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缺血性心脏病的药物治疗

缺血性心脏病的药物治疗

2、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分型)

心肌梗死型冠心病:胸前区剧烈疼痛,休息和硝
酸甘油不能缓解,疼痛时间长达15min以上,心电图出 现异常Q波(时间延长,深度加深)和ST-T改变及血清 酶系(CPK/AST/LDH…)变化。

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冠心病:心脏扩大,
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
猝死型冠心病
主要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并影响其他药物的吸收。
三、调血脂药物
6、常用调血脂药物
(4)烟酸:广谱调血脂药,可用于VLDL 和LDL增高的高三酰甘油血症和高胆固醇 血症。
不良反应较多:潮红,胃肠道反应,高血 糖,高尿酸,肝损害,胃溃疡,低血压等。
三、调血脂药物
6、常用调血脂药物
5、其他抗心绞痛药物

双嘧达莫:预防心绞痛发作 曲美他嗪:用于心绞痛和陈旧性心肌梗死 吗多明:防治心绞痛发作 卡波罗孟和乙氧黄酮:防治慢性心肌缺血及心 绞痛 尼可地尔:抗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中草药制剂
双嘧达莫对心肌缺血区血流量的影响
二、抗心绞痛药物
6、抗心绞痛药物的合理应用

根据心绞痛发病机制用药
二、抗心绞痛药物
4、钙拮抗药



防治心肌缺血的作用:
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供
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抑制交感 神经末梢递质的释放,降低心肌耗氧量 抑制血小板功能,防止血栓形成 减轻钙超载,抑制氧自由基产生,保护缺血的 心肌细胞
二、抗心绞痛药物
4、钙拮抗药

治疗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 变异型(硝苯地平常与受体拮抗剂合用)
ABCDE综合防治:Aspirin and anti-angina agents, Blood pressure and receptor blocker, Cholesterol and Cigarettes, Diet and Diabetes, Education
二、抗心绞痛药物
6、抗心绞痛药物的合理应用 抗心绞痛药物的联合应用
不稳定型心绞痛:


诱发心绞痛的体力活动阈值突然或持久地降低;
心绞痛发生频率、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增加、出 现静息性或夜间性心绞痛; 胸痛放射至新的部位; 发作时伴有新的相关特征如心悸或呼吸困难;

原来能使稳定型心绞痛缓解的常规休息或舌下含 服硝酸甘油的方法只能暂时或不完全性地缓解症状。
一、概述
药物治疗(二级、三级预防)
抗心绞痛药物:硝酸酯类,β受体拮抗药,钙拮抗药 抗心肌梗死(抗血栓)药物:血栓溶解药,抗凝血 药,抗血小板 密度脂蛋白的药物
二、抗心绞痛药物
1、抗心绞痛药物的作用机制

缓解供氧和需氧的矛盾 降低心肌耗氧量(室壁张力,心率与射血时间, 心肌收缩力和收缩速度): 舒张全身动静脉, 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减慢心率;抑制心肌 收缩力 增加心肌供血: 扩张冠状动脉和侧支血管
二、抗心绞痛药物
2、硝酸酯类

耐受性 连续用药可出现耐受性,停药1-2周可消 失。 调整给药剂量,减少给药频率(采用最小 剂 量,间歇给药--间歇时间大于8小 时);补充含巯基的药物和食物。
硝酸酯类药物的比较
药物 给药 方法 舌下 静滴 一次用量 (mg) 0.3~0.6 5-10 起效时间 (分) 1~2 即刻 持续时间 (小时) 20~40分
冠状动脉狭窄为主的心绞痛:硝酸酯类, 钙拮抗药,受体拮抗药单用或联用
冠状动脉功能性痉挛为主的心绞痛:硝 酸酯类,钙拮抗药单用或联用
二、抗心绞痛药物
6、抗心绞痛药物的合理应用


根据心绞痛病情用药
心绞痛急性发作的控制:硝酸酯类,钙拮抗药


预防心绞痛的发作:硝酸酯类,钙拮抗药,受体 拮抗药单用或联用。
二、抗心绞痛药物
3、β受体拮抗药

治疗 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 心肌梗死

不良反应:
心脏抑制作用
诱发支气管哮喘 停药反应
二、抗心绞痛药物
3、β受体拮抗药

常用药物
普奈洛尔 (心得安 ) 阿替洛尔(氨酰心安) 美托洛尔(美托心安、倍它乐克) 氧烯洛尔、吲哚洛尔、索它洛尔
二、抗心绞痛药物
4、钙拮抗药
缺血性心脏病的药物治疗
1、概述 2、抗心绞痛药物 3、调血脂药物 4、抗血栓药物
一、概述

缺血性心脏病的病因 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分型) 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
一、概述
1、缺血性心脏病的病因
由于冠状循环改变引起血流和心脏 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心肌损害。
可由于功能性改变或器质性病变而
引起。

分类: 选择性钙拮抗剂:I类(苯烷胺类)II类(二 氢吡啶类),III类(苯硫卓类) 非选择性钙拮抗剂:IV类(二苯哌嗪类), V类(普拉尼明) 其他:哌克昔林
二、抗心绞痛药物
4、钙拮抗药

主要药理作用: 松弛血管平滑肌 负性肌力、负性频率、负性传导作用 其他(抑制交感神经递质释放,降低血小板 聚集性等)
(5)其他降血脂药物
阿昔莫司:烟酸衍生物,广谱调血脂药,可用于 VLDL和LDL增高的高三酰甘油血症和高胆固醇 血症
普罗布考:用于LDL增高的高胆固醇血症 鱼油及其他多烯脂肪酸:辅助治疗药物
四、抗血栓药物
1、抗血栓药物的种类
溶栓药:急性心肌梗死
抗凝血药: 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 死后的再梗死 抗血小板聚集药:抑制血小板聚集, 预防血栓形成
动脉压
心率 心肌收缩力 射血时间 舒张期灌流时间 左室舒张末压 心室容积

(反射性) (反射性)



抑制或不变 不变 延长 不变或降低 不变或缩小
三、调血脂药物
1、高血脂的标准
血清总胆固醇(TC): >5.96mmol/L(230mg/dl) 血清三酰甘油(TG): >1.8mmol/L(160mg/dl) 高密度脂蛋白:<1.4mmol/L(40mg/dl)
Ca2+浓度下降 cGMP含量增加
收缩蛋白对Ca2+ 敏感性下降 激活K+通道
血管平滑肌松弛
二、抗心绞痛药物
2、硝酸酯类

临床应用: 控制心绞痛急性发作 治疗心肌梗死(尤其是长期冠脉痉挛导 致的心肌梗死) 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
二、抗心绞痛药物
2、硝酸酯类

不良反应: (1)继发于血管扩张:面颊部皮肤发红,搏动性头痛, 眼内压、颅内压升高,体位性低血压及晕厥。 (2) 剂量过大可使血压过度下降,冠脉灌注减少并反 射性兴奋交感神经,增加心脏耗氧量。 (3)超剂量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呕吐,发绀等)。 (4)过敏反应:药疹
一、概述
1、缺血性心脏病的病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冠状动脉痉挛
支配区域血供不足
心肌缺血、缺氧
心肌代谢和功能改变临床表现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血脂异常 吸烟 高血压 糖尿病 体力活动减少 遗传因素 年龄 性别 酒精摄入 肥胖、A型性格,某些微量元素摄入等危险因素
变异型
急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 梗塞后心绞痛
稳定劳力型: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所致心肌 耗氧量增加激发,含用硝酸甘油可缓 解。
变 异 型:由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肌供血供氧 不足所致。与心肌耗氧量无关,心电 图表现为S-T段和T波抬高。
不稳定型:可能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糜 烂、炎症、血栓形成或血管收缩等原 因引起。持续时间较长。
(3)常用溶栓药: 链激酶(过敏、低血压) 尿激酶(无抗原性)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
二、抗心绞痛药物
2、硝酸酯类
抗心绞痛起效原理:

扩张容量血管 较大剂量时扩张小动脉 扩张较大的冠状动脉分支 开放侧支循环
促进心肌血流 的重新分布, 改善缺血区的 供血供氧
二、抗心绞痛药物

硝酸酯类对心肌缺血区血流量的影响
舒张血管的机制
药物(prodrug) NO GC激活
四、抗血栓药物
2、溶栓药
(1)适用于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治疗(不晚于 发病后6h) (2)无溶栓禁忌证
四、抗血栓药物
禁忌症:

6个月内有胃肠道、泌尿道出血 颅内肿瘤,6个月内发生过脑血管意外者 未能控制的严重高血压 6周内做过外科大手术或组织溶栓者

出血倾向者
四、抗血栓药物
2、溶栓药
三、调血脂药物
6、常用调血脂药物
(2)HMG-CoA抑制药(他汀类):降低胆固 醇合成,降低血浆LDL、VLDL水平。主要用于 高胆固醇血症,是伴LDL增高的高胆固醇血症首 选药。
主要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和肝损害。
三、调血脂药物
6、常用调血脂药物
(3)胆汁酸结合树脂:减少胆汁酸的肝肠循环, 促进肝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主要用于LDL增高 的高胆固醇血症。常与HMG-COA还原酶抑制药 合用。
三、调血脂药物
2、高血脂的预防和治疗
饮食调节: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 饮食

增加体育锻炼 戒烟
调血脂药物:降低LDL,VLDL, TC , TG和载脂蛋白B;升高HDL和载脂蛋白A
三、调血脂药物
3、调节血脂的药物

主要降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的药物:
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 (HMG-CoA)还原 酶抑制药(他汀类)、胆酸结合树脂(考 来烯胺)、普罗布考以及多烯不饱和脂肪 酸、右旋甲状腺素等
三、调血脂药物
3、调节血脂的药物
主要降低三酰甘油的药物分为三类:
减少VLDL、LDL合成的药物: 如烟酸等 增加VLDL清除的药物: 如氯贝特类(苯氧 乙酸衍生物) 增加LDL分解的药物: 如胆汁酸结合树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