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第26卷 第1期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Vol.26 No.1 2009年3月 Journal of Su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 Mar., 2009辑的“神来”之笔,但是,却打破了面具的沉默,反而拆解了面具的象征性,这样的导演“干预”匪夷所思。
青女在厉帝的夜宴上献舞,因为她已经在父兄的戏剧之外,所以处于无面具境界之中,就是厉帝临终感叹的:“百般算计,不如一颗单纯的心。
”赴死的人,都纷纷卸下了自己的面具。
厉帝说:“哥哥,我把尊严还给你。
[对婉后]你敬的酒,我怎能不喝?”无鸾说:“能死,真好。
”在后现代社会中,划定和防守身体界限,一直是难以逃避的焦虑。
[ ] 33- 34身体的适应性受到形形色色的威胁:既要保持渴望“更好”体验的开放性,又要维持身心的绝对安全,二者本来就是相反相成的。
面具于是盛行,从上古到今天。
街道上的行人都面无表情,若有似无。
更可怕的是,“9· ”之后,塔利班的蒙面政治,彻底割裂了权力与责任的界限。
对无辜的平民的攻击,使得每个人都成为后现代政治的人质。
厉帝、无鸾对面具的厌倦、对死亡的渴望,就不难理解了。
《夜宴》与其说回到了古代政治,不如说借助电影视像重构了后现代的政治图景。
“我们只感到重重围困,无能为力,无法掌握偌大的网络空间实体,不能在失去中心的迷宫里寻找自己究竟如何被困的蛛丝马迹。
”[ ]497参考文献:[ ] 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陈清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 997:507.[ ] 杨曾文.六祖坛经[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00 .[3] 伊斯顿 戴维.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 999: 3 9-335.[4] 李泽厚.论语今读[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998:8.[5] 欧阳修.新五代史:卷 4[M].北京:中华书局, 974.[6] 冯小刚谈《夜宴》:欲望毁灭一切创造一切[N/OL].新京报.( 005-09 - 3)[ 008-06-0 ].http :///m/c/2005-09-13/0046838 838772.html.[7] 赵夙岚.奥巴马希拉里携手亮相是否搭档未明[EB/OL].( 008-06-0 ) [ 008-06- 9].http :///a/20080629/000119.htm.[8] 钱亦蕉.九月盛“宴”面对质疑冯小刚一一解答[EB/OL ].( 006-09- 0)[ 0 08-06-0 ].http :///m/m/2006-09-20/1418125584 8.html.[9] 冯伟宁.大片《夜宴》为何成笑片[EB/OL ].( 007-0 -3 )[ 008-06-0 ].http : ///ent/jywy/dypl/200701/t20070131_82962.htm.[ 0]陈滨.冯小刚称《夜宴》台词没问题 子怡不打外商不签[EB/OL]. ( 006-09- )[ 008-06-0 ].http :///m/c/2006-09-22/143 81259607.html.[ ]费振钟.堕落时代[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004.[ ]鲍曼 齐格蒙特.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M].郁建兴,周俊, 周莹,译.上海:学林出版社, 00 .[ 3]史蒂文 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 00 : 66.[ 4]谭盾谈《夜宴》音乐:挖掘人性的寂寞[N/OL].新京报.( 005-09- 3) [ 008-06-0 ].http :///m/c/2005-09-13/0114838780. html.(作者系江苏警官学院管理系中文教研室教授,博士后)翻译的历史阐释价值—评《20世纪中国翻译史》摘 要:现代阐释学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理解与阐释,具有历史性。
在翻译实践中,作为阐释者的译者对于文本的理解与阐释活动受制于他所处的历史语境。
翻译史的写作也是一种历史阐释,它要通过对译者、译本以及相关翻译活动的研究来探求其历史内蕴。
方华文教授的《20世纪中国翻译史》正是这样一部力作,凸现了翻译的历史阐释价值。
关键词:阐释学;翻译;历史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008-793 ( 009)0 -00 8-04杨国华1, 杜明业2(1.兰州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2.苏州大学 文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翻译包括两个基本过程:理解与表达。
翻译的主旨是解读一种语言的文本所包含的意义,再将这2009年第1期- 9 -的方式来理解历史流传下来的本文,因为这本文是属于整个传统的一部分。
”[ ]380在他看来,历史性是人存在的基本前提,是无法消除或抹杀的。
任何人在进入阐释的过程中都必然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传统、文化意识、道德伦理。
人是历史存在的人。
这些历史性语境构成了阐释者的“前理解”(fore-understanding )。
对同一种艺术,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这种“理解的历史性”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理解者和阐释者方面,而不是原文本及其作者。
由于历史间距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解或者阐释的主体在解读文本时会产生与原作者所要传达的意义之间的差异,理解者或阐释者也会因为自己理解的“前结构”存在而产生这种差异。
在伽达默尔看来,理解者和理解的客体都是历史的存在,文本的意义和理解者都处在一种历史关系之中,时刻变动不居,伽达默尔将这种涵盖了主客关系的过程历史叫做“效果历史”,它是在理解者和理解对象相互作用中所产生的融合的统一物,而文本的历史性和理解的历史性正是其关键所在。
这一原则要求理解者或阐释者在“效果历史”中理解文本。
“效果历史说”支持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创造性,译者的主体性也因此获得正面的价值。
这是由于文本的意义产生于解释者和文本的互动关系中。
不同时代的解释者会将自己独有的“前理解”带入解释过程中,从而获得他/她所能够理解的意义,作为解释者的译者主体的创造性得到了发挥和肯定。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由于译者的主体性得到发挥,译文获得了新的生命,或者说,译文延长了原作的生命。
这正如本雅明指出的那样:“译文缘出于原文—与其说缘自其生命,毋宁说缘自其来世的生命……在译文中,原作的生命获得了最新的、继续更新的和最完整的展开。
”[ ] 8 按照伽达默尔的观点,客观物自身存在一个视界(horizon ),阐释者也有自己的视界。
在理解的过程或者说在文本意义产生的过程中,文本所拥有的过去视界和阐释者的当前视界会相互融合,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视界,伽达默尔称之为“视界融合”。
这种经融合而产生的新视界与二者原先的视界都不相同。
阐释者面对文本所达到的理解永远只是文本与阐释主体相互融通的结果。
由于存在着理解的历史性,原文的本意也就不复存在了。
对于原文本的意义的理解必然带上阐释者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从而获得了新的意义。
具体到翻译实践上来,译者无可避免种意义用另一种语言表现出来,是译者在理解原作的基础上对原作的再表达,是一个理解、解释文本意义的过程。
正如现代西方阐释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伽达默尔(H.G.Gadamer )所说:“一切翻译就已经是解释(Auslegung ),我们甚至可以说,翻译始终是解释的过程,是解释对先给予他的词语所进行的解释过程。
”[ ]490“所有翻译者都是解释者……解释者的再创造人物同一切本文所提出的一般诠释学任务并不是在质上有什么区别,而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
”[ ]494阐释学是一种探求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科学,与翻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很多层面上都有借鉴意义,而阐释学观照下的翻译史研究会具有更广阔的视角。
从阐释学的角度解读方华文教授的专著《20世纪中国翻译史》,即可以得出此结论。
传统阐释学(Hermeneutics ),始于古希腊的解释学,经中世纪的“释义学”和“文献学”的发展,至近代德国的施莱尔马赫(F.Schleiermacher )和狄尔泰(W.Dilthey )的哲学阐释学,都贯穿着明显的客观主义精神,或者说是一种“客体中心说”或“文本中心论”。
传统阐释学追求的是把握原文本的意义,其前提是理解或者阐释的对象存在着一个确定而最终可以把握的意义。
所谓的“科学理解”就是要尽可能地消灭理解主体的各种偏见,从而获得文本的固有意义。
此种观念下的翻译要求译者必须要理解文本作者的本意,翻译过程中要能忘却译者主体,将自己和原作者融为一体,忠实地传达出原文本的意义。
而以海德格尔(M.Heidegger )、伽达默尔等人为代表的西方现代阐释学则认为,艺术文本是一种开放的结构,对文本的理解与解释也应该是一个不断开放的意义生成的过程。
海德格尔重视解释的本体论价值,实现了阐释学发展中从方法论向本体论的转向,而伽达默尔则将此问题引向深入。
在海德格尔看来,解释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获得对客体认识的方法或技巧,而应是“此在”(Dasein )的存在方式。
理解不再是对文本的外在解释,而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揭示。
伽达默尔在解释的本体论基础上提出了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理解的历史性(the historicity of understanding )、效果历史(effective-history )和视界融合(fusion of horizons )。
这三大原则解释了理解产生的方式、过程和机制:理解和解释是在“前理解”的基础上,解释者与被解释客体产生视界融合而不断创新的过程。
伽达默尔指出:“每一时代都必须按照它自己杨国华等:翻译的历史阐释价值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26卷- 30 -地将自己的知识与信仰等诸多因素带入原文中去,翻译的创作性也就易于理解,重译和复译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获得了解释。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是否可以说,如果理解和阐释具有历史性,那么翻译也同样具有历史性,换一个角度说,翻译就具有了历史的阐释价值。
在对翻译史进行研究时,我们可以通过对译者、译事、译例、译论等进行分析,来挖掘它们内蕴的历史价值。
0世纪是中国翻译史上极为辉煌的时代,译品之高,译事之盛,译家之多,都远远超过之前的时代,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阐释价值,值得认真研究。
而《 0世纪中国翻译史》(以下简称《译史》)的诞生恰逢其时。
该书既在宏观上勾勒出了 0世纪中国翻译历史的图景,又涉及众多译家和译事。
该书以历史时段为经线,以译界人物和译界大事为纬线,给 0世纪以来的中国翻译史以全景式描绘。
在多达60余万字的篇幅中,该书分别讲述了清末民初时期、民国时期、建国以后三个历史时期的翻译活动。
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计 4章,涉及到的译者或翻译家有 0余位,以及部分外籍译者、译著数以百计,又旁涉翻译文献、翻译组织机构以及各国文学、文化的译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