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术语翻译的规范与统一
作者:古龙 2009-07-04
一、引言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新理论、新概念、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不断产生,这样新的术语也不断涌现,并且,其产生和传播速度之快、渠道之多、数量之大前所未有。
什么是术语?列福而马茨基在1965年《语言学引论》中给术语的定义是:“术语是专业的、其意义受限制的词,这些词作为对概念的准确表示与事物的称名趋于单义。
”另一位学者盖德认为:“术语是充当定义功能并以严格的系统性、单义性、在该科学范围或者知识领域内无同义词为特点的词汇。
”通俗的说术语就是描述某一个学科系统知识的关键词。
因此前苏联科学家索伯列夫说:“翻译技术著作的基础是专门术语。
”我们在阅读一些科技文献时,有时会碰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术语,是因为这些术语有若干个翻译让我们不知所云。
比如“Compact Disk”就有“镭射碟”,“镭射唱片”,“激光碟”,“激光盘”,“光盘”等翻译。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和统一,主张“书同文,车同轨”。
孔子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可见对于科技术语,只是“书同文”还不够,还要“物同名”。
语言文字一样,在交流中表达同一事物的名称不一样,一物多名,仍难以交流。
因此,科技术语的规范与统一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二、产生术语翻译差异的主要原因
产生术语翻译的原因很多,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
这里我们从三个方面讨论。
1.译者间缺乏交流或缺乏专业知识
不管是科技专家还是翻译专家,如果在翻译和定名时各自为战,这样就很容易造成科技术语翻译的混乱现象。
很多术语出现多种翻译就是由于学科间、行业间、专家个人间各自翻译、定名未经协调统一造成的。
比如Internet刚出现不久就有“国际互连网”、“互连网”,“全球互连网”、“交互网”、“因特网”、“国际电脑网络”等多个翻译。
译者在翻译有关术语时,一定要懂得相关的专业知识,否则会造成误译。
有些术语在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含义。
比如Cell,在生物专业是“细胞”;电气专业“电池”;电子行业“元件”;机械行业“容器”;通讯行业“手机”;统计力学专业“相格”等。
2.科技知识的快速翻新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化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每时每刻都产生大量的科技术语。
而且他们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去。
据说,近2O年新产生的术语是有史以来所有术语的2O倍。
面对如此庞大的术语数量以及新生的科学分支,我们不可能一开始对每一个新产生的术语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术语产生初期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译
法。
比如Laser一词,升始音译为“莱塞”。
“镭射”等,经过一段时期。
人们对其有了深入的了解,最终译为“激光”。
3.地域差异及历史原因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
我国形成了两岸三地的局面。
虽有共同的文化基础,但由于过去交流较少和其他原因,三地对术语翻译存在着差异,仅计算机科学技术就有近4O%的名词翻译不一致。
这样就阻碍了两岸的交流,因此在1 994年5月13日在=I匕京召开了“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与统一座谈会”目的就是规范和统一技术术语翻译。
下面举几个例子比较一下两岸三地技术术语翻译的差异:
从上表可以看出,两岸三地翻译主要差异在:大陆多采用意译。
港台多采用音译;如“氨”,与“ 摩尼亚”和“阿摩尼亚”;另外一方面,三地都用音译。
但用字不同,如“荷尔蒙”与“贺尔蒙”,还比如德国汽车Benz的译名。
大陆译“奔驰”,香港译“平治”。
台湾译“宾士”。
另外,他们翻译的着眼点不同,产生了译名的差异。
比如missile一词,大陆把出发点放在地面控制,译成“导弹”,而港台着眼于空中飞行。
译作“飞弹”。
三、规范科技术语翻译的几点措施
周有光老人说“译名统一难”。
钱之强先牛也说“科学名词术语是科学概念的语言符号,术语名词翻译不仅要统一,更有正确翻译与否的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译名就分别经历了21年和24年才统一。
可见统一术语翻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下面就规范术语翻译提出几个不成熟的思路。
1.建立一个与国际标准因素和音节对应的统一电子汉字词库
一般来说。
人名和地名三地都是音译的,但由于选用汉字的不同,一个人变成r三个人。
比如美国总统Bush刚一上:台就变成了三个人。
大陆译成“布什”,香港则是“布殊”而台湾是“布希”。
可见,两岸三地的泽名差异,造成了交流的很大障碍,所以应该统一译法。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造成误解的主要原因是用字不同,因为汉字同音字很多,并且同一音还有四声,所以同一个英语发音音节会有很多不同的汉字对应,如果使用不同的汉字就会造成混乱。
如果我国建立一个与国际标准音素和音节对应的统一汉字库,就可以避免和减少上面的状况。
将术语或名词按照规则分割成音节,输入到电子数据库中,相应的汉字就会输出。
2.国家强制规范和统一
推广普通话,规范汉语言文字,努力实现翻译术语的统一。
比如AIDS 病刚开始发现时有“爱滋病”、“爱之病”等译法,大陆采用“爱滋病”他人以为这是因为爱而产生的病,从字面上具有社会的副作用,所以卫生部最后改为“艾滋病”,统一了它的译法。
再如,Ergonomics,就有“人机学”,“人机工效学”、“人体工程学”、“人类环境改造学”等2O多种译法,后经组织专家按概念进行研讨,统一定为“工效学”。
由此可见。
由国家成立一个权威机构,组织一流的专家,打破学科、行业,按照统一的审定原则与方法来规范统一术语。
是十分重要的。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就是由国务院批准成立的这样一个权威机构。
3.利用计算机网络使用术语管理系统
对科技翻译而言,制约翻译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技术术语的准确性。
术语是科技人员的交流沟通工具,一词之差。
意义甚远。
术语的乱
用和不规范,一是影响交流效果。
二是产生技术后果。
所以应该成立专门研究小组,长期从事术语规范和收录工作。
并按专业将术语数字化,建立强大的术语电子语料库。
而术语管理系统就是采用术语动态识别技术将翻译中碰到的术语放到术语库中去,然后作动态和实时比较,若发现匹配则自动向译者指示,表示该术语的译文已有标准译法,译者接受即可。
当然,如果数据库没有,译者也可另行翻译,建立自己的术语词表库,并利用网络译者可将自建的词表从术语管理系统导出来,以便和其他译者共享,从而扩大自己的翻译资源。
当然,术语管理系统本身也具有网络共享动能,译者可通过网络在任何时候访问服务器上的术语库。
可见,利用术语管理系统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提高翻译效率,规范和统一术语翻泽。
四、规范统一科技术语翻译的社会意义
1.规范术语是科技发展的基础与支撑
科技术语的规范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技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和长期任务,是一项支撑性的系统工程。
没有这样一个系统的、规范的支撑条件,现代科技的协调发展将遇到极大的困难。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自己一套系统完整的术语,否则,这门学科就树立不起来,就不能扎根发展,因而也就不能称为独立学科。
术语规范是支撑学科建设的重要工作,对科技发展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
2.规范术语可以弘扬中国文化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
它不仅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也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它所构成的文化宝藏是整个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地位的提高,世
界上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因而科技术语使用也会越来越广泛。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规范科技术语,弘扬中国文化。
3.规范术语对实现祖国统一也有着特殊意义
海峡两岸分隔5O多年,这期间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因此科技术语两岸存在严重的不一致。
比如在计算机领域约有4O 的术语不一样。
这种状况十分影响两岸科技、经贸的交流。
而两岸科技术语要取得统一,就必须了解对方,必须采用双方已审定公布的规范术语来进行对照。
这就要求我们抓紧时间对各学科术语进行规范与统一,为两岸科技术语的对照统一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结束语
不仅科技发展本身产生的许多新概念、新名词需要规范和统一,而且由于科学技术的社会化,社会各个方面也需要对术语规范与统一。
国际一体化和国际间交流的增加,更使得术语规范和统一不仅必要,而且是迫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