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数据库标准2020-11-17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数据库标准2020-11-17

数据库标准修改说明在2020年10月15日下发版本基础上,做如下修改:1. 删除表2中分类因素图层中【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表15生物多样性属性表。

2. 数据库标准要求,扩充分类单元图层是必须的,“三调”有这两类图斑的,必须有这个图层;没有的不需要建空图层。

表2中扩充分类单元的约束条件修改为O(可选)。

3. 表5、表6、表9和表10,将“c-标准制”修改为“c-国际制”。

4. 表5、表6中①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级别对应的字段代码由“TRZJSWRZKJB”修改为“TRZJSWRJB”,长度缩减为9个字符。

②耕地二级地类GDEJDL,因在表6中增加了“即可恢复、工程恢复”类别,表5、表6的字段长度统一由原来的6位修改为8位。

5. 表6注15:种植属性为“即可恢复”的耕地二级地类填写“即可恢复”,“工程恢复”的填写“工程恢复”,耕地二级地类级别代码均填写小写字母k。

修改为“种植属性为“即可恢复”的耕地二级地类填写“即可恢复”,种植属性为“工程恢复”的耕地二级地类填写“工程恢复”,级别代码分别选填表36中的对应代码。

”6. 修正表6 注15和表7注16的表述。

表20中地类编码长度变为5。

7. 因有些省份收集到的污染数据是点位的,因此原【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TRZJSWRZK】图层扩充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图斑TRZJSWRTB】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样点TRZJSWRYD】两个图××/T ××××—××××层,两个图层的属性结构分别按照表15和表16描述。

在表2中约束条件由M调整为C,表示仅需提供“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图斑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样点”二者之一。

8. 表18中的【OUT丰度指数】修改为【Ace指数】。

对应的字段代码【OUT_FDZS】也修改为【Ace_ZS】。

9. 关于耕地二级地类的编码,在表36中增加j-即可恢复和g-工程恢复分类。

10. Int只表示是整形数据类型,根据选定的数据库确定短整型和长整型的具体类型;float只表示浮点型数据,具体是单精度还是双精度应按选定数据库的字段类型自行设定。

II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县级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数据库标准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2020年11月17日目次前言 (I)引言 (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数据库内容和要素分类编码 (2)4.1 数据库内容 (2)4.2 要素分类与编码 (2)4.3 标识码编制规则 (4)5 数据库结构定义 (4)5.1 空间要素类划分 (4)5.2 空间要素属性表结构 (5)5.2.1 行政区层属性表结构 (5)5.2.2 分类单元层属性表结构 (6)5.2.3 分类因素层属性表结构 (10)5.2.4 调查样点层属性表结构 (12)5.2.5 注记层属性表结构 (15)5.3 属性值代码表 (15)6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数据交换文件命名 (19)6.1 标准图幅数据交换文件命名规则 (19)6.2 以行政区为基础的数据交换文件命名规则 (21)7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交换数据内容和格式 (21)8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数据库元数据 (21)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制定。

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人:I引言为规范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县级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数据库结构、数据库内容与数据交换格式,促进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成果数据的管理和共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参照《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等相关标准,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县级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数据库建设与数据交换。

I县级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数据库标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数据库的内容、要素分类代码、数据分层、数据交换文件命名规则、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的结构、交换格式及元数据等。

本标准适用于县级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数据库建设与数据交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10114 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 13923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17798 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TD/T 1016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 1055-2019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TD/T 1057-2020 国土调查数据库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数据farmland resource data描述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数据相关的要素特征及关系的数据。

3.2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数据库farmland resource database有组织的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数据及其相关数据的集合。

3.3分类单元classification unit1用于耕地资源质量分类的基本空间单位,单元内部耕地资源条件相对均一,单元之间有显著差异。

3.4调查样点Survey sample为开展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工作,从分类单元中抽取部分单元,用于调查耕地的生物多样性,以及补充调查土壤条件中的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 值等属性值。

3.5自然区natural area揭示中国自然界的地域分异规律,体现自然环境各要素(如温度、水分、地貌)的生态地理关系。

3.6熟制ripe cycle根据积温条件确定的同一地块上一年内能种植作物的种类数。

4 数据库内容和要素分类编码4.1 数据库内容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分类单元、分类因素、调查或核实样点以及分类辅助要素等。

4.2 要素分类与编码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数据库要素分类大类采用面分类法,小类及以下采用线分类法。

根据分类编码通用原则,将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数据库数据要素依次按大类、小类、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和四级类划分,分类代码采用十位数字层次码组成,其结构如下:XX|大类码XX|小类码XX|一级类要素码XX|二级类要素码X|三级类要素码X|四级类要素码其中:a) 大类码为专业代码,设定为2位数字码,其中:基础地理专业码为10;土地信息专业码为20。

2b) 小类码为业务代码,设定为2位数字码,不足位以0补齐,耕地资源质量分类的业务代码为07。

c) 一至四级类码为要素分类代码,不足位以0补齐。

其中:一级类码为2位数字码;二级类码为2位数字码;三级类码为1位数字码;四级类码为1位数字码;d) 基础地理要素的一级类码、二级类码、三级类码和四级类码引用GB/T 13923中的基础地理要素代码结构与代码,行政区与行政区注记要素参照GB/T 2260的结构进行扩充,各级行政区的信息使用行政区与行政区属性表描述。

e)各要素类中如含有“其他”类,则该类代码直接设为“9”或“99”。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数据库各类要素的代码见表1。

表1耕地资源分类要素分类与代码表34.3 标识码编制规则按照每个要素的标识码应具有唯一代码的基本要求,依据《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GB/T 7027)规定的信息分类原则和方法,要素标识码采用三层18位层次码结构,由县级行政区划代码、要素层代码、要素标识码顺序号构成。

具体如下:a)第一层为县级行政区划代码,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中规定的数字代码6位数字码。

b)第二层为层代码,采用本标准表1规定的4位数字码;c)第三层为要素标识码顺序号,采用8位数字码,码值:00000001~99999999;要素标识码代码结构如图1所示:XXXXXX XXXX XXXXXXXX顺序号层代码县级行政区划代码图1 要素标识码代码结构图5 数据库结构定义5.1 空间要素类划分空间要素采用分层的方法进行组织管理,要素类名称及各类要素见表2。

4表2耕地资源质量分类空间要素类的定义5.2 空间要素属性表结构5.2.1 行政区层属性表结构5表3行政区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XZQ)表4行政区界线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XZQJX)5.2.2 分类单元层属性表结构表5分类单元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FLDY)67表6扩充分类单元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KCFLDY)895.2.3 分类因素层属性表结构表7土层厚度图斑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TCHDTB)表8 土层厚度样点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TCHDYD)10表9 土壤质地图斑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TRZDTB)TRZDYD)表10 土壤质地样点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表11 土壤有机质含量图斑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TRYJZHLTB)11表12 土壤有机质含量样点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TRYJZHLYD)表13土壤pH值图斑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TRPHZTB)表14土壤pH值样点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TRPHZYD)表15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图斑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TRZJSWRTB)12表16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样点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TRZJSWRYD)SZ)表17熟制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表18生物多样性调查样点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SWDYXYD)13表19土壤调查样点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TRYD )表20辅助图斑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FZTB)145.2.5 注记层属性表结构所有注记层均采用表21的属性结构描述。

表21注记属性结构描述表5.3 属性值代码表表22 界线类型代码表表23 界线性质代码表表24 权属性质代码表表25 图斑细化类型代码表表26种植属性代码表表27 全国自然区代码表表28坡度级别代码表表29 土层厚度代码表表30土壤质地代码表表31 土壤有机质含量代码表表32 土壤pH值代码表表33生物多样性代码表表34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代码表表35 熟制代码表表36 耕地二级地类代码表表37 土壤数据来源代码表6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数据交换文件命名 6.1 标准图幅数据交换文件命名规则以标准图幅为基础的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数据文件命名规则如下:命名规则说明:a ) 主文件名采用21位字母数字型代码,扩展文件名采用三位字母数字型代码,代表数据格式;b ) 专业代码和业务代码规定见本标准4.2;c ) 比例尺代码为空间数据的比例尺代码,比例尺代码如表38所示;表38比例尺代码表d ) 年代时间为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公元年代;e ) 图幅行列编号计算公式1)1:1 000 000图幅行、列号的计算:a = [φ/4°]+1.............................................(1) b = [λ/6°]+31 (2)式中:a ——1:1 000 000图幅所在纬度带数字码所对应的数字码; [ ] ——商取整;XX XX X XXXX X XX XXX XXX XXX .XXX | | | | | | | | | | 专 业 代 码业 务 代 码比 例 尺 代 码年 代 时 间 1:100 万 图 幅行 号1:100 万 图 幅 列 号图 幅 行 号图 幅 列 号特 征 码 扩 展 文 件 名φ——图幅内某点的纬度或图幅西南廓点的纬度;b——1:1 000 000地形图图幅所在经度带的数字码;λ——图幅内某点的经度或图幅西南廓点的经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