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复习《呐喊》《彷徨》考试要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复习《呐喊》《彷徨》考试要点

1《呐喊》《彷徨》的简况:《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14篇小说;《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出版,收11篇小说。

鲁迅说过,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但因写作年代不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写小说的,是“‘同,受当时社会环境、时代风潮的影响,鲁迅这两部小说集的创作心境和运用的创作方法、表现手段也不尽相同。

《呐喊》中的作品,大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要为新文化运动助阵振威,取名《呐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集子中的作品明显地保留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喊的特色。

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因此,《呐喊》集中的作品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令人耳目一新。

2两部小说集的基本内容(主题):体现“五四”启蒙运动和思想革命的要求。

“五四”启蒙运动和思想革命的要求:在意识形态尤其是价值观领域彻底反对封建的伦理思想,打破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专制主义文化的束缚,击退辛亥革命后愈加嚣张的尊孔复古逆流,唤醒民众,解放国民精神,推动社会的革新进化。

3两部小说集大致体现的内容是:(1)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

(2)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

(3)对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

4试论鲁迅《呐喊》、《彷徨》小说集所体现的叙事特征。

答案:(1)多种叙事方式的成功运用。

鲁迅首先以非全知叙事的巧妙运用,丰富了现代小说叙事艺术。

限制叙事既可用第三人称、亦可用第一人物。

如《白光》、《高老夫子》、《孔乙己》和《伤逝》叙事抒情相结合。

纯客观叙事,含而不露,具有高速针砭之效。

如《肥皂》、《示众》等。

全知叙事使叙述者能自如转换时空,自由进入人的内心世界。

如《阿Q正传》。

(2)叙事视角的选择转换,为创作主旨服务。

如《离婚》(3)叙事结构、以横断而切割方式体现自身结构特点。

如《孔乙己》看客的场面。

5分析评价《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艺术特色一:1、“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2、白描手法,采取“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

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各种特征进行描写。

如祥林嫂和子君的神态和眼睛、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孔乙己的长衫。

挖掘和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写幻觉、潜意识等,深入揭示人物的灵魂。

人物语言简洁传神,高度个性化。

艺术特色二:艺术多姿多彩。

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之中为主要特色,但也常有诗意的抒情和以抒情手法为主的作品。

主要是以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刻画性格,但也不乏对人物心理、幻想等的描写和以心理刻画见长。

基本上是悲剧的结局,但在悲剧中常融进幽默夸张的悲剧因素,形成悲喜剧交融的特色,并有以讽刺手法为主的喜剧作品。

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为主,但也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成分。

艺术特色三:注意典型环境的勾勒和环境、气氛的渲染,浓郁的浙东地方风光和民俗民情,使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最早的乡土文学。

艺术特色四:结构形式丰富多样。

小说多截取生活的横断面,以一个或几个生活场景、片段连缀而成;或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顺序为主,也有倒叙;多为单线发展,也有两条线索的交叉叠合;体式有日记体、随笔体、章回体、速写等多种;艺术特色五:以口语为基础,吸取有生命的古代语言,具有简洁、生动的特点。

6分析《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同时又是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

《呐喊》《彷徨》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光辉传统,表现在:a思想方面:它以“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现实主义精神,如实描写,深入地状写了社会的一切丑恶、罪恶和病根。

由于作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因而作品对封建性旧社会的暴露批判,异常深刻,达到过去的文学所没有达到的思想境界。

作品渗透着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作品凝聚着作者对农民、妇女、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对人民解放和社会改革道路的执着探求。

作品从思想革命的角度,侧重描写和揭示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役和毒害,暴露和解剖民族病态心理,期望中国人民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改革国民劣根性。

b《呐喊》《彷徨》的重要地位还表现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

作者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开拓了多中创作方法的源头,革新了中国短篇小说的结构形式。

7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总主题是反封建,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揭露批判极其深刻。

多数作品描写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及制造的一系列人生悲剧,主人公主要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

阿Q、孔乙己、祥林嫂,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血泪人生,控诉封建社会的黑暗。

如孔乙己身受封建科举制度和等级观念毒害,沦落到下层穷愁潦倒,表现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惊人冷漠。

揭示了封建思想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

如《药》的悲剧是双重封建统治者用钢刀杀害革命者,封建迷信思想使华老栓把人血馒头当药为华小栓,但却治不了病。

悲剧在于,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竟是反青革命志士的鲜血做成的。

革命者为人民革命而献身,作为人民一员的华老栓并不理解。

表现粗群众的愚昧麻木,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之深。

小说既暴露了封建势力造成的人民物质上的“病苦”,更着重暴露了人们精神上的“病苦”,以惊醒“不幸的人们”起来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枷锁。

8为什么说《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1)“表现的深切”——在小说题材、小说模式方面的变革。

传统小说的特点是:追求奇特、曲折的情节,讲求传奇性和故事性,人物大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或者神仙鬼怪;《呐喊》、《彷徨》中的大部分作品,则是取材于普通的日常生活、普通的人,并为普通农民塑像,这对传统小说来说是一个大胆的突破,具有先峰的性质;鲁迅在30年代谈及自己的著作时,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吧,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而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别号。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正是从这样的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出发,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鲁迅在表现他的小说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就是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

《药》写华老栓一家的精神愚味;《故乡》写闰土心灵的麻木;《明天》写单四嫂子失去儿子后的孤独与空虚;《祝福》写祥林嫂对地狱的恐怖;《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写知识分子的精神创伤与危机;(2)从普通平凡的人事中,发现和体悟生活的内涵;发现和体悟那“一切的永久的悲哀”。

(传统小说让你产生距离,放松) (3)揭示灵魂的深。

传统小说不善于描写人物的心理,而是注重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注重写人物的心理,写人物的灵魂,是现代小说显著的特征之一。

由于鲁迅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在性,显示灵魂的深。

《孔已已》:对“窃书”的振振有词的辩解,对屡试不中的羞愧难当的支语——被科举功名毒害的心灵;《在酒楼上》:对迁葬的认真与对顺姑的死,写出意志的消沉;《故乡》中的一声“老爷”表现出闰土的思想状况;被封建等级观念所吞食。

《肥皂》以精神分析法写出四铬的潜意识和性心理;揭示了假道学的灵魂深处;《祝福》失去儿子后,见人就说:“我真傻……,”写出祥林嫂心灵的伤痕;鲁迅的小说实际上是对中国人(首先是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灵魂的伟大拷问,深刻地显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

但是鲁迅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社会,由此而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封建社会不仅是对人的肉体的摧残,更是“咀嚼人的灵魂”。

为了表达这一主题,鲁迅在小说里运用了独特的结构模式来体现,那就是看与被看。

9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和在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1、小说集《彷徨》中,涓生(《伤逝》)、魏连殳(《孤独者》)、吕纬甫(《在就楼上》)是基本属于同一种类的知识分子。

他们都是新知识分子,接受了民主主义、个性解放等西方近现代思潮影响。

2、涓生为自己爱的权利而勇敢奋斗;魏连殳被人说成是“一个可怕的新党”,常在报刊上“发些没顾忌的议论”;吕纬甫年轻时敏捷精悍认真,敢于在小城封建迷信思想深重的氛围中破坏神像。

但是他们的反抗都以失败告终。

失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中国社会黑暗势力的强大,封建传统思想和习惯力量的根深蒂固,因此觉醒者受到的压迫是深重的。

觉醒者自身的思想局限性和性格弱点。

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进行反抗的思想基础是个性主义。

这些觉醒者在强大的旧势力压迫下,表现出自私卑怯(涓生)、动摇妥协(吕纬甫)、消沉颓废(魏连殳)。

涓生在爱的小舟遭到社会黑风恶浪时,认为最重要的是救出自己,视子君为累赘,终于遗弃子君而造成悲剧。

吕纬甫敏捷精悍认真变成现在的“敷敷衍衍,模模糊糊”。

魏连殳以躬行所恶来报复社会、世俗的压迫、冷遇,却陷入更深的精神孤独和痛苦的境地,以自戕式的毁灭宣告了自己的失败。

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中国近代新知识分子形象及其悲剧,提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表明了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的正确道路,应别寻新路。

10《端午节》方玄绰是政府官员兼教员,他的口头禅是“差不多”,认为先前被压迫的人有了机会也会成为压迫者的,这其实是为官僚辩解,但他却喜欢讲这种“差不多”理论带上忧国的花环:“中国将来之可虑就在此。

”政府拖欠教员的薪水,方玄绰因为有官俸支撑着,暂不缺钱,便绝不索薪,而且还觉得索薪行为欠斟酌。

可一旦经济拮据,他也赞同索薪了。

他口头上责备太太提出的买彩票“无教育”,但对“头彩几万元”的广告也是动心的。

作者通过对方玄绰的心理描写和他与方太太的对话揭示了人物的虚伪。

【内容解读】赊酒。

方玄绰“恍然大悟”地命令小厮去赊酒,是受了“衙门欠薪”的启发的,虽然曾经自命清高不愿参与同事去衙门索薪的行动,但现在却考虑着既然别人可以欠自己薪,那么自己也可以欠别人的。

口头责备太太买彩票“无教育”,但对“头彩几万元”的广告也是动心的。

方玄绰借用“差不多”理论,宽容了妻子,况且眼前还能不付钱先喝上酒,难怪要读《尝试集》了,尝试着把差不多的理论运用得更娴熟,更无是无非、无痛无痒地过太平日子。

活脱脱一个故作清高、虚伪自私的小官僚形象。

11《白光》塑造的则是在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苦苦挣扎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