺乏协调与统一、传统建筑景观保护不够等诸多问题。

另外,在景观设计细节上还存在诸多的不协调,严重束缚了景观规划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地位。

笔者从事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管理近十年,期间也参与过不少大型居住区的建设,对于目前景观设计在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一些问题是经常遇到的,在此指出与同行分享,以便今后同行在进行规划设计或项目管理中少走弯路。

也冀望于此提高景观在居住区建设开发中的影响力,提升景观在居住区建设中的地位。

以下从室外地形、与建筑关系、小品设计、水景规划、给排水布局、绿化种植、其他场地设施设置几方面,就居住区环境规划中的一些常见的问题进行探讨:1、居住区室外景观地形居住区的室外景观地形设计应结合建筑和景观排水进行,同时应考虑景观风水学要素进行布置。

目前有不少小区在地形设计上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没有出色的地形设计,对于小区的景观营造是一大失败;另一方面,没有好的地形设计,对于小区景观绿化地面排水是一个失误。

同时,好的地形设计,对于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有着难以替代的功效,对营建微地形和景观空间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少小区没有大的地形起伏,空间分割与营建只有通过绿化植物和景观墙的手法来满足,存在着局限性,并增加了景观的投资;用得多了,有一种堆切感。

同时,在地形营建中,要遵循我国传统园林固有的风水学法则。

中国传统园林讲究背山面水,其中的山,就是有靠山的意思,而我国地处北半球,建筑向南,所以堆山宜在北向,满足居民心理上的依托。

另一方面,北向地形的抬起,还对于挡减冬季北风的吹入有着较为理想的心理暗示,使居民有安全感。

但是,地形的营造不能过大,居住区的用地面积有限,尺度一般都不大,如果地形的营造起伏过大,对于场地而言则过于局促,产生心里压力,影响居民的景观心理。

据经验分析,小区的地形高差一般不大于2米。

地形设计应满足建筑规划设计的承载要求,切记超荷载设计地形。

受居住区建筑设计规范的影响,居住区应按规范规划停车位置,大型的居住区如果按规范设计地面停车,则根本没有景观的绿化用地,这就是为什么多数大型居住区都设置地下停车库的原因,但地下室的营建,对于景观规划来讲,有着诸多的限制因素,覆土就是其中最为限制的。

目前上海地区的地下室顶板规划设计荷载一般为30k/N/m2(内含250mm楼板自重,0.5 k/N/m2空调通风吊挂重量)约1.5米~2.0米覆土(含防水及地下室顶板滤水层)。

地形设计应按照建设区内土方平衡的要求,不宜出现大量外购或外运土方工程。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一般在方案规划中就已经做了土方平衡,所以建筑设计的±0.00取值对于整个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是有着关键意义的,取值过高会出现大量的土方外购,或者建筑与室外环境有较多的台阶,不利居民出行;取值过低,则会有大量的土方外运,增加工程的投资成本,且不利于区内的土方改良。

正常的土方设计是,在土方平衡后约有地表0.5米左右的土方外购,以达到改良绿化种植土的功效,满足绿化种植需要。

地形设计应遵照应有的自然规律,宜山则岳,适水则泽,连绵有序,续断有理。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师法自然,地形营建的出现与消失不要突兀。

地形设计应相互关联,互为呼应,遵循自然规律,合乎自然界的逻辑关系。

2、景观与建筑间的交叉关系(道路、停车场、疏散梯、消防场地、进排风竖井、岗亭、道闸、导向牌、坡道)景观设计应与建筑设计的底层出入口、门厅相协调,合理布置。

在这一方面,不少景观规划设计没有做到应有的作用。

一方面是因为在图纸上不能详尽地表述建筑底层与室外环境关系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不少建筑底层设计与景观规划设计在这一个重要的交叉点上存在设计的盲区。

诸如建筑入口台阶、无障碍坡道、建筑入口花坛等,建筑设计认为,出了建筑设计的±0.00外的均由景观设计负责,而景观规划设计师认为这些是建筑的一部分应由建筑设计完成。

最后在设计上就存在不协调,经我个人多个项目的经验,这个区域,就由建筑提出设想方案,组织建筑与景观的专题会议,由景观规划设计深化,并出施工图,有利于住宅出入口与室外环境的结合。

景观设计应保证建筑的消防功能,保证消防车辆通行和登高施救需求。

不少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消防车道的设计施工交由景观完成,在设计上建筑设计规划了道路的定位,但景观设计时,往往只满足与消防车通行的功能,对于结构是否满足没有深化。

特别是一些景观规划设计中,过于追求景观的视觉效果,对消防车道采用隐形车道推崇备至。

4米的消防车道,一半设计成硬质车道,另一半设计成绿地,但在结构上却没有采用消防车道应有的结构形式,这对于今后的使用存在着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在8×15米消防登高施救场地上,按规范最边与建筑外墙的关系是≯2米、≮5米,这个空间内往往会有较多的住宅窨井,为了更好的进行绿化,景观设计往往会将该绿地放大到6~8米,有时不注意还在该登高区种植了大型的乔木,这就违背了消防规范,存在隐患。

景观设计宜满足建筑规划停车要求,规划地面停车数量不应有较大的增减,特别注意目前规划中的残疾停车位的要求。

在居住区的地面停车场规划设计中,建筑所规划的停车一般不考虑景观环境中如何布局,只按方便使用的原则设计,是先于景观规划设计来进行的,占用了室外最为理想的景观用地,往往在景观规划设计时,该停车场规划已向政府备案,直接导致景观规划设计时的被动局面。

根据笔者的经验,在政府备案时,景观规划方案应完成,在保证地面停车数量和方便使用的情况下,结合景观规划,合理的设置停车场的位置和大小。

不少建筑规划设计中一个停车场多达20余辆,严重影响小区的景观品质。

居住区内的步行系统要求成体系,并保证观景区道路能无障碍通行。

目前社会对于残障人士的关注越来越多,在景观规划设计时,特别容易忽视无障碍通行的设计,设计方案常表现为主要景观区域的道路不能满足无障碍设计的要求,以至于有需求的居民怨声载道,对景观规划也颇有微辞。

对于居民享受区内的景观造成了诸多不便,对提升居住区的景观造成不利的因素。

一方面是由于景观规划时,地形高差没有处理好,景观区内台阶处理代替了坡道;另一方面的因素可能是机动车道路侧石在规划时没有考虑无障碍的要求,而景观规划也没有向建筑设计提出,造成土建道路侧石施工,没有按无障碍要求施工。

景观道路设计应以建筑规划道路为基础,可以进行合理的优化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景观布置,特别是在满足集中绿地设计时,但优化调整时应考虑建筑排水及配套管网的布局走向。

在居住区道路的规划设计中,一般都是按建筑规划提供的路网进行下一阶段的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很少对建筑的道路或停车场设计提出优化建议,这对于景观的设计是有限制的。

特别是一些衔接的道路(没有消防登高要求的区内满足通行要求的道路),建筑设计只考虑道路的通行和方便功能,不太考虑道路对于区内景观绿地的分割,及对整个景观规划的影响,这就要求景观规划时与建筑设计协调,加强道路系统的规划,更好的满足景观营造和功能的需求。

我曾经历过一个项目,居住区内一条环路在几幢建筑中间,经景观设计师协调,将环路向外侧建筑移了几米,将环路中央绿化做大了不少,对景观的规划提供了更宽阔的空间,使原来零星的绿地有了整体感,也满足居住区内的道路通行要求。

自行车等非机动车出入口、住宅残疾人坡道的设计应遵循方便、人性化、合理的原则进行设计。

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都要遇到这些问题,而且都与景观设计息息相关,不少景观规划方案在这些细节上考虑不周,经常出现一些问题;特别是在非机动车的出入口,不少景观规划设计在这个区域设计了花坛,但对于出入口的流线场地没有合理的分析,场地受到限制,造成非机动车出入时很不方便;还有一些景观方案在非机动车流线上设计了汀步,使居民出入时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

对于建筑入口的坡道,一般景观设计时坡道都是结合入口花坛设计的,但有些花坛设计与坡道产生影响,使坡道转弯时没有足够的空间,被花坛阻挡。

这些细节在图纸上是难以发现的,所以要求设计师要的相应的实践经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