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题画诗鉴赏

题画诗鉴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来自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 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银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其二 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⑴百尺姿。 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 注:⑴ 龙蛇:喻指植物屈曲的枝干。 1、第一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和意境?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第一首诗的前两句生动传神地展示出一派萧疏、旷远的水乡深秋景 象。秋季,水落根出,一落一出上下相应,生动形象,“落涨痕” 与“出银根”前后对比鲜明,“疏林”一词凸显秋意浓厚。
【参考】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 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 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 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答出画境的,给2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给2分;答出从画面引出想象中的真 景,再返回画面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白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作者句句写白鹭,其实句句写人写自己。四句诗塑造了一个孤独、寂寞、 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这首诗看似在题画作,实则是在借画抒 情。
鉴赏策略。在鉴赏题画诗时,不能单纯的把诗歌理解为写 景诗或状物诗,不同的绘画题材在中国画家的笔下,往往 是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如梅之冷艳高雅、竹之清雅 高贵、兰之坚贞高洁、菊之不畏风霜、山水之逸士优游、 渔家之闲适自在等等,因此读题画诗一定要体味诗人借诗 歌表达的思想情感。题画诗或谈论画作的艺术造诣,或咏 叹画面的意蕴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 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
题画诗 鉴 赏
概念释析:
所谓题画诗,就是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 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 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
巫山枕障 李白
巫山枕障画高丘, 白帝城边树色秋。 朝云夜入无行处, 巴水横天更不流。
考情分析
纵观这几年的高考题 ,题画诗时有出现 ,分别 是 06 年全国Ⅰ卷《题竹石牧牛》、08 年宁海卷《题 李世南画扇》、 11 年辽宁卷《题郑防画夹五首》(其 一)、16年全国Ⅱ卷《丹青引赠曹将军霸》。19年全国 Ⅰ卷《题许道宁画》。
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淡泊名利的高洁 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 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至” 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这两首诗发挥想象,虚实结合,表现了画景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
好处:化静为动,水落根出,龙蛇挂猿,使静态的画面充满动感,丰
富了意趣;化实为虚、虚实相映,将眼前的溪水、扁舟、树木龙蛇般
蜿蜒屈曲的枝干同臆想中江南的黄叶村、有猿猴在其林间栖息的险山
急滩融为一体,拓展了画面,赋予画面以悠然无尽的情味,在景物中
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就是借 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 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借画咏志,使 画面更具生命力。
墨葡萄 【明】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人买,闲抛闲掷野藤中。
自己题自己的画作,当然,诗意与画意浑然一体。作者 把自己一生的怀才不遇、人生的不平、郁勃之气,通过笔 墨宣泄出来。读完此诗,再看画作,那点点撒落的,不知 是墨还是泪。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江苏)人。曾任吏
部员外郎、中书舍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 人等职。③瓮:这
里指水瓮。④坞:
1.请④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 地势周围高而中央
的地方。这里指山
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坞。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
融进人情,引发读者情思。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 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4 分)
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 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 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化静为动类:
回答问题时要答:这首诗运用联想,化静为 动,使画面上的景物、动物、人物活动起来, 使画面富有动感,更具生命力,生动有趣(或生 动形象),便于渲染气氛,表达情感。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义是什么? 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 看法?请说明。(4分)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写 想 蒌蒿满地芦芽短, 虚 象 正是河豚欲上时。 写
区分诗中的虚实
牧牛图
田锡
干戈扰扰遍九州, 虚 挽粟车行似水流。 写

何日承平如画里, 实 比 短蓑长笛一川秋。 写
08年宁夏卷
【注】①李世南:
题李世南画扇①
北宋著名画家,擅 画山水。②蔡肇
蔡肇②
(?—1119):字 天启,丹阳(今属
题画诗特点 ① 化静为动 ②变无为有(虚实结合) ③借题发挥
①化静为动
即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 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 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
题侯明明先生《雨过山色清》图
一川烟雨过渔矶,
减瘦山围水漫圻[qí] 。
白鹭低飞知羽重,
化 静
花红乱坠润人衣。 为

06年全国卷Ⅰ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 拟人
只留清气满乾坤。 托物言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 江苏苏州)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 (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 1见)范这成首大诗,描这绘首了诗一约幅作什于么此样时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②变无为有(虚实结合)
画面由于受画幅的限制,不可能全方位 多角度的展现所画对象的内容,所以绘 画的很多内容需要我们面对画面,展开 想象,想象出画面应有而没有的景物。 而题画诗恰好弥补了绘画的这一不足, 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实), 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虚)。
区分诗中的虚实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 , 化静为动 疑是民间疾苦声。 比喻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借题发挥类
题画诗一定要体味诗人借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题画 诗或谈论画作的艺术造诣,或咏叹画面的意蕴抒发自己 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 内心的不满。
墨梅
王冕
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变无为有(虚实结合)类: 首先要弄清哪些是画中之景,那些是画外之景。
回答这类问题时要答:这些景外之景的描写运 用了想象手法,使画面上的景物活动起来,变得 有声有色,体现了画外之景和画外之趣,拓展了 画面内容,使画面内容丰富多彩,便于诗人抒发 自己的思想情感。
③借题发挥
(5分)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处,但其实十分高妙, 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 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答出诗表面不合理其实很高妙的,给2分;能简要说明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练习: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 苏轼 其一
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 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 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 意见到的。
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 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示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
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 1.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 六种景物。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2.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 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 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好处: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起来,变得有声有色;
练习: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 苏轼
其一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银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其二
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⑴百尺姿。
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
注:⑴ 龙蛇:喻指植物屈曲的枝干。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 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