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儿童少年卫生学讲义--0401

学校儿童少年卫生学讲义--0401

一、生长发育调查 (一)常用的调查指标和方法 1.调查指标 常用的调查指标有以下几类: (1)形态指标:最基本的形态指标有身高、体重、坐高和胸围。

身高表示立位时头、颈、躯干、下肢的总高度,是身体长度的重要指标,其内涵主要是骨骼,能为准确评价生长水平、发育特征、生长速度提供重要信息;未满2周岁的婴幼儿要卧位测量,称“身长”。

体重是身体各部分、各种组织的重量总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骨骼、肌肉、体脂肪和内脏重量增长的综合情况,是最易变化和最活跃的指标,它和身高的比例还可辅助说明儿童的营养状况。

坐高表示头、颈、躯干的总高度,反映躯干发育。

胸围表示胸廓的围长,间接反映胸廓的容积及胸部骨骼、肌肉和脂肪层的发育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身体形态和呼吸器官的发育,能反映体育锻炼的效果。

臀围、腿围和各部位皮褶厚度可用于评价营养状况。

婴幼儿头部发育变化大,应考虑对6岁以下(尤其3岁以下)小儿测量头围。

要了解青春期体态变化特征应测量肩宽、骨盆宽和上、下肢长度;要观察青春期性发育情况可询问女孩月经初潮和男孩首次遗精发生年龄,并检查第二性征,如乳房、阴毛、腋毛、胡须及喉结等的发育状况。

有些指标的测定需要特殊设备和技术,应根据人力物力条件及特殊调查目的选用,如要了解骨骼发育状况,常用手腕部X线摄片,通过观察骨化中心的出现、形态变化、钙化程度和干骺融合情况确定骨龄;利用水下称重法、双能X线吸收法等测定人体成分的变化,可较精确地判定营养状况及肥胖程度。

(2)功能指标:儿童少年的生理功能发育与形态发育有所不同,生理功能发育变化迅速,对外环境的影响更敏感,受体育和劳动锻炼的影响大。

常用生理功能指标有:反映肌肉力量的握力、拉力、臂肌力等;反映呼吸功能的呼吸频率、呼吸差、肺活量、肺通气量等;反映心血管功能的脉搏、心率、血压等。

各种联合功能试验和最大耗氧量测定则可反映运动时心肺功能状况和训练水平。

常用生化功能指标有:反映肌肉代谢水平的尿肌酐、三甲基组氨酸;反映骨代谢水平的尿羟脯氨酸和总体钙。

前两类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的蛋白质营养状况。

此外还有血红蛋白、红细胞、血清铁、机体免疫功能指标等。

各种内分泌激素如生长激素、生长介素、甲状腺素、雄激素、雌激素、促卵泡成熟素和促黄体生成素,以及尿17-酮类固醇等的测定,不仅有助了解生长发育内在规律,对诊治各种生长发育异常也有实际意义。

(3)素质指标: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柔韧性、平衡性和协调能力等,每种指标可用一种或几种特定运动项目表现。

常用指标有:短距离快跑、中距离耐力跑、投掷、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立体位前屈、反复横跳等。

(4)心理指标:心理发展包括感知觉、言语、记忆、思维、想象、动机、兴趣、情感、性格、行为及社会适应力等。

根据测验目的可分为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记忆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神经心理学测验等。

指标通常是多项的,通过一些专门设计的测试量表或问卷调查获得。

这些量表、问卷应得到国内外公认,采用本国的标准化常模,由专业人员操作;尽可能消除内外环境影响,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调查方法 根据不同调查目的,可选择以下方法之一进行生长发育调查: (1)横断面调查:是在某一较短时间和一定地区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对象,对某几种指标进行的一次性大样本调查。

可在短期内获得大量资料。

主要目的是在一个较大地区范围内通过调查得出某项指标的正常值,建立该地区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标准”。

也可将本地区本人群的调查结果与其他地区、人群的结果作比较,以了解本地区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水平,并作为评价本地区儿童少年卫生保健工作效果的依据。

横断面调查规模大、时间短,需集中较多测试人员,故调查前应有周详的计划,严格的人员分工和测试程序,调查项目不宜过多。

根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除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外,对对象所处的内外环境属性,如民族、地域、城市、农村、家庭经济状况等应有明确规定。

(2)追踪性调查:追踪调查是一种动态观察。

通过选择一定数量的对象,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进行的定期、连续多次的调查,观察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动态。

目的是制定生长速度正常值;通过对某一生长发育全过程的连续观察,揭示生长发育的规律性;系统深入地观察分析某些内外因素对生长发育的长期影响。

追踪调查的测试对象自始至终是同一组人群,故所反映的生长发育规律较横断面调查更准确,更能确切反映人群或个体的生长速度。

追踪性调查费时长,调查过程中人员和对象都容易流失,所以从调查设计开始即应采取措施保证其稳定性,最大限度减少样本流失。

在长期测试过程中,应尽量使用同一型号的测试器材,技术标准保持一致,使前后结果有可比性。

(3)半纵向调查:半纵向调查是将横断面和追踪调查两种方法混合,克服追踪调查所需年限太长、研究样本易流失的缺点。

例如,可对6、9、12、15岁四组学生同时进行三年追踪调查。

6岁组追踪到9岁,9岁组追踪到12岁……由此,可在3年内获得6~18岁期间的生长发育资料,节约时间和工作量。

但该方法只具有部分的追踪性质,获得的生长发育速度是近似的;在6、9、12、15岁这几个年龄组将出现两组不同对象的重叠,产生差异,需利用适当的统计方法来修匀。

(二)调查设计 调查设计包括调查对象的选择和抽样、检测仪器、检测时间、年龄计算、检查程序和资料检验。

1.调查对象的选择和抽样 根据调查的目的选择调查对象。

若需通过调查获得某地区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正常值,应注意在该地区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社会经济状况处于中等水平的普通中小学校学生为对象。

对象应是健康、正常的学生。

抽样调查,是从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单位(人)组成样本,然后用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

抽样方法很多,如:单纯随机抽样(以个体为单位随机抽取);系统抽样(机械地间隔一定数量抽取);分层抽样(按城乡、年龄、性别等分类再随机抽取);整群抽样(随机抽取某人群全部调查)等。

考虑样本代表性时,除需严格遵守随机抽样原则、使样本构成能充分反映总体外,样本数量也是重要因素。

不同性别-年龄组的调查人数都应有足够数量。

根据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特点,兼顾人力、物力资源和时间、调查范围等因素。

2.检测仪器和方法 为保证检测数据准确可靠,要求测量仪器要精确,测量方法应统一。

正式检测前应按规定的精确度、灵敏度对所有仪器进行检修和校准。

为减小和消除人为因素导致的偏差,应严格要求现场测试人员按统一方法操作,测试前应对所有测试人员进行严格培训,经考核达到规范要求后方可参加正式检测,追踪调查时,应自始至终使用同一方法、同一型号仪器进行。

3.检测时间和季节 许多生长发育指标即使在同一天内也有一定变化。

如身高早晨最高,经过一天活动,因椎间盘受重力性压缩、脊柱弯曲加大、足弓变平等因素影响,傍晚时身高可降低1~2cm。

体重则会因进食、饮水、排便、出汗、运动消耗等原因而发生不规则变化。

一日内功能指标变化也较大,如清晨血压较低,心率、脉搏较慢;午后则有明显升高现象;运动后、情绪紧张时功能指标都会出现变化。

因此,追踪调查时个体的前后测量时间应相对固定,如限定为上午或下午。

横断面调查样本量大,需全天测试。

应合理安排各年龄组检测时间,尽可能将同一年龄组样本均匀分配在上、下午,减小不同年龄组因检测时间不同而造成的人为误差。

安排检测时间时还应考虑季节和生活制度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考试前后、假期前后身高、体重的增长都不同。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地理气候、生活条件相差悬殊,一般应统一在5~6月、9~10月内最适宜。

此时天气较暖,便于测试,而且避开了考试、假期等生活制度变化的影响。

4.年龄计算 年龄是生长发育统计中的重要指标,须严格统一,否则所得结果难以比较。

各国的年龄算法不完全一致。

我国按实足年龄,根据测试时的年月日和出生年月日之差计算年龄。

如:满8岁到差一天满9岁一律计为8岁。

国外有按7岁半到8岁半的前一天为8岁的计算方法。

进行国与国资料比较时,要注意各国间年龄计算方法的差异。

5.检测程序 安排周密合理的现场检测程序是顺利完成调查的重要条件。

测试现场的检查室要合理配置,有明显标志;各检查项目按规定顺序实行流水作业,以免漏测。

血压、脉搏及心肺听诊等检查项目须安排在安静条件下进行,检测前应有足够的安静休息时间。

素质测试通常应安排在最后进行。

正式调查前应有小规模的预调查。

通过预调查一方面可检验调查设计的合理性,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另一方面可使全体调查人员掌握、熟悉检测程序和步骤,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责,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6.资料检验 调查资料的检验分现场检验和运算前逻辑检验两部分,是整个调查中实行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应由业务能力较强的专业人员专门负责实施。

现场检验的主要任务是逐一核对调查表,认真检查项目填写结果,发现缺、误、疑数据后要令测试者补填、补测、重测。

检验所有的体检项目是否按规定方法进行,书写是否符合规范,字迹是否清楚。

为提高测试质量,检验人员应每日抽取5~10张卡片,对生理变异较小的指标(如形态指标)进行复测,计算复测卡片检测误差的发生率,公式为: 式中:P表示检测指标误差发生率;∑n为复测卡片中检测误差超过允许范围的项次数之和;A为检测指标数的总和;N为复测卡片数。

若P>5%时要及时研究原因,提出改进办法;对超过允许误差范围的指标进行复测、复检,对错误检测值加以改正。

若P>20%,提示检测质量很差,当天全部数据无效,必须重测。

运算前要进行逻辑检验,按调查设计要求逐项检验,剔除那些不符合条件(如年龄、民族、健康状况不符合,缺项、字迹无法辨认或有明显逻辑错误)的调查表,直到全部符合要求,再进行统计运算。

使用计算机逻辑检验可显著减少错误率,提高工作效率。

二、生长发育评价 (一)常用的评价方法 生长发育评价在儿少卫生工作中应用广泛,主要用于: ①评价个体、群体儿童少年现时的生长发育水平,处于什么等级。

②筛查、诊断生长发育障碍、评价营养和生活环境因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提供保健咨询建议。

③列入社区健康水平的指标体系,通过观察指标变化,评价各项学校卫生措施的实效,作为实施学校卫生监督的依据。

根据这些需要,生长发育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生长发育水平、生长发育速度、各指标相关关系等三个方面。

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是进行正确评价的关键。

迄今没有一种方法能完全满足对个体、群体儿童的发育进行全面评价的要求。

因此,应根据评价目的选择适当的方法,力求简单易行,直观而不需要附加计算;可结合体格检查、生活环境条件、健康和疾病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以得出较全面、准确的评价结果。

(二)指数法 指数法利用数学公式,根据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将两项或多项指标相关联,转化成指数进行评价。

本方法计算方便,便于普及,所得结果直观,应用广泛。

相关主题