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国学教育课堂教案设计国学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绝大多数人承认并不懂国学,也不能给国学一个定义,似乎印象中的国学就是四书五经。
国学究竟是什么?是不是仅仅就是四书五经孔孟之道呢?百度百科中对国学的解释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
“国学其实是一个国家学术文化的简称,也可以是一个国家一切学问的简称。
国学不仅为中国独有,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有。
”云南传统蒙学研究会会长郑千山认为,所谓中国国学,其实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文明的简称,涵盖了神州大地三江五岳的人文与生活经验。
学国学不可急功近利在国学热的同时,随之兴起的还有各种教育基地、讲座、交流会以及不同版本的国学教材。
不少家长急于求成,欲让孩子在几岁之前读完多少经典国学,并选择最难的经典让孩子朗诵,以此开发孩子的智力。
对此,有网友说,“国学热”可喜,但是对国学的盲目狂热却是绝对不可取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糟粕也有不少,国学一定要学,但不能跟风。
很多家长都看重国学对自己孩子品格的教育,但一涉及到具体问题,往往从实用主义出发,把上国学班等同于上音乐、舞蹈特长培训班了。
也有个别家长抱着与人攀比的心态,看到别人的孩子都上国学班了,自己的孩子说什么也不能落后。
其实,这远远不够。
亲子教育专家陈禾教授认为,国学是人生修养的过程,不可急功近利,需要随着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积累,慢慢体会其中的意义,这就意味着:国学教育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
而且,父母在送孩子去读国学经典后,自己也应当好好体会经典的意思。
在这里我们不一定要求孩子全懂,而重在培养兴趣,重在阅读名著过程本身,通过阅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孩子的国学素养。
第一课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的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你们知道的经典性的诗文有哪些呢?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2、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3、中华传统文化启蒙读物:《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4、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本学期的国学课,我们主要以《弟子规》为载体,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在经典中学习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
二、《弟子规》简介1、《弟子规》是一部怎样的经典著作?《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它以《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阐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
它是一部启蒙养正,净化人们心灵的著作。
古代人将它作为儿童的启蒙必读书之一。
《弟子规》是一部值得细细咀嚼的经典著作,从今天起,让我们一同与古人对话,一同回望那段尘封已久的美好岁月。
三、导入播放《跪羊图》视频。
学生静静地沉浸在“善”的音乐中,眼前出现的是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四、自由诵读、整体感悟1、古圣先贤孝为宗,万善之门孝为基。
孝是我们的立身之根本。
那么,我们现在就请出《弟子规》,朗读《入则孝》部分,感受孝的博大魅力。
2、经典讲解:(1)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呼唤应要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回应。
父母有事交待要立刻去做,不可推拖敷衍或偷懒卸责。
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世的道理是为我们好,应恭敬的聆听。
我们做错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顺从接受,不可顶嘴强辩,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3、播放中华弟子规动画片第一集4、真实演练情境一:假如你在看电视,妈妈让你下楼吃饭,你的表现如何?明确:当父母亲叫我们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拖拖拉拉的现象,甚至对父母不理睬,回答“干嘛、做什么、很烦耶”这些字眼,虽然只是生活中的小事,但这样非常不礼貌,相信许许多多的同学都碰到过。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当父母亲叫我们的时候要马上向前说:“妈妈(爸爸),请问您有什么事?”当父母亲交代完后要说:“是的,我马上去做。
不可以拖拉或偷懒。
事情做完后再问一次:“请问还有事吗?”五、引导发问:(1)想一想从出生到现在是谁一直在关心你、照顾你?(2)说说看,现在我们年纪还小,要如何做才能报答父母?(3)回去想想看,父母都为你们做了那些免费的事呢?2.给小朋友的话:想一想你是不是也曾向父母要求过,写完功课要看电视、打电动、玩计算机,过生日要买玩具,考试100分要礼物、奖品……,父母对我们的爱都是免费的,有时为了鼓励我们还送我们很多礼物,带我们去玩。
看看父母的用心,为了让你们学好做人处事的道理,还不怕辛苦的带你们来孔庙上弟子规,所以你们更应该无条件的以「好表现」来回报父母,才是个孝顺的好孩子。
五、布置作业1、反复诵读《入则孝》,直至成诵。
2、收集整理有关“孝”的故事。
第二课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入则孝》,请大家请出《弟子规》。
二、自由诵读、整体感悟1、一生领读,集体齐读《入则孝》2、经典译义(1)冬则温夏则凊包含一个典故,哪位同学能为我们讲故事?明确:黄香九岁的时候,冬天时会在父亲睡觉前,先帮父亲将床铺温热再请父亲去休息;夏天时会先将草席搧凉,再请父亲躺下。
那同学们可以想想我们可以给父母做些什么事情呢?(2)晨则省昏则定明确:早上起床的时候要先向父母问早,傍晚回家的时候要向父母报告今天在学校发生的事情,让父母安心。
真实演练:当父母叫你起床,你是否会发脾气,对父母大呼小叫?假期后返校,出门时东西是不是不整理,到学校还要叫父母送东西过来?引导:早上起床除了要向父母问好外,还要自己起来,把东西打点好,衣服穿好,书包收好,如果能帮忙父母准备早餐就更好了。
(3)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明确:出门时要告诉父母我们要去哪里,若临时有事,父母亲又刚好不在,可以打手机或留纸条。
回家的时候要先问候父母亲,或告诉父母“我回来了”。
生活作息要规律,早睡早起,不要三更半夜才睡,大人的事业是工作,学生的工作是学业,所以平常要认真,不要让成绩一落千丈,害父母担心。
四、观看动画片五、布置作业回家践行“父母呼——业无变”,切切实实行孝道,为父母倒水,夹菜,洗衣服等。
第三课一、导入《弟子规》中包含处事之道,非常浅显易懂。
现在就请大家请出《弟子规》。
二、自由诵读、整体感悟(1)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虽然是小事也不可以任性而为不向父母禀告。
如果任意妄为让父母担心,不止是不孝的行为,更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
引导:班级存在一些不协调的音调:以作弄别人为乐,喜欢趁同学坐下不注意时将他的椅子拉开,害同学跌坐在地下。
这样的行为有损于中学生的道德规范。
(2)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别人的物品虽小,也不可以私自藏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会很伤父母的心。
引导:有些同学不经过他人允许,擅自拿取他人的课本、橡皮等等,这种现象在一些班级存在,但这种行为是相当可耻的,违背于仁义道德。
就算是一块钱或一颗糖果,这样小的东西也不可随意拿取,不然就是小偷的行为。
(3)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父母亲所喜欢的东西,我们要尽力准备,父母亲讨厌的事物,要小心谨慎的去除。
孔夫子曾说过:“人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所以对父母亲我们要尽力侍奉。
引导:父母都知道大家喜欢吃什么,喜欢做什么,竭尽全力地知不知道父母亲喜欢吃些什么?做些什么事(4)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当我们的身体受伤或生病时,父母会担忧,常挂念儿女的健康,不时的提醒儿女,出门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天气凉了要注意添加衣物,所以我们要好好的照顾自己的身体,不要让父母亲担忧。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我们的血肉都是父母亲给予的,所以要更要好好爱惜。
若是我们的品德有了污点,会让父母蒙羞。
我们平常在学校里,或是各种团体中,如果和别人起冲突,违反团体的规定,像对老师不礼貌,和别人打架,破坏公物,或是偷窃东西,流连网咖,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难过。
引导:常常有同学觉得父母亲太唠叨,这都是因为大家没有把自己的本份做好,如果同学都能把自己照顾好,父母亲又何须挂念呢?所以要先反省自己。
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四)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父母亲爱护我们,我们孝顺也是理所当然的,若是父母亲不喜欢我们,但是我们还能够孝顺,就更难能可贵了,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贤人。
引导:“孝”活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无论父母疼爱或责骂我们,都是爱的一种表现,所以用爱回馈他们。
三、观看动画片四、结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我们在处世为人时,要多想一下,多走一步,积累善良的本性,善待自己的父母和家人、朋友,相信日积月累的力量是无限的。
五、布置作业课后与同学交流学习《弟子规》的感受第四课一、导入1、朗读《弟子规》“入则孝”部分。
二、经典释疑(1)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父母亲改正。
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起面孔,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怡悦,话语要柔顺平和。
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就要等到父母亲高兴时再劝谏。
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来恳求父母改过,即使遭父母亲责打,也毫无怨言。
(2)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疾”是疾病,“尝”是用舌头品尝。
在古时候,治病下药都是用煎煮的汤剂,所以当父母亲有了疾病,煎好了汤药,作子女的一定要先尝尝看,是否太凉或太热?这样父母既不会烫到,也能发挥药性,让父母病情好转。
引导:我们小时候生病的时候,父母半夜不晓得要起来看我们几次,看我们有没有踢被子,摸摸看我们的额头,看我们有没有发烧。
在父母重病时,最需要有人照顾。
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边陪伴,照顾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温暖与满足的。
在父母临终病重之际,为人子女的应该不分白天或夜晚,都应侍奉在父母身边,不可随意离开父母太远。
(3)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父母过世后,子女常常悲伤哭泣,“咽”是指伤心到哭不出声音来。
古礼中规定父母过世后要守丧三年。
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不能贪图享受,住的地方也改为简朴,并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
守丧期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因为思念父母就常常悲伤呜咽起来。
孔子的学生宰我曾问老师说:“为父母守丧三年是不是太久了?”孔子回答:“孩子生下来三年之久,才离开父母的怀抱,能够自己走、自己吃,让父母稍稍松一口气。
因此为父母守丧三年,是天下通行的丧期。
”(5)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办理父母的丧事,要依照礼仪,不可草率马虎,也不可以为了面子铺张浪费,祭祀时要尽到诚意。
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像对待父母生前一样恭敬。
四、总结“跪羊图中有句歌词:“莫到忏悔时,未能报答父母恩。
”也许大家的年纪还小,不能切实地领悟,但请不要“失去后才懂得去珍惜”。
古人的孝心感染着一代代炎黄子孙,也感染着我们这群追求梦想的人。
活好当下,用爱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