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叙文阅读:人称的选择及作用

记叙文阅读:人称的选择及作用

记叙文阅读6. 记叙的人称及作用请先关注作者,不错过最近更新哦!记叙文阅读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必考文体,且所占分值较大,比如河南中考,满分120,现代文阅读两篇共28分,其中记叙文阅读是第一篇,一般占16分。

这里所说的记叙文,其实也包括了散文和小小说。

因为这三类文体考点和题型比较相近,所以都将其放入记叙文阅读这一类来进行分析。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第6讲:记叙的人称及作用【考点】1.人称的分类及判定。

2.不同人称的作用。

【常见题型】1.本文采用第几人称?试体会其妙处。

2.文中能把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皇城其他人称吗?为什么?3.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但到XX处却换用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从某段起,对XX的指代由“它”变成了“她”(由“你”变成了“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答题技巧】1.人称的分类:(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叙述经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以亲身阅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的写法。

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大多作者本人;小说中的“我”大多不是作者本人,只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

“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

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①“我”是见证人。

如《羚羊木雕》中的“我”,就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

《一面》中,通过我的眼睛和感受来突出鲁迅先生精神的伟大和对作者的影响。

②“我”是重要人物。

如《故乡》中的“我”。

③“我”是主人公。

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

如,鲁迅不是狂人,在《狂人日记》中却用“我”以“狂人”的身份来叙述。

④“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如《最后一课》中的“我”——小弗郎士,《故乡》中的“我”等等。

分析时,要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背景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2)第二人称:用“你”“你们”来叙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

第二人称写作中很少用到,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

(3)第三人称: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标志语是“他”、“她”、“它”、“他们”。

2.不同人称的作用:(1)第一人称的作用: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利于作者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

局限是:受“我”的限制,只能叙述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我”以外的其他人物的思想。

(2)第二人称的作用: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便于和读者对话,亲切自然。

(3)第三人称的作用: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写作较自由、灵活。

局限是:没有第一人称的叙述那样亲切真实,很难表达比较浓烈的情感。

可以记得更简单一些:第一人称显真实;第二人称显亲切;第三人称最自由。

【技法点拨】1.如果第二人称用“您”,就要考虑“尊敬”的意思。

2.人称代词“它”“她”的变化,往往代表着作者感情的变化,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答出“原来是什么感情,现在是什么感情”。

3.读懂文章,把握中心。

答题时不忘考虑中心。

【典题例析】2017年宁波中考题《蜕变》附文:蜕变(蔡澔淇)她用胖嘟嘟的小手紧握着婴儿床的栏杆坐着,舌尖不住地舔着刚长出的两颗门牙,灵澈的眼珠子骨碌地转动,四处张望。

初夏晌午的阳光穿过葡萄棚,在她身上洒满了点点金圈。

一片葡萄叶摇曳着飘下,落在她的脚跟前。

她挪动一下圆滚滚的胖腿,好奇地望着那片落叶。

一个黑点在树叶边缘晃动,过了一会成了一条肥厚的黑线,滑过树叶表面,不声不息地直朝她游动。

带毛的黑线爬上了她白嫩的脚踝,小腿肚,膝盖……她觉得一阵刺痒,那肥厚的黑线直往上爬,越来越近,毛茸茸的身躯越来越大。

转眼间一团黑毛已附在她肩上,黑团中有两粒小眼直盯着她。

“达达﹣﹣,达﹣﹣达﹣﹣”她惊慌地尖叫,小手死命地挥舞,重心一个不稳,躺卧下来。

那黑团又开始移动,逐渐逼近,逐渐庞大……“你还好吧?”交往快两年,未曾牵过手的他紧紧搂住她的双肩,焦急的望着她。

她虚弱地点点头,深吸了口气:“我从小就对毛虫敏感,减了毛虫不是作呕就是昏倒。

刚才昏过去多久了?”“大概一两分钟,把我吓坏了,”他将她扶正,轻声补上,“奇怪,这么晚了,怎么会有毛虫出现?”她紧依着他,相偎坐着。

见到毛虫引起的疙瘩已消尽了,代之的是满脸燥热。

她瞥了他揽着她肩膀的手一眼,偷偷抱怨:这么晚出现,再半小时宿舍就要关门了。

“妈咪﹣﹣妈咪﹣﹣”最断人肠的呼喊将她手中的蚂蚁上树炒出锅外。

她慌忙跑过去,小女儿蜷缩在婴儿床的一角,满脸诧异地哭叫着。

一条毛虫肆无忌惮地在婴儿床的栏杆上爬行,她一阵昏花,用了四十年的心脏几欲罢工。

小女儿挣扎着想爬起来,令人心碎的哭泣成了啜搐。

她咬咬牙,解下围裙往栏杆用力一挥,毛茸肥圆的毛虫滚落于地。

她抬起脚,闭起眼重重一踏,觉得脚下一阵瘫软。

“不要怕,”她强抑住胸腹的翻腾,轻抚着女儿泪水纵横的苍白面颊,“不要怕,毛虫并不可怕。

”她坐在摇椅内小憩,枯皱的手握着身旁婴儿床的栏杆。

初夏晌午的阳光穿过葡萄棚,在她身上洒满点点金圈。

“奶奶,”是小孙女清稚的童音,“那是什么?”她朝小孙女圆胖小手指的方向望过去,一条肥厚的黑线正由阳光下往阴影处滑动。

日光下鲜明的黑线掀开了她人生的相簿,一组组幻灯片在眼前跳动。

她深吸口气,咧开干瘪的嘴,露出仅剩两颗门牙朝小孙女笑笑。

“那是蝴蝶的幼虫。

”她说。

【题目】小说中没有出现主人公的名字,都是用“她”来代替。

请说说作者的意图。

【答案】作者隐去主人公的名字,暗示名字在这篇小说中并不重要。

用同一人称代词指代不同的人,意在启发读者思考:“她”不仅仅是一个人,还代表着不断成长蜕变的一类人。

这样更能突出全文的主旨,耐人寻味。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写作人称在文中的作用。

解答此题要读懂小说内容,结合小说的主旨分析作者的意图。

【典题例析】2017年昆明中考题《钟霄的第九年》附文:钟霄的第九年(王璐琪)①我们画室有一名特殊的学生,在大家只有17 岁的时候,他已经26岁了。

②所有的人都在准备美术高考,他也在准备,据说,这已经是第9年了。

在艺术生的群体中,他这样的情况很常见。

③他曾经在墙上画了一幅画,只处理了一半画面,另一半像是被人撕掉了,还卷着纸边,所有的人都以为这是一幅贴在墙上的残破画。

那天老师来的比较晚,他到画室后巡视了一圈,然后生气了。

“昨天的值日生是谁?怎么这里还贴着一幅破……”他抬起手摁住墙的一瞬间愣住了,手指放在上面很久没有拿下来,再回过头的时候,老师目光直视着他,说:“钟霄,别再考了!我聘你当画室老师,做我的副手。

”④全班目光齐刷刷盯着他,我崇拜地看着他。

他没有回答,依然专注地挥舞着手里的画笔。

我坐的位置刚好在他的侧面,清楚地看到他捏笔的手腕一抖,一块颜色画歪了。

谁都知道他要考全国最好的美术学院,因为他不肯将就别的。

关于那所北方的美术学院,大部分人是不敢奢望的,包括我。

⑤我们画室在一栋破旧的七层高的居民楼里,那段时光非常快乐,一群孩子肆意地在残破的墙上涂鸦。

一栋即将被拆除的旧楼,被我们装点的犹如“卢浮宫”,格外美丽。

⑥我们最喜欢的地方是这栋楼的天台,几个伙伴常常三三两两在天台眺望月亮,谈论着明天的梦想。

在我们谈天说地的时候,他一定要带着一个速写本,把我们的形态画在纸上。

只有提起那所梦想中的美术学院时,他才会插上一两句话。

⑦美术高考前夕,画室里只听得见笔划过纸面时的沙沙声。

忽然有一位同学喊到,“钟霄,外面有人找你。

”那是一个年迈的老人,头发几乎全白了,脸晒得土黄,穿着一身蓝色的衣服,背着一个布兜。

看见钟霄出来,老人黯淡的脸上现出一丝笑容,犹如点了一盏灯。

他们站在画室门口,说了很长时间的话,老人几次把布兜交到他手里,钟霄都不接,硬推回去。

这样僵持了一会儿,老人生气了,一跺脚,他才勉为其难地接了过来。

⑧待他回来后,我问他,“那是你爷爷?”他面无表情地说:“是我爸,他知道我明天要考试,给我送庙里求来的馒头,说是吃了耳聪目明,一准儿能考上大学。

”后来,我转身拿铅笔时,发现他正在默默地流泪,我同情地看着他。

⑨这一年,他没有参加考试,做了老师的副手。

他坚持了九年,却在第九年的时候放弃了,我很吃惊。

而这一年,我却意外地收到了他梦想的那所美院的录取通知书。

所有人都过来祝贺我,他也不例外,那张单薄的纸,被他摩挲了好多遍,“真羡慕你,真的,羡慕你。

”他复读机一样,反复讲,反复说,像是在对我说,也像是在对他自己说。

⑩“你为什么不再试一试呢?”我问他。

他为难地笑笑:“我怕今年考上了,家里拿不出学费。

任性考了那么多年,是该给家里挣点钱了。

等攒够了钱,我再考。

”我想尝试着安慰他,却发觉自己词穷了。

11 高考后,画室被拆除了,我们的“卢浮宫”倒塌了。

12 再去看他时,他气色好了很多,已经成了老师的合伙人。

他邀请我去画室看一看。

上了顶层后,我震惊了:顶层的墙壁上,全是孩子们的涂鸦,极像当年我们的“卢浮宫”,尤其是天台。

他站在一片彩绘前对着我笑,既像从前那个执著的青年,又像一个全新的人。

“虽然没有考上那所美院,可美院现在会请我讲课,也值了……”他谈起自己的事业,开始滔滔不绝。

不远处有学生喊他,他去学生那里指导了。

13 我沿着彩绘墙慢慢地走,忽然发现在一个角落里,有一幅残破的速写画,走近一看,我笑了,又是他的恶作剧,让人误以为是贴上去的。

可是当我看完速写画和画旁边的彩绘时,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了。

那是六、七个少年坐在天台上看月亮,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半空,唯独他,一手拿着画笔,两只眼睛却看向我们。

速写画旁边,有那么一个真人比例大小的彩绘,是个蓝色的阿凡达。

她手持长矛,满脸警戒的神情,忠心耿耿地守护着他们的潘多拉星球,以及我们曾经的“卢浮宫”。

(原文有删改)【题目】22、文霄写的是—段钟霄的人生经历,作者却以“我”的口吻来写,请问“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答案】(1)“我”作为本文的叙事线索,贯串全篇,使文章情节集中,脉络清晰。

(2)以“我”的口吻来叙述故事,便于作者抒发感情,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读来亲切自然,真切生动。

(3)用“我”的经历和情感变化,衬托出钟霄内心的矛盾和伤感,以及他对梦想的执着和追求。

【答案解析】第一个得分点,扣住“线索人物”这一要素来答。

第二个得分点,从第一人称在叙述上的优势来答。

第三个得分点,考虑文章中心和主要人物的精神品质。

【学生失分原因解析】1.读不透文章,弄不懂主题,不能联系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来答。

2.思考不够全面,遗漏了一些角度。

要根据分值,考虑答题有几个角度。

3.表述不清晰、不准确。

【真题练习】《继父》(张亚凌)听母亲说,他进门时我只有五个月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