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商务区(CBD)核心规划方案总规划师:安岗中央商务区(CBD)是一个中心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人气聚集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城市总体战略意图的具体表现。
要想建成区域性的商贸、金融、信息、文化、会展及办公为一体城市商务中心区(CBD),需要有科学的规划、绿色生态设计,要达到有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及各种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要达到这个目标,最重要的是建好中央核心商务区;他是中央商务区(CBD)的龙头,是人气的主要活动区域。
对国内来讲, CBD 是一个中心城市对外辐射的核心桥头堡;对国外来说, CBD 是一个进入中国中心城市的门户。
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有大批跨国公司、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建立它们的总部,引发众多行业聚集,这必然对中央商务区的高档办公环境产生大量、持续的需求。
加快建立 CBD 将有助于接纳来自于国外的服务、贸易、金融、证券、商务等行业的投资。
CBD 作为国际性商务活动的平台,外商习惯它、认可它。
在中国中心城市建设中央商务区,实质上是为国内企业提供了与国际商务接轨的必要条件。
因此,抓住机遇,加快建设 CBD 是中国迎接“入世”挑战的客观需要。
当前国内的区域经济竞争,首先表现为中心城市间的竞争,而中心城市的竞争很大程度体现在 CBD 的功能和水平上。
也可以说区域经济的竞争集中体现在 CBD 之间的竞争上, CBD 将成为国内区域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另外,国际经济竞争的突出特点,也表现在各国大城市之间的竞争上。
竞争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形象竞争,也就是有没有中央商务区的竞争,一个规划科学的CBD ,可以提高这个城市的竞争能力,并辐射周边地区,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可以通过 CBD 这个平台,有效地参与区域经济和国际经济的竞争。
一个好的 CBD 规划,需要有一个灵魂建筑群,这个建筑群不但要是 CBD 区域的主要商贸、金融、信息、文化、会展及办公集散地,而且是中心城市的标志。
我们用国内外的 CBD 进行比较说明。
一、纽约曼哈顿曼哈顿是纽约市的中心区,该区包括曼哈顿岛,依斯特河(即东河)中的一些小岛及马希尔的部分地区,总面积57.91平方公里,占纽约市总面积的7%,人口150万人。
纽约著名的百老汇、华尔街、帝国大厦、格林威治村、中央公园、联合国总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都会歌剧院等名胜都集中在曼哈顿岛,使该岛中的部分地区成为纽约的CBD。
曼哈顿CBD主要分布在该区内曼哈顿岛上的老城(Downtown), 中城(Midtown), 著名的街区是格林威治街和第五大街。
在老城长仅1.54公里,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华尔街——CBD的金融区,就集中了几十家大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以及上百家大公司总部和几十万就业人口,成为世界上就业密度最高的地区。
中城是曼哈顿的豪华居住区,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洛克菲勒中心等一些著名的建筑都坐落在这个区。
中城的形成虽晚于曼哈顿老城,但却有后来居上的势头。
进入20世纪后,其他许多非赢利的办公机构,如工会、研究部门、专业团体、政府机构等,也都集中于此,许多相关的专职事务所如房地产、广告业、税务部门等也迅速聚集其周围,原来设在岛南部的保险业及银行也被中城良好的环境吸引而来。
与此同时,商店,服务业等也渐渐聚集在周围,这样就使曼哈顿岛的CBD更加具有吸引力。
为解决曼哈顿CBD因产业不平衡而产生的矛盾,纽约市政府对格林威治街和第五大街采取了一些调控手段,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其平衡健康发展。
加强纽约商务贸易中心功能,增强吸引力。
随着城市的发展,在西部建了许多办公楼、住宅楼、展览中心等,且修建了穿过市中心区的地铁。
随后,政府又颁布了曼哈顿南部规划,在岛南端建成了宽阔的环形高速公路、世界贸易中心、1.5万套公寓及办公楼。
在这些扩展的地区中,旨在为拥挤的市中心区分担压力,规划机构加强了交通运输网的建设,如把地铁和其它铁路交通的出入口与新建办公机构相连接,同时把人行道和商店设置在地下,并与地铁出入口直接相连。
本世纪70年代中期,曼哈顿CBD逐渐形成。
曼哈顿CBD是纽约市发展的催化剂,这主要表现在:依靠CBD的影响,纽约市确立了其国际城市形象,国际性和跨国性行业组织在纽约市如鱼得水,1979年有277家日本公司、213家英国公司、175家法国公司、80家瑞士公司及许多其它国家公司在纽约市设立分支机构;曼哈顿CBD的住宅和商业用房的成交额,占美国房地产市场中此类用房成交额的40%;美国21%的电话是从纽约打出的;地产增值,政府税收增加,如曼哈顿的地产估价约占纽约市地产估价总额的53%,1969年至1983年间,曼哈顿区地产价值增长了约58%;曼哈顿地区经济增长量占纽约市总经济增长量的82%;CBD和它的衍生效益促进了纽约市的繁荣,1978年纽约地区的机场共接纳了150万到纽约参观游览的游客。
二、巴黎拉德方斯区拉德方斯区位于巴黎市的西北部,巴黎城市主轴线的西端。
于1958年建设开发,全区规划用地750公顷,先期开发250公顷,其中商务区160公顷公园区(以住宅区为主)90公顷。
规划建设写字楼250万平方米,共12万雇员使用,共容纳1200个公司。
截止到1992年,国家已投资160亿法郎。
目前已建成写字楼247万平方米、其中商务区215万平方米、公园区32万平方米、法国最大的企业一半在这里,共10家;建成住宅区1.56万套,可容纳3.93万人,其中在商务区建设住宅1.01万套,可容纳2.1万人;在公园区建设住宅5588套,可容纳1.83万人;并建成了面积达10.5万平方米的欧洲最大的商业中心;成为欧洲最大的商业中心;成为欧洲最大的公交换乘中心,RER高速地铁、地铁1号线、14号高速公路、2号地铁等在此交汇。
建成67公顷的步行系统、集中管理的停车场设有2.6万个停车位,交通设施完善;建成占地25公顷的公园,商务区的1/10用地为绿化用地,种植有400余种植物,建成由60个现代雕塑作品组成的露天博物馆,环境的绿化系统良好。
优美的环境而后完善的设施每年吸引约200万游客幕名而至。
拉德方斯区交通系统行人与车流彻底分开,互不干扰,这种做法在世界是仅有的。
拉德方斯的规划和建设不是很重视建筑的个体设计,而是强调由斜坡(路面层次)、水池、树木、绿地、铺地、小品、雕塑、广场等所组成的街道空间的设计。
拉德方斯的主轴线有很强的凝聚力,特别是巨门建成后,全区面积大为改观,从此,拉德方斯有了中心,有了标志,有了精神支柱,增强了其吸引力。
巨门建成之前都认为拉德方斯离巴黎市区远,景观平淡,缺乏吸引力;而巨门建成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认为该区非常值得到此一游。
三、东京新宿新宿区位于东京都中心区以西,距银座约6公里,是东京市内主要繁华区之一,仅次于银座和浅草上野。
在成为副都心以前,新宿在消费、娱乐行业方面就颇具吸引力。
进入5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作为首都东京原都心即原中央商务(CBD)的中心三区(千代田区、港区和中央区),已不能适应形势需要,政府机关、大公司总部、全国性的经济管理机构和商业服务设施等高度集中,交通拥挤,建筑高度密集。
为控制、缓解中心区过分集中的状态,同时结合周边地区发展需要,1958年下半年东京都政府提出建设副都心(即新宿、涩谷、池袋)的设想,并首先从新宿着手。
经过近30年的规划建设,新宿副都心已经在东京都的西部形成。
目前,建成的商务区总用地面积为16.4公顷,商业、办公及写字楼建筑面积为200多万平方米,并形成东京的一大景观——超高层建筑群(共有40栋大厦),其中不乏百米以上的摩天大楼。
为实现办公自动化所需的人均办公面积目标(7——15平方米/人),新宿还将计划建设新的超高层建筑,其中有8座百米以上的建筑。
目前,新宿副都心的经济、行政、商业、文化、信息等部门云集于商务区,金融保险业、不动产业、零售批发业、服务业成为新宿的主要行业,人口就业构成已接近东京都中心三区。
随着新宿副都心的开发建设,尤其是东京都部分政府办公机构的迁入,使副都心的魅力大增,各行业更加积极地涌入新宿,首当其冲的是金融业。
仅在以新宿站为中心、半径为7000米的范围内,就聚集了160多家银行,新宿已成为日本“银行战争”的缩影。
据统计,目前新宿商务区的日间活动人口已超过了30多万人。
由于新宿是东京都的一个交通枢纽,共有9条地铁线路由此经过,日客流量超过了300万人,预计,随着新超高建筑的完成和12号地铁环线等交通线路的建成使用,新宿的日客流量将超过400万人。
四、香港—中环香港岛是一个面积不足70平方公里的山岛,中环区位于本岛的核心区域是香港的金融贸易心脏。
70年代开始的经济起飞,也是香港CBD现代化发展的开始。
目前,这一区域集中了大量的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行、中国银行的新总部等,已成为办公楼建筑的主流。
五、上海 CBD该区与繁华的南京东路外滩隔江相望,主要发展金融、贸易、商业、房地产、信息和咨询等第三产业,是21世纪上海中央商务区(CBD)的主要组成部分。
规划用地1.7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400万平方米。
规划从东到西,渐次将集中绿地、高层建筑带和以东方明珠电视塔为主体的文化设施及滨江憩息带构成富有节奏的空间环境。
中央绿地与邻近几幢超高层建筑,体现虚实、轻重、错落,又不失平衡之美;绿地外围的弧形高层建筑带与沿黄浦江的“弧形线条”内外呼应,内部环路交通与城市东西轴有序结合,使地面建筑、绿化、道路组合十分协调。
同世界接轨,领导时代潮流,与未来拥抱。
浦东开发的核心之一是建设占地二十八平方公里的陆家嘴为金融、商业、贸易区。
作为中国唯一以金融贸易命名的开发区,陆家嘴区域享有中央及上海市政府给予的各项特殊的金融、贸易政策,如:进区的外资银行可率先经营人民币业务,在上海的主要银行和十大要素市场及政府一些机构将迁往陆家嘴。
天降大运,舍此其谁?陆家嘴地区位于上海市中心,为内环线所环绕,从上海目前最繁华的外滩望去,仅一江之隔的陆家嘴仿佛是一个巨大舞台,几代人的梦想就将在这舞台上实现。
二十一世纪远东及太平洋周边地区最重要的金融、商业和贸易中心将在这里崛起。
这里是二十世纪的希望,这里更将是二十一世纪的骄傲。
世纪性的举措需要世纪性的手笔,勋标千秋的大业仰仗柄蔚千秋的眼光。
为把陆家嘴建成国际一流的城市和上海中央商务区(CBD),国际上著名的规划设计大师们相聚上海,和中国上海的规划大师们一起,运用国外最新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对这一地区进行规划咨询:每一幢建筑物都匠心独运,区域设计在地下、地面和空间的联系达到最佳组合;近百幢三、四十层的超高层建筑如众星拱月,散聚相宜地簇拥在三幢近百层的摩天大楼周围;区内十万平方米的中心绿地花木掩映,绿草如茵;百米宽的中央大道穿过全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融汇,激情与理性相逢。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峰巅上,新世纪的现代都市初绽姿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