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师成长的途径及其成长的启示

名师成长的途径及其成长的启示

名师成长的途径及其成长的启示名师成长的途径及其成长的启示“名师”的界定:“名师”者,即德才兼备、学有专长、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教师,同时还具有时代的特征和内涵。

具体而言,名师应是思想政治及师德方面的表率与楷模;应是教育教学的行家与能手;应是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及科研的探索者与领头人;应是中青年教师成长的良师益友。

“名师”应德艺双馨。

作者对二百名获得“省优秀教师”称号的教师,1985年--2005年以来23名获得“省模范班主任” 称号教师,二十名获得“省劳动模范” 称号教师,12名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教师,3名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称号教师的成长经历和经验介绍进行了长达26年的收集,分析考察,综合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教师提供了如何认识自我,开发自我,超越自我, 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管理、调节,以达到最佳成长效果。

研究方式。

为了搜集更多的资料,使用观察、调查、深度访谈、产品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

本课题准备采用以下三种主要方式。

⑴深度访谈:这将是主导的考察方式,研究者要与研究对象进行三次以上的深度访谈,较完整地了解对象的生活、工作故事及内心世界,尽可能详细记录全过程。

访谈结果以文字材料呈现,注意附上背景资料,以供进一步分析。

深度访谈对象:王玉清国家骨干教师、省优秀教师、局十佳教学能手、六中教师。

王中秋,省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局优秀人才、26中教师。

杨建庄,国家劳模、省学科带头人、油建一小教师。

付传海特级教师、局思想道德标兵、省骨干教师,三高教师。

花清信省骨干教师、局优秀人才、二高高级教师在指导高三学生。

李传奇:省学科带头人、省骨干教师,一中教师。

自97年以来所教学生有12人考上清华和北大。

⑵档案分析。

重点分析王玉清、王中秋, 杨建庄、付传海、花清信档案:在考察过程中尽可能搜集对象的有关档案,如获奖情况、科研成果、备课笔记、组织鉴定等。

这些档案不仅可以用来佐证和补充访谈的结论,也可作为内容分析的对象以做进一步的研究。

⑶对象自呈。

邀请研究对象对自己的成长历程撰写各种形式的回忆录,或记录下对象口头形式的各种追忆,或搜集对象曾经撰写的手记、散文、随笔等,以更多层面的反映对象的内心世界,更是对前两种研究结果的有力更正与支撑。

成长的启示第一,大凡名师,都具有闪光的个性。

个性,一般指在一定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但却难以闪光。

名师个性之所以闪光,首先在于他们有自己不懈的追求,形成了促进自我成长、自我超越的动力。

什么是动力?动力是理想,因为理想,窦桂梅才得以孜孜以求,张思明才得以自立自强。

动力是责任,为人师者,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负责,面地学生纯真的心灵,面对学生期待的目光,教师务必要真情永驻,“苟日新,日日信,又日新”。

作为教师,还要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如张思明所说,教师“有一种责任----让一个曾被人家看不起的民族真正从我们和我们的学生手里站起来!”第二,大凡名师,都涌动着成长的激情。

教师成长需要什么样的激情?需要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用充满激情的作为不断的感动自己,感动学生,感动他人。

窦桂梅说得很明白,“做一个富有激情的老师,是我的教学追求;富有思想,则是我一生的追求”。

第三,大凡名师,都是勤奋读书的典范。

《中国教育报》曾经做过一项“全国城市中小学教师阅读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学历、职称、获奖都与读书正相关。

窦桂梅在参加工作不到四年的时间里,阅读量达300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写下了10余万字的教后记;张思明自学的身后是摞起来一米多高的笔记和自做的习题,由此窥豹,可见一斑。

第四,大凡名师,都非常注重反思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实践如果不能很好的上升到理论,则不会反过来更好的指导实践。

名师都取得了显著的教改成果,如窦桂梅的“真情教学”,张思明的“数学建模”等,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方面都有独到的成就。

仔细观察,他们的成果来自于他们对教学实践问题长期的思考与探索。

“为什么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正确的化身?有意识的出点错作为学生的‘靶子’,是不是一个更实际、更仿真的学习过程?”“教室的教学常常是一种展示,是一个‘扬长’的过程,对不少学生来说,学习是一个不情愿的‘改短’的过程。

我们为什么不做一点相反的事情,让教育更多的变成学生‘扬长’的过程呢?”(张思明)著名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如果我们想知道人能长多高,那么很明显,应该挑选一些长的最高的人,对他们进行研究。

如果我们想弄清人能跑多块,测量一般人跑步的平均速度是没有用的,观察那些奥林匹克金牌获得者,看看他们能达到什么样的速度,这就是最好的办法。

如果我们想了解人类精神境界、价值和道德进步等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度,那么,通过研究那些最具有道德、伦理品质的人或者圣洁的人,便会得到关于这些问题的大部分答案。

”我想,研究名师的心路历程,得到借鉴与启迪,使我们作教师的都能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那么,我们的教师都可以成长为名师。

学习,教师成长的动力之源一、向学生学习,催发灵性与活力学生,不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他们都是更加年轻的生命群体、生命个体。

“人之初,性本善”,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更加纯真的天性、善性和灵性,而这些,难道不是我们在成年的道路上逐渐磨损的东西吗?!二、向同事学习,碰撞火花与灵感教师劳动具有很强的个体性,走进课堂,一般都是一位教师在上课。

但是,教师又是一个群体。

要真正产生高效益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

同事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支持,就会时常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和灵感。

案例:三、向名家学习,启迪思考与人性孜孜以求不断超越—-名师成长的启示研读名师,我常常更加关注名师成长的心路历程。

我发现,名师的成长除了得益于一定的外部环境之外,更多的则得益于其良好的心理环境。

怎样的心理环境才是良好的心理环境?名师的成长可以给我们以启示。

名师成长举例。

四、向经典学习,丰厚底蕴与智慧当然,结合备课、上课,首先要通读课程标准,通读教材,还要密切接触所教学科的专业读物以及相关学科的普及读物等。

五、向自己学习,成就自我每一天让反思成为习惯。

成长过程反思,在成长过程中体验到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引发的思考;工作过程反思,一个学生、一个教案、一堂课、处理一件事情、开展一次活动的体验与思考,带来哪些认识上的变化;前瞻性的反思,近期工作目标,未来发展规划,教育理想等等。

教师专业学习途径探析美国教育学者Beach和Reinhartz(1989,P.153)以及Wood(1985,P.138)认为:提升学生学习成就关键所在,就是要为学生提供能力卓越的教师;而根据系统论原理,教师专业学习是一个由输入、活动(过程)和输出作为保障对象的不断运行着的系统。

该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一定环境作用,又反过来作用于环境。

这样,我们依据相关的有效教学准则和教师自身发展的主观能动性来选择教师专业学习途径。

一、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程度,确定教师学习形态和心理动机1.教师专业发展程度。

所谓教师专业发展程度,主要是指教师关切程度(Stages of Teachers’ Concern)和教师认知复杂程度(Levels of Teachers’ Cognitive Complexity)。

前者指教师对学生及同事的关心程度、对教育工作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及为其他学校成员提供服务等,只不过关注对象更多是学生和教师:后者指教师在进行思考活动时所发挥的扩展性(Differentiation)和整合性(Integration)。

我们可把两者分别分为高、中、低三个程度和关切自我、关切学生以及关切专业三个阶段,从而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程度——低投入、低思考能力的教师;高投入、低思考能力的教师;低投入、高思考能力的教师;高投入、高思考能力的教师。

2.教师学习形态(Teachers’ Learning Styles)和教师心理动机(Teachers’ Motives)。

教师学习形态可分为四种类型:具体经验型(Concrete Experience)、反省性观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抽象概念化(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和积极实验(Active Experimentation)。

前两者强调合作性专业发展模式,而后两者强调个人化专业发展模式,需要给予他们更大发展空间。

依据McCelland(1962)动机理论,教师心理动机可分为三类: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e)、权力动机(Power Motive)和关系动机(AffiliationMotive)。

所谓成就动机是指教师对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不但愿意去做,而且力求完善的一种内在动力。

因此,我们应该采用个人化专业发展模式,以便让这些教师有充分发展机会,从而自我设定、自我实现、自我评定教学成长目标;所谓权力动机是指教师希望能对他人发挥影响力,把工作做好的一种内在动力。

因此,我们应采用合作性专业发展模式,使这些教师能有较多机会和教师互动并维持温馨友谊;所谓关系动机是指教师盼望能和他人维持亲密关系,获得他人友谊的一种内在动力。

因此,我们应赋予这些人员较多领导职责,以便让他们充分满足权力需要。

二、依据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引导教师参加专业学习活动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来源有三:(1)教师在日常专业生活中所遇到的必须解决的问题或者关键情境;(2)在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引导下,教师自身对专业发展的主观追求;(3)外界教师教育的支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