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康复评定学教案-平衡与协调的评定

19-康复评定学教案-平衡与协调的评定

教案
姓名_刘润芝2017 ~2018学年第 1 学期时间11.07 节次1-2
课程名称康复评定学授课专业及层次2015级康复治疗本科授课内容协调与平衡评定学时数 2
教学目的掌握平衡与协调评定的基本方法
重点平衡功能评定
难点协调功能评定
自学内容无
使用教具多媒体
相关学科知识解剖学
教学法课堂讲授法、演示法、动作示范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
[提问复习]
1、关节活动范围的测量方法?
2、关节活动范围测量的注意事项?
[导入新课]
展示教学目标
一、定义
人体平衡(balance,equilibrium)是指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意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质心稳定的能力。

(支撑面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下所依靠的接触面。

人体站立时的支撑面为两足及两足之间的面积。


二、人体平衡的维持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
1、感觉输入:通过视觉、躯体感觉、前庭觉的传入而被感知
2、中枢整合:感觉信息在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
3、运动控制: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后下达运动指令
三、平衡反应
1、定义:
是指平衡状态改变时,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例如体操、技巧等项目运动员、舞蹈、杂技演员的平衡能力就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当某种原因导致人体平衡能力受损时,通过积极的治疗和平衡训练,可以使平衡功能得到改善或恢复)2、特殊平衡反应
1)保护性伸展反应5min 5min 5min 5min 10min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附页)
2)跨步及跳跃反应(当外力使身体偏离支撑点或在意外情况下,为了避免摔倒或受到损伤,身体顺着外力的方向快速跨出一步,以改变支撑点,建立新平衡的过程。

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衡,来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3、平衡反应的形成规律
平衡反应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

通常在出生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7~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9~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12~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4、平衡反应的表现方式
第一种方式出现躯干向外力作用的方向弯曲,同时肢体向外伸展。

第二种方式出现躯干向倾斜上方弯曲,同侧肢体向外伸展,对侧肢体保护性伸展。

第三种方式先后出现足趾背屈、屈髋、躯干屈曲、上肢向前平抬,最后头、肩向前倾斜。

第四种方式先后出现足趾屈曲、足跟抬起、伸髋、躯干后伸、上肢向后摆,最后肩后伸、头后仰
四、平衡评定的目的
通过评定了解评定对象是否有平衡障碍,确定平衡障碍的程度、类型,分析引起平衡障碍的原因,依据评定结果协助康复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对平衡障碍治疗训练效果进行评估,以及帮助研制平衡障碍评定与训练的新设备。

五、平衡功能分级
1、I级:能正确地完成活动;
2、II级:能完成活动,仅需要较小的帮助来维持平衡;
3、III级:能完成活动,但需要较大的帮助来维持平衡;
4、V级:不能完成活动
六、适应证
1、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脑外伤、脑血管意外、等。

2、耳鼻喉科疾患各种眩晕症。

3、骨关节疾患与损伤:骨折及骨关节疾患、截肢、关节置换、等。

4、对平衡功能有特殊要求的人群:如运动员、飞行员及宇航员和平衡功能自然下降的老年人也需要进行平衡功能的评定。

七、评定指标
稳定性:指维持身体姿势在最小的摆动范围,摆动范围越小,稳定性越好。

对称性:指身体的质量平均分布,在站立位,身体质量平均分布在两下肢,坐位下平均分布在两臀。

动态稳定性:指维持身体在运动中的稳定性。

八、平衡评定方法
1、观察法
2、量表法
3、平衡仪测试法
复习与小结
1、平衡的定义是什么?
2、平衡的测量方法是什么?10min
10min 10min 10min 10min 10min
5min 5mi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