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湛江滨海中央商务区发展定位研究与城市设计_刘宏

湛江滨海中央商务区发展定位研究与城市设计_刘宏

湛江滨海中央商务区发展定位研究与城市设计刘 宏 韩 瑜中央商务区的发展是我国具有独特意义的城市现象。

而现在数量庞大的各种中央商务区定位模糊,特色不足,更多成为城市土地升值与房地产开发的口号与噱头。

湛江滨海中央商务区的规划从区域角度整体判断宏观态势,从区域商务中心区体系中探寻项目自身发展的方向,从发展级别定位上提出起步湛江,立足粤西,辐射两广与海南的整体设想;针对服务主导方向的特色提出错位优势明显的产业类型,最终定位为包含多重城市职能的海之“丝路商舟”,立足粤西,辐射多地。

本文主要立足于湛江滨海中央商务区设计实践,对新型商务区如何在“欲望都市”发展背景下不迷失,拥有自己的特色作以解剖,期冀对中央商务区在新时期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前瞻合理的战略研究,确立项目本身的发展定位湛江市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广东西南部的雷州半岛上,地处粤桂琼三省(区)交汇图1 湛江滨海中央商务区发展级别定位分析示意图处,东濒南海,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西临北部湾,背靠大西南,是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之一。

自广东省提出大力振兴粤西经济,提升产业服务水平策略以来,湛江面临极大的发展机遇。

湛江中央商务区战略的提出有助于粤西地区商务资源的战略整合,可进一步辐射连接两广、海南、北部湾区域(图1)。

湛江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本次规划将湛江中央商务区定位为海之“丝路商舟”,集金融服务、商业商务、综合展示、文化休闲、综合居住等功能于一体,建成后将集中承担高端商务智力区、交流展示新平台、时尚休闲体验区、滨水形象展示区等多重职能。

起步湛江,面向实际——借势城市已有的产业条件,构建以城市区域金融服务和重化工高端商务办公服务为基础的产业合作与升级平台。

立足粤西,抓住商机——充分借势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契机,努力构建省内金融保障平台和以区域能源产业链条、特色工业为带动因素的智力服务平台及高端商务交流平台。

辐射两广与海南,整合广义的“三产资源”——利用区位有利条件,打造三省旅游产业、高新术产业、金融资源的服务后台与交流平台。

紧凑共融的功能布局,引领中央商务区的空间结构三城联动的整体空间构想根据规划区的空间特征和上位规划条件,提出“三城联动”的整体空间结构,“三城”即金融商城——金融服务核心区、领袖业城——商务文化居住区、书香智城——教育主题居住区。

规划通过主动链接的方式构筑连续的开放空间,将三个主题城邦整体串联(图2)。

金融商城:环绕海湾有序布置金融服务等相关城市功能,使其成为规划区内统领效果强烈的核心功能区块。

领袖业城:位于金融商城的西北方向,综合考虑功能延伸、文化影响传承,规划了商务公园、领袖俱乐部等高端交流休闲平台,主要服务于金融商城的办公人员。

将快乐商务、快乐居住理念引入居住社区的建设中,强化主题特色,打造商务文化主题复合地产。

书香智城:位于金融商城的西南方向,充分整合区域内已经具有的教育资源,形成小学、中学、学习中心、社区大学等全方位的教育资源综合体,并将学习、教育理念引入居住社区的建设中,打造独具特色的学习教育文化主题社区。

六大功能板块规划重点构筑湛江中央商务区的六大核心功能与活动类型板块(图3)。

六大功能板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托,互为支撑,不仅各区形态独特,又通过紧密的融合最终达到六区共荣的整体设想。

综合金融商务区:以大型金融公司、企业办公为主,集金融、办公、商业、媒体、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是整体结构中的“核动力”区域。

主体办公区:是整体结构中的二级核心区域,以大中型规模企业总部办公为主,集办公、酒店、商业、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

现代SOHO混合区:靠近南侧国际文化花园,考虑到未来发展的弹性控制,适度混合商住功能比例,鼓励中小型企业灵活进驻。

规划功能包括现代SOHO、高级公寓、商业服务等。

滨水活动区:集中设置文化、商业、展览、休闲、娱乐、体验等活力功能,将滨海界面文化活力、人气全面引爆。

现代居住区:融入高级公寓、海景社区、服务中心、领袖会所等。

旅游接待配套区:主要承担城市旅游接待功能,鼓励建设规模适中的特色文化度假酒店。

绿环水绕的开放空间,塑造鲜明的绿色生活体验中央商务区不是一个只有塔楼与硬质铺地的场所,它将成为工作者、居住者和旅游者愿意前往的去处。

美丽的公园、清澈的河流与林荫大道将成为商务区的核心开放空间骨架,不仅界定不同的城市空间,其中的树木和水体还会净化城市的空气。

这是创造可持续发展绿色城市的基本图3 六大功能板块规划图图2 整体空间结构规划图——三城联动策略。

通过多级别的公园体系、多层次的林荫大道、多类型的滨河空间,规划区将形成由绿环引领、公园点缀、绿廊相连、河盘水绕的绿色生活体验(图4)。

绿色环廊怀抱办公区,将喧闹的城市生活区和滨海公园分隔开来。

环廊种植多种自然绿植,配合连续而舒适的步行道和小型休憩广场,为人们提供舒适的慢性空间。

环廊内不仅提供了步行道路,也有自行车道和电瓶车道等不同绿色交通设施。

中央通海林荫大道是整个金融商务区的绿色纽带。

串联核心地标建筑,沿路有工业遗址构筑物、新灯塔、步行街、文化地标建筑。

中央通海大道将配置连续且舒适的步行道路,方便人们从地铁和公交站点抵达海滨。

通海大道的绿地景观将与建筑紧密结合,商业步行街与绿地内的步行路相互交错,连续而各有特色。

中央大道将以硬质铺地为主,配以疏密有度的树阵,为行人提供舒适的步行、休憩环境。

由保留的河道和新增的水脉构成的水系联系了滨海公园、中澳友谊公园和南国热带公园。

改造后的河道将提供多样的滨水空间,通过与周边建筑的开敞空间结合布置,将人与水的距离拉到最近。

综合有效的交通解决方案,支撑区域的高效运营完善整合的综合性公交系统将促进湛江市中央商务区的成长与发展。

这个系统将提供中央商务区的可达性及整个地区的机动性,也将减缓交通拥挤状况,并建立新的替代方案连接人们的出行地和目的地(图5、图6)。

考虑到中央商务区对快速交通的需求,规划对原有轨道交通系统进行了完善:轨道交通4号线沟通南北,3号线提升对外交通优势,通过与新西站、北站、新机场的直接联系,将湛江金融商务区与周边城市功能区无缝对接。

基于严谨的交通分析,规划区将构建“四横四纵”的干路网格局和高密度的支路微循环系图4 开放空间结构示意图图6 道路系统规划图图5 交通接驳规划图统。

结合预留的东侧滨海公园开放空间,区内任何位置都能直接观海。

“人车”网络分离,高密度、高品质慢行通道网络,全天候步行系统,将提供一个动静相宜、井然有序的高品质交通环境,使用户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体验到安全、舒适与归属感,这必将促进湛江市中央商务区的繁荣,并使其保持活力。

精心设置的文化引擎,传承浓厚的地域文化粤西文化绵远流长,湛江中央商务区的规划对地域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规划集中打造三个主题文化引擎项目,树立湛江中央商务区内的文化特色(图7)。

海洋主题港湾公园相应用地将被改造成更适宜休闲游乐的场所,综合设置游轮码头、游艇码头和海洋文化馆。

经过改造的海湾拥有适宜船只停靠的硬岸和便于游玩的柔软沙滩,是体验各种海上活动的绝佳场所。

丝路花雨文化公园丝路花雨主题文化公园取意落花有意、细雨有情,通过小型广场、雕塑、构筑物、植物等元素隐喻海上丝绸之路的丰富多彩。

主题文化公园将充分利用原有码头的工业遗存,形成新的滨海景观;开敞的净水湖面与海呼应,将综合演艺中心映衬得更加绚丽;湖畔设置有戏台,将成为上演各种民间演艺活动的场所。

粤西风情水巷公园通过精心安排与设置,粤西风情水巷公园将再现粤西古老村落与水交融的生活空间,使海边渔村的记忆在这里重现。

零售、餐饮、展览、游艺功能也将在这里进行融合,成为一片功能多样,富有活力的文化公园。

立足生态的低碳策略,形成绿色环保的典范粤西第一个低碳生态金融城湛江滨海中央金融商务区将全面推进低碳节能生态型商务区的建设,优化能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实现污染物的低碳排放,最终将建设成粤西第一个低碳金融城。

三星级绿色建筑示范区在低碳节能生态型商务区的总领目标下全面推广绿色建筑标准,并在核心商务办公区内采用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打造中国第一个三星级绿色建筑示范区。

规划还通过五个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十项节能减排措施,全面推进绿色金融商务区的建成(图8)。

注重实操的开发引导,保障区域的有序推进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引导提升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地下空间的整体开发。

轨道站点周边区域地下功能利用注重资源的整合,可容纳商业服务、设备服务、静态交通等功能。

为了保证整体交通环境的优化,在建设强度最高的区域综合设置交通环廊,解决交通连接及地下停车问题,实现地下空间资源的整体联动。

建设时序建议起步期(认识湛江金融商务区)——树立区域形象,形成文化高地图7 滨海文化休闲区(海洋主题港湾公园、丝路花雨主题文化公园、粤西风情水巷公园)总平面图集中建设休闲会议和金融商务功能,同时建设部分金融综合服务功能,初步形成国际交流和商务办公的整体功能板块。

湛江金廊、滨海粤西民俗体验村、湛江演艺中心等特色引擎项目在起步期可以适时启动,占领城市文化发展的高地。

成熟期(选择湛江金融商务区)——引进主体产业,良好运作经济全面启动金融类、总部办公类、综合办公类功能区的建设,使核心功能板块、地标建筑、特色引擎项目实现完整化建设。

提升期(享受湛江金融商务区)——整体结构完整,地区魅力呈现进一步补充相关城市功能和产业服务功能。

加大非商务功能的建设,继续注入人气;全面推进国际邮轮港、海上休闲区的建设,将滨江活力界面全面激活(图9、图10)。

图8 绿色节能策略示意图图9 建设时序示意图图10 城市设计总平面图图12 整体夜景鸟瞰图图11 整体日景鸟瞰图结语规划通过整体板块结构、开放空间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滨水文化体验系统、低碳保障系统的构筑形成富有特色与活力的整体;通过湛海天琴现代演艺中心、丝路花雨文化长廊、粤西风情水巷等特色引擎项目,将滨水空间全面激活;通过地面空间的混合利用及地下空间的整体开发,为地区引入持续的活力(图11、图12)。

作为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湛江,将依托金融商务区的建设,在新的时期再次扬帆起航,开启粤西地区走向世界的新纪元。

曾经,湛江作为首批沿海开放港口城市,规划区作为湛江港第五作业区一度繁华。

如今,湛江打造粤西中心,走向以海湾为主题的发展思路,在“一湾两岸”城市空间框架下,湛江金融商务区作为“一湾两岸”中的核心节点,将承担起城市功能升级的重任,再度领航。

“按城市的本来面貌去认识城市,按城市的应有面貌去改造城市”,不仅是城市发展建设的行为准则,更是每一位规划工作者铭刻于心的永恒责任。

参考文献1 倪鹏飞,孙承平.中国城市:金融中心的定位研究[J].财贸经济,2005(3).2 冯德连,葛文静.国际金融中心成长的理论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6).3 林奇.总体设计[M].黄富厢,朱琪,吴小亚 译.中国建工出版社,1999.4 王正,韩冬青.格网——城市区段空间形态设计的一种方法[J].城市规划,2003(3):67~72.作者单位: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责任编辑:刘晓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