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1.社会医学: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
2.医学模式:在医学实践的和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3.社会因素: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一系列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因素,即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经济状况、社会保障、环境、人口、教育以及科学技术等,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制度、法律体系、社会关键、卫生保健、以及社会文明等。
4.社会阶层:有财富、权力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层次。
5.社会支持:一个人从社会网络获得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的帮助。
6.生命质量: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的生活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事情有关的生活状态的体验。
7.健康相关生命质量:通常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状态、主观判断与满意度,此外,针对具体疾病的量表还包括疾病症状等内容。
8.健康管理:以不同健康状态下人们的健康需要为导向,通过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状况以及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及预测,向人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并制定相应的健康管理计划,协调个人、组织和社会的行动,针对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干预和管理的过程。
9.卫生服务需要:主要取决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卫生服务的客观需要。
P145 10.卫生服务需求: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消费的卫生服务质量。
11.卫生服务利用:需求者实际利用的卫生服务数量(即有效需求量),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p14612.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以下的儿童。
13.社会病:主要由社会原因造成的,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方向相违背的社会性现象,这些社会现象与人群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
14.自杀:个人在意识清楚的状况下,自愿的而不是被别人逼迫采取伤害、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
15.利益相关者或集团:某些人、团体或者机构,他们能够改变某个政策的目标,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抑或是当政策目标实现后,他们的利益会受到影响。
16.社会卫生状况;指人群的健康,以及影响人群健康的诸社会因素状况。
17.减寿人年数:某一人群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目标生存年龄(通常为70岁或出生期望寿命)以内死亡所造成的寿命减少的总人年数。
18.慢性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死率的慢性非传染性流行病,又称慢性非传染性流行病。
19.家庭:个人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介于个人和社会之间的一种社会组织,是构成社区的基本单位。
20.健康家庭;家庭每个成员都能感受到家庭的凝聚力,能够提供足够支持身心的内部和外部资源的家庭。
21.家庭保健:家庭成员利用家庭健康理论和保健信息源,在家庭健康教育、家庭药物治疗和家庭心理调适的方法使用下,保障家庭成员基本健康的系统过程。
1、社会医学的主要任务P2-31.倡导积极地健康观2.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3.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4.制定卫生策略和措施5.注重特殊人群保健和控制社会病2、医学模式的演变P16-19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3.机械论医学模式4.生物医学模式3、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P271.对临床工作的影响提高对病人的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治疗效果2.对预防工作的影响现代医学模式要求预防医学从生物病因为主的预防保健扩大到生物-心理-社会综合的预防策略和措施,从而更全面、有效地提高预防效果3.对卫生服务的影响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保健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员外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4.对医学目的的影响确立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解除疼痛和疾苦;治疗疾病和对不治之症的照料;预防早死和提倡安详地死亡5.对医学教育的影响4、健康和疾病的定义P295、社会因素对健康影响的特征P31-331.非特异性和泛影响性2.恒常性和累积性3.交互作用6、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机制P33-341.感知觉系统-社会因素作用的门户2.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调节网络-社会因素作用的中介3.中枢神经系统-社会因素作用的调节控制器7、经济与健康的关系P35经济发展明显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健康状况的提高,对健康有促进作用;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不良行为生活方式、社会负性事件增多、现代社会病的产生、社会流动人口的增加等,对健康带来负面效应;健康水平的提高对经济有促进作用。
8、人口结构P47指人口的性别、年龄、婚姻、职业、文化等结构,其中与健康较为密切的是年龄及性别结构9、文化影响健康的特点P54#无形性本源性软约束性稳定性民族性10、不良生活方式的特点11、不良生活方式产生的原因12、不良生活方式影响健康的途径13、如何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一)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原则(二)健康促进与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14、社会医学研究方法类型P71#调查研究试验研究评价研究德尔菲法文献研究15、社会医学研究的步骤 P731.选择课题与陈述假设2.制定研究方案3.收集资料4.整理和分析资料5.解释结果16、制定研究方案 P74#方便抽样立意抽样雪球抽样定额抽样17、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P76-77#观察法深入访谈法专题小组讨论法选题小组讨论法18、在社会调查研究中,调查问题的分类#自填问卷访谈问卷19、问题的设计P83#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20、问题设计的常见错误P85#双重装填含糊不清抽象的提问诱导性提问敏感性问题21、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评价的特征P90#动态性22、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评价的内容 P91-93#生理状态(活动受限、社会角色受限、体力适度)心理状态(情绪反应、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状态主观判断与满意度23、生命质量评价的应用P102-1061.人群健康状况2.疾病负担的评估3.卫生服务效果评价4.卫生服务方案的选择5.卫生资料配置与利用的决策 6.健康影响因素与防治重点的选择24、健康危险因素四大类型1.环境危险因素2.心理、行为危险因素3.生物遗传危险因素4.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危险因素25、慢性病的自然史26、健康危险评价的基本步骤和方法P124-130基本步骤:1.危险因素的确定 2.暴露程度评价 3.剂量-反应评价4.危险特征评价方法:(1)计算方法(2)选择和确定健康危险因素27、健康危险因素评价个体健康的类型#行为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医疗卫生服务疾病史28、健康管理的基本步骤P1301.收集健康管理对象的个人健康信息2.进行健康和疾病风险评估3.实施健康干预4.干预效果评价29、健康管理策略P132-1351.生活方式管理2.需求管理3.疾病管理4.灾难性疾病管理5.残疾管理6.综合人群健康管理30、卫生服务研究的基本概念P138#从卫生服务的供方和需方及第三方的关系出发,研究卫生系统为一定目的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卫生服务的过程.31、卫生服务研究的具体目的P138#为了科学合理组织卫生事业,以有限的卫生资源尽可能地满足广大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从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改善社会卫生状况。
32、影响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的因素P152-1541、人口数量及其年龄性别构成2、社会经济因素3、文化教育4、卫生服务质量及设施5、医疗保健制度6、气候地理条件7、行为心理8、婚姻与家庭33、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卫生服务评价模式—综合评价P160#不知道答案34、卫生服务需要的测量指标p146疾病指标、死亡及其构成指标、残疾指标、营养与生长发育指标、心理指标、社会指标、以及由这些指标派生出来的复合指标,如生存质量指数、健康期望寿命、无残疾期望寿命、伤残调整寿命等。
目前常用疾病指标和死亡指标来反映人群的卫生服务需要。
35、人群健康状况指标单一型指标 p165仅测量健康某一个方面的指标。
其中,常用语衡量一个国家(人群)社会卫生状况的指标是婴儿死亡率和平均期望寿命。
36、政策问题界定的影响因素p1711、大众传播媒介的力量2、问题解决的可能性3、政策的倡导者4、自然灾害5、政治时机6、新的政治角色进入7、社会文化的影响8、重要人物的影响37、利益相关者(集团)分析步骤 p1751、确定利益相关集团2、估计利益相关集团的利益3、评价利益相关集团动用资源的能力4、判断各个利益相关集团的立场38、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有三个总体目标p1801、提高平均期望寿命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2、在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改善健康的公平程度;3、卫生系统可持续发展,保证人民利用这一系统所提供的服务39、初级卫生保健策略基本任务p1811、促进健康:加强自我保健,增强体质和心理健康;2预防:在发病前期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3、治疗:在发病初期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继续发展,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4、康复:病人症状和体征已经出现,防止并发症和残疾,防止病残,加强康复。
社会弱势群体的分类和概念影响妇女健康的社会因素影响儿童健康的社会因素40、老年保健服务的形式 p2391、自我保健,是指人们主动行动起来,为个人、家庭、邻里、同事等所进行的有利于保健的活动;2、家庭保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对老年保健具有独特的和十分重要的作用。
3、社会服务,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家庭日趋核心化与小型化,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面临着挑战。
社区服务的兴起,为建立新型养老模式提供了基础。
41、改善流动人口健康和卫生服务的策略p2451、将流动人口的卫生服务纳入法制轨道,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2、根据流动人口的分布,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3、平等对待流动人口,变管理为服务。
4、扩大医疗保障覆盖率,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将流动人口纳入社会医学保障体系。
5、作为卫生服务提供者的医生应该注重病人的文化背景、传统观念及生活经历,了解流动人口与当地人口的差异,多与病人交流,耐心为他们解释病因、治疗方案。
6、加强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教育形式和内容应注意针对流动人口的特点。
7、招聘流动人口的用工单位和负责人必须对聘用工的传染病预防负有法律责任,为聘用人员解决安全饮用水、饮食卫生、卫生厕所及传染病的查治等问题。
8、尽快建立和健全流动人口的管理及预防艾滋病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42、社会病特点 p2481、社会病必须具有公共性。
2、社会病的产生根源非常复杂,但主要在于社会。
3、社会病对社会具有严重的危害性、4、社会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共同的综合努力,包括改变不合适的社会公共政策,建立健康的社会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